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最後到底是誰勝利了?

完璧歸趙,讓藺相如好不風光,官職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藺相如上任後卻既無富國之舉,亦無強兵之策,只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直到亡國,恐怕趙惠文王的子孫們也不明白,為何有先王培養的如此良相也敵不過秦。竊以為,完璧歸趙乃是秦王設計的一個圈套,故意成全藺相如,使趙國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首先,當時秦根本沒有攻趙的計劃,只是找法子試探一下情況。“藺相如者,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在趙王遇到麻煩時,藺相如受人之薦憑勇氣“奉璧西入秦”。後來的結果,趙王儘管很有面子,但有一個很明顯的漏洞沒有引起重視。藺相如完璧歸趙使用的是下三爛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裝,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退回趙國,這樣不僅沒有解決趙國原來面臨的危機,反而把矛盾激化了。

“完璧歸趙”最後到底是誰勝利了?

趙本懼秦,擔心懷璧而遭兵禍,藺相如哄騙秦王說璧有毛病,並以碎璧相要挾,再騙秦王齋戒五日,要舉行隆重的典禮才肯獻璧。秦王何等人,能看不出他的拙劣演技,而一再受騙卻不發兵攻趙?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秦本無意因璧攻趙,趙枉作杞人之憂了。趙以璧為寶,秦以天下為寶。說以城換璧,只不過藉此考察趙國國情。秦王沒有怒殺藺相如,更說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這是他在玩外交遊戲。而對這些,趙王只是沉醉在完璧的喜悅之中,根本沒有往深處去想。

其次,秦王有意讓藺相如成功,來滅趙的實力。秦王志在天下,豈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統,區區一璧何患不入秦?得民心者得天下,秦若為一璧而棄十五城子民,必會失去民心。

“完璧歸趙”最後到底是誰勝利了?

民心失,天下失,一塊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奪一璧而激怒趙,趙必然舉國相抗,秦王焉能不知其中利害?從事情發展的始末看,秦並無奪璧之意,猶如下棋閒處落子,看看對方的反應而已。而秦所懼者,廉頗也。藺相如不過機鋒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就是閒處落子,造成其才能勝過廉頗的假相,達到趙相秦用的目的。

最後,在秦王的設計下,藺相如官至相國,而趙走向衰亡。可以設想,如果將澠池會與荊軻刺秦時的環境相比較,藺相如能夠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他卻成功了,其中肯定另有原因。史載,在秦王的宮殿裡,連衛士都是列於階下,不奉詔不準上殿,以荊軻之勇尚且血濺朝堂,而澠池會上戒備森嚴,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環列的武士,難免令人生疑。

“完璧歸趙”最後到底是誰勝利了?

藺相如兩次成功都用了玩命的手段,這在談笑間殺人數萬的霸主眼裡,可謂關公面前耍大刀。何況,六國皆稱秦為虎狼之國,秦王豈會被一個文官嚇倒?這就可以看出秦王是有意成全其功。很快,秦王的預想逐步成為現實,第一步是趙“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而廉頗則認為“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造成將相失和。廉頗者,趙之良將,拜為上卿,以勇氣聞幹諸侯,遇到藺相如,無奈也得負荊請罪,此後終不見用,只好老死鄉野。第二步就是誘導趙王看重口舌之才。4年後,趙惠文王死,孝成王立,在用人失察上也越走越遠。孝成王不聽眾人勸說,而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終使秦達到目的,加速了滅亡的進程。

完璧歸趙,讓秦暫時丟了一點面子,卻為順利滅趙,進而一統天下鋪平了道路,可謂良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