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

三國冷知識


要問“五子良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人誰的兵權最大,還要從曹魏的軍事體制來看。

曹魏實行的是中、外、州郡軍制,即有中軍(禁衛和精銳核心軍團),外軍(佈置在戰區的機動軍團),州郡軍(地方軍),然後在戰區會設置都督統一統帥。

張遼在曹操時代先是做到了徵東將軍,然後被提升為前將軍。前者屬於外軍,負責東吳戰略方向,有都督職權。後者則是一種官爵的提升,沒有太大的變化。

樂進在曹操時代做到了折衝將軍,後被提升為右將軍。折衝將軍屬於雜號,位次低於徵東,顯然低於張遼。根據孫權進攻合肥時的佈局來看,張遼的位階是在樂進之上的。後來的右將軍也是一種官爵的提升,沒有太大的變化。

于禁在曹操時代做到了虎威將軍,後被提升為右將軍。情況與樂進類似。他最為著名的是被關羽水淹七軍,不過那時候他是作為徵南將軍曹仁的副手,所以權力小於能負責一個戰略方向上的張遼。

張郃在曹操時代做到了蕩寇將軍,是徵西將軍夏侯淵的下屬。等到張遼樂進于禁已經死去的曹叡時代,張郃做到了拜徵西車騎將軍,負責整體針對蜀漢的戰略方向,但受司馬懿節制。

徐晃在曹操時代做到了蕩寇將軍,到了曹丕時代才做到了後將軍,此後也一直沒獨立負責一個戰略方向。

於是總體來看,五子良將裡張遼早期掌握的兵權最大,負責一個戰略方向。後來張郃後來也負責了一個戰略方向,掌握的兵權甚至超過了張遼,但這時五子良將已經死得只剩他一個了。


冷兵器研究所


五子良將地位最高、軍權最大是口碑最差,存在感最低的于禁。

這裡講的是在水淹七軍之前,水淹七軍之後于禁都別俘虜了,樂進也死了,沒有啥可必行了。

因為三國時期,將領的所屬的部隊是由上級分配的,因此無法從軍隊多少來對比,但我們可以從側面幾個方面來看看,為什麼講于禁軍權最大。

從官位來看,于禁是左將軍,樂進是右將軍,張遼為徵東將軍(曹丕時代為前將軍),此時張頜徐晃均為雜牌將軍,而曹氏宗親,只有夏侯惇是前將軍,曹仁夏侯淵分別為徵南和徵西將軍,按照漢代及三國武將官職來看,左右前後將軍是高於徵東南西北將軍的,可以看出五子中於禁和樂進在曹操時期地位非常高,甚至在軍銜上超過曹氏宗親夏侯淵和曹仁。

從權利上看,五子良將均有假節權,假節的意思就是在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也就是在戰鬥中有先斬後奏之權,而五子中只有一人特殊,那就是于禁,于禁不光有假節之權,他還是假節鉞,在漢代假節鉞的意思是可以代表皇帝的出行,在地方上個可以誅殺兩千石以下的官員,軍事上誅殺包括假節在內的所有違反軍令之人,有點像現在講的尚方寶劍,就是為什麼三國中專門有一段描寫于禁輕而易舉的繳了朱靈的兵的情節。

再結合俸祿上看,于禁在曹操時期所有武將裡俸祿僅次於曹仁和夏侯惇,綜上所敘可以得出曹操是有多麼信任於禁,而自古不變的真理,軍權必定會掌握在自己及最信任的人手裡,那再看于禁又長期在中央,軍權必定是五子中最高的。

這裡不是吹于禁,而是後期確實有點丟曹老闆的臉,晚年又不保,加上三國演義影響力又強,對於禁的描述較少,導致于禁給人的印象就是水分很大。其實從其他幾點也能看出于禁的影響力,比如關羽在水淹七軍擒獲于禁後,立即能威震華夏,名聲大振,而黃忠斬殺夏侯淵都沒威震華夏,這就是原因,于禁後來在孫權那邊時,孫權也是好飯好酒絲毫沒敢怠慢後來老老實實的送回去,再看三國曆史中,又有幾個將領統領過七軍出征?除了君主,估計也就諸葛亮統領過那麼多大軍。其實于禁能力肯定是不及其地位,主要還是于禁是曹操起兵時就跟隨的將領,又是曹操一手培養提拔,從小兵幹到了左將軍,又有剛正不阿治軍有方的人品,所以曹操才能信任,只可惜確實辜負的曹老闆,站得高摔的疼,確實是三國人讓人遺憾的一個將領。


曹小翔xixi


蜀漢有五虎將,對應著曹魏便有了五子良將。其實這並非當時已有的稱呼,而是在《三國志》出現之後,人們進行的總結和演義。

陳壽在著史時,將關張馬黃趙並傳,又稱關羽和張飛是“世之虎臣”,於是有了五虎將的稱呼。而在評價曹魏武將時稱:“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後人稱他們為五子良將。

其實陳壽在做傳的時候,排名中就已經暗含了他們地位的高低的個人觀點,蜀漢武將關羽為首,依次是張飛、馬超、黃忠以及趙雲。而五子良將在傳中的順序依次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但他們實際是否真的如此呢?我們再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張遼

張遼是漢武帝時大商聶壹的後代,因為馬邑之謀的失敗,為避禍而改姓張。漢末亂世,張遼因武力過人被丁原召為從事,此後隨著諸侯之間的相互吞併,又先後跟隨董卓、呂布,呂布戰敗後最終歸屬於曹操。

張遼歸屬曹操後,同關羽一起解白馬之圍、平定魯國諸縣、孤身招降昌豨、破烏桓斬蹋頓單于等屢建戰功,成為曹操麾下首屈一指的心腹名將。

當然張遼最著名的戰績便是逍遙津以800大破孫十萬,此後被曹操封為徵東將軍,長期駐守合肥,成為防守東吳的主帥,是止小兒夜啼的戰神般人物。

待曹丕繼位後,張遼升為前將軍,但不久後病重。屯兵雍丘養病期間,孫權再度進犯,張遼帶病與曹休前往海陵防禦,同年大敗吳將呂範。

但很快張遼病重,逝世於江都,諡剛侯。

樂進

樂進雖然身材矮小,但是作戰勇敢無畏,屢次作戰都是第一個登上敵人的城牆。樂進隨曹操先後徵張繡、破呂布、擊眭固、敗劉備,皆有戰功。官渡之戰期間,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歷史上為西園八校尉之一,袁紹手下大將,非演義中的烏巢酒仙)。後攻袁尚、袁譚,又斬殺其大將嚴敬。

建安十一年,曹操曾經上表漢獻帝稱讚樂進、于禁和張遼三人,於是禁為虎威將軍;樂進為折衝將軍;張遼為蕩寇將軍。

此後樂進又隨曹操南征北戰,率建戰功。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隨曹操徵孫權,樂進假進節,之後隨張遼、李典一起鎮守合肥,升為右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

于禁

黃巾之亂時,于禁響應鮑信的招兵而加入麾下。曹操佔領兗州後,于禁成為了王朗的部下,王朗認可其才能而舉薦給曹操。

曹操部下將領中以于禁帶兵最嚴謹穩重。張繡降而復叛,使曹操大敗,各軍混亂逃亡,只有于禁帶領的數百人且戰且退,軍容整齊。

于禁一生隨曹操征戰,在軍中威信極重。曹操欲奪取朱靈兵權時,只派于禁帶數十騎進入朱靈軍營,朱靈及全軍將士竟然不敢妄動,最後朱靈全軍皆歸於禁統領。

此後,曹操任於禁為左將軍,假節鉞。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攻樊城時,作為援兵的于禁全軍覆沒,自己也投降關羽,關羽敗後又投降孫權,晚節不保。

後於禁被孫權放回,曹丕故意派于禁守曹操陵墓,並在牆上畫于禁兵敗投降。于禁見後羞憤而死,諡厲侯。

張郃

張郃原是韓馥部將,韓馥投袁紹後,成為其麾下校尉,此後在對公孫瓚作戰中率建戰功,升為遼寧國中郎將。

但在官渡之戰中,因為袁紹的錯誤指揮和郭圖的讒言,張郃不得不轉投曹操,被封為偏將軍。

此後,張郃擊渤海,攻柳城,徵東萊,破馬超,討興和氐王竇茂。

曹操取漢中後,留張郃與夏侯淵共守漢中,之後夏侯淵戰死,張郃收攏敗軍被推為主帥駐守陽平,曹操知道後遣使假節。

曹丕繼位後,任命張郃左將軍,進爵都鄉侯,後進封鄚侯。

諸葛亮初次北伐時,司馬懿詔張郃總督關中諸軍,諸葛亮退後,張郃升為徵西車騎將軍。

諸葛亮復出祁山時,張郃追至木門與之交戰,被射中右膝而死,諡號壯侯。

徐晃

徐晃初為郡吏,後隨楊奉討賊有功,並勸說楊奉護送天子還洛陽。到洛陽後,徐晃又勸說楊奉歸順曹操,楊奉初同意後又反悔,被曹操討滅,徐晃因此歸曹操。

此後徐晃隨曹操徵呂布、敗劉備,先後破顏良文丑。因在與袁紹戰中功勞最多,封為都亭侯。

此後徐晃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升為平寇將軍。取漢中後,徐晃與夏侯淵一起拒劉備於陽平關,破陳式,假節。

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曹操派徐晃領兵救援,解樊城之圍。

曹丕繼位後,任命徐晃為右將軍,封逮鄉侯,後進封楊侯。此後又破劉備於上庸,曹叡繼位後又拒諸葛瑾於襄陽。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諡曰壯侯。

最終排名

1、張郃。2、張遼。3、于禁。4、徐晃。5、樂進

從以上分析,張遼最高為前將軍,是防守東吳戰線的主帥;樂進為右將軍,但是相對其他四人早逝;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但是晚節不保;張郃為徵西車騎將軍,假節,諸葛亮北伐曾總督關中軍隊;徐晃為右將軍,假節。

漢初的時候承襲秦制有前後左右將軍,但不常置,或是前後,或是左右,都是掌管左右和四夷。後漢書記載:

“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三國承襲東漢制度,因此將軍中可比三公的一共有四等,第一等是大將軍,第二等是驃騎將軍,第三等是車騎將軍,第四等是衛將軍。之後則是前、後、左、右將軍,雖是並列,但實際在地位上以此為前後左右。

五子良將中只有張郃至第三等徵西車騎將軍,其後是張遼前將軍,再之後依次是于禁左將軍假節鉞,徐晃右將軍假節,樂進右將軍。他們所掌握的軍權也如此排名。

不過就能力而言五人相差並不是特別大,有此區別主要還是因為運氣,五人中張郃活得最長,而掌握兵權最低的樂進,也是五人中去世最早的。

另外,于禁是五人中唯一假節鉞的,同時期也是地位最高,可惜最後晚節不保,之前所有的功績都付諸流水。


Rick潘維鏞


五子良將真正作為一軍統帥去打仗的只有于禁,這是為什麼?

張遼,徐晃這些人的能力並不比夏侯淵和夏侯惇差,但是真正統帥一整支軍隊參戰的好像只有于禁,還被關二爺給水淹了。
于禁接的是鮑信的泰山兵;張遼接的是呂布的,主要是幷州兵;徐晃殺楊奉,接受白波賊;張頜直接率部投降,一直帶兵的;樂進有沒有兵不清楚,後期也是一直跟著張遼在合肥刷經驗包。。。三國那會兒,是誰招的兵,就只聽誰的,別人指揮不動。所以那啥,五子良將,至少四個人是必然手上有兵權的,于禁作為一軍統率,帶的也主要是自己手下的兵。

虎臣


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這題目沒有說明是否包括水淹七軍前後,既然如此,那就總體說下觀點,儘管于禁前期軍階最高,權力最大,掌握兵權也是最多的,大體有五萬軍馬,但縱觀其五人一生成就,一,可以首先排除于禁,其被水淹七軍兵敗後,三易其主重歸曹營,物是人非,落得羞憤而死;二,看樂進,儘管有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嚴敬之壯舉,但辭世過早,未競之功就此戛然而止;三看張遼,逢戰必率先衝鋒陷陣,功勳卓著,可掌控兵權,一直維持在一二萬內,苦不甚多;四,看徐晃,武力值稍遜張遼,統兵能力超強,打敗關羽為曹操立下不世之奇功,可當時三國鼎立,武將眾多分兵把守,所帶兵力也就三四萬人;最後只有張郃,論權威節假威風八面不如於禁,論臨陣出擊斬殺大將不及樂進,論破敵之先衝鋒陷陣不及張遼,論統帥大軍攻城略地不及徐晃,但他命長活得久,最後統兵對陣諸葛孔明之師有六萬之眾,對照題目,得出結論,張郃掌握兵權最大。


真石


張郃有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統領五萬大軍的記載,于禁在襄樊之戰中也有統七軍的記載,徐晃也有解樊城之圍時黑了兩軍加十二營援軍的壯舉,由於三國時期軍隊的建制並不全,絕大多數軍營這樣的單位兵員並不滿,所以于禁的七軍並沒有滿建制的七萬人,徐晃也沒有八萬大軍來加強,綜合當時其他將軍的領軍情況,平常一軍也就三千到五千左右,于禁督的七軍加上自己的本軍大概也就三萬多,徐晃的也差不多(雖然徐晃比于禁多了一軍,但徐晃的本軍沒于禁的多,但于禁的本軍是他和朱靈軍合編的加強軍,兵馬比一般的軍要多不少);綜合起來明顯還是張郃統領的兵權最大,但這得益於張郃活得夠久。至於張遼和樂進這兩貨,到死連一萬人的部隊都沒資格統領過,跟其他三人比兵權明顯就不是一個檔次的


康夫大大


眾所周知,曹操除了喜歡人婦之外,還喜愛招賢納士。

對敵將關羽,趙雲都是敬佩不已。所以在曹操唯才是用的軍營裡慢慢也是兵多將廣,猛將如雲。最有名是後人評價的“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都是曹操最器重之人,個個都有統帥之才。那誰是曹操最倚重之人呢?


我們從誰手裡掌握的兵權就可得知了此人便是——于禁 曹操把他當親信,所以他對其他部隊都能行使監督權,沒有打仗的時候,其他人都鎮守邊防地區,到關鍵時候曹操曾用於禁搶奪過朱靈的兵權。援救襄樊時,于禁一人統帥龐德、朱靈、張遼(本人駐防,只派部隊參戰)呂常、徐晃、徐商、呂建的七支部隊,可想而知曹操對於禁的重用程度了。


汽車星君


如果只是從掌握來說,肯定是于禁。

因為在關羽北伐時,曹操派了于禁援救襄樊,于禁一人統帥龐德、朱靈、張遼(本人駐防,只派部隊參戰)呂常、徐晃、徐商、呂建的七支部隊。

而樂進,張頜都沒有出征,所以這個時候其實于禁掌握的兵權,是遠遠大於其他四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