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啓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由慈文傳媒、藝能傳媒出品,四川星空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出品的電視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以下簡稱《那些年》)在北京衛視收官。近日,電視劇《那些年》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辦,對於上一輩人的青春故事何以打動90後、00後這個命題,我們從中找到了答案。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青春是永不過時的題材

《那些年》以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背景,圍繞“兩彈一星”的科研歷程,講述了張利軍、陸若文等懷揣理想抱負的年輕人義無反顧投身“火箭”事業,用生命為青春譜寫一曲永恆讚歌的故事。一段航天曆史,一段青春往事,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年代劇,且是本年度暑期檔唯一一部描寫共和國往事的電視劇,《那些年》的目標群體本應該是走過那段歲月或者聽聞過那段過往的中老年,令人意外的是,該劇播出後竟然獲得眾多90後、00後的喜愛,在一眾宮鬥劇、玄幻劇中脫穎而出。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觀看《那些年》的過程中,爺爺奶奶輩的觀眾可以從中追憶自己的青春,而孫子孫女輩的觀眾則通過演員的表演、劇本的呈現,彷彿聽爺爺奶奶講述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這一幕彷彿又讓人想起去年一部清華獻禮片《無問西東》引發的全國熱映潮。正如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所說,吸引不同年齡層觀看的原因是“青春永不過時”,“《那些年》的青春讓今天的年輕人感動,讓今天的老年人能夠引起對過往歲月的緬懷、崇敬、感嘆和欣慰,這是什麼的力量?這就是青春的力量。”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 李京盛

現如今,以青春為主題的影視劇比比皆是,可真正留在觀眾心裡的卻少之又少,以往那種狗血瑪麗蘇劇情已經漸漸失去了市場,越來越多的正能量青春劇湧現,《那些年》作為其中一員,最大的成功也是不同之處在於,讓觀眾產生共鳴,將觀眾帶入爺爺奶奶的年代,感受他們的愛與奉獻。不僅如此,表面上看《那些年》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年代劇,但它更是一部充滿著濃郁、懷舊情感的作品,原總政藝術局局長、文藝評論家汪守德概括說,“這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也正是“快節奏”時代下的年輕人所缺少的。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原總政藝術局局長、文藝評論家汪守德

《那些年》用大篇幅的內容表現那個時代年輕人的面貌,包括他們的事業、理想、信仰,友情、親情、愛情。劇中的向晴是留蘇回國的女工程師,正如她的名字一樣性格開朗活潑,最終為了國防事業義無反顧獻身,她代表的也是那個年代的一批投身於國防科技事業的年輕人,他們還那麼年輕,卻為了國家和信仰甘願付出生命,這樣的民族氣節令人動容。高佔軍在臺上被趕走的那一刻不知戳痛了多少人的心窩,那時的他們為了航天事業無私奉獻,有的只能化作歷史書上的人名,有的甚至只留下一串簡單的數字。張利軍與馬朝陽雖都深愛著陸若文,但他們之間沒有狗血的打擊報復,只有兄弟知己間的惺惺相惜。陸若文面對情敵向晴,沒有女人之間的妒忌、猜疑,而是敬佩向晴的英雄舉動,小情小愛放在一邊,家國情懷才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心中的第一位。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宮鬥劇刷屏之際,《那些年》中純潔的感情也在無聲勝有聲中引發現代年輕人的強烈共鳴,喚起他們內心對理想、愛情的真正訴求,而這也恰恰是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所缺失的,最值得珍惜的東西。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不僅是觀眾,出演這部戲的演員也感悟頗深,飾演向晴的練練就說,“拍完這個戲我就在想,我們在向前走的時候也應該回頭往後看。我們是不是現在可以為了愛的人傾其所有,可不可以為了一個信仰而活,如果沒有這一些人的付出,就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的生活。如果沒有國防事業,就沒有現在的生活。從演員的角度,我非常感恩、非常榮幸加入了這個團隊。”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內容為王”

是永不變質的宗旨

從目前的影視行業現狀來看,“流量當道”的電視劇病態市場已經難以積聚人氣。《那些年》在北京衛視的收視率高開高走,一直穩居52城收視率前三,最高排名第二,騰訊視頻獨播點擊量不斷突破,穩居騰訊電視劇日播排行榜前三。這一切的數據都顯示出,電視劇市場正在發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大IP不再是萬金油,現實題材的影視劇越來越受寵。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中國作協全委、理論批評委員會主任範永戈

中國作協全委、理論批評委員會主任範永戈認為,《那些年》能在一眾超級IP中脫穎而出,除了題材自帶的情懷,也離不開主創團隊的功力。中國文藝評價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也表示,“大三線”的作品之前已經拍過很多,但是唯獨這個片子讓人震撼,“它不是現實主義、市場化的作品,也不是過去的戰爭題材,就是製造導彈的工廠這樣一段生活,卻能如此打動人,那這也說明確實是內容為王。同時,也說明了另外一句話,真正的文藝創作,不管對什麼題材來說,總是創作者對這個題材的發現,對劇中主人公文化人格和他們信仰的一種發現。”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中國文藝評價家協會名譽主席

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

作品聚焦三線建設與兩彈一星的研發,將原型故事的悲壯和激情年代的熱血表達的淋漓盡致。然而將這個與當代年輕人完全脫軌的故事搬上熒屏並喚起追劇的慾望,並不容易。相比架空歷史的古裝劇、玄幻劇,現實題材的影視劇最大的難度體現在創作方面。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說:“這個劇在敘事結構非常複雜,甚至是龐雜。比如說有反特的這樣一種類型元素,有搞科研攻關,還有文革兩派的鬥爭、改革開放以後的軍轉民,以及衛星商業化的一些故事的行業劇的一些特色,同時還有青春偶像劇的。”袁新文也說,“這個題材不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從一個側面來說,它也是在為我們共和國立傳,為我們共和國在寫一部斷代史。就是這一段倆人臆斷的歷史或者一個專業史,航天史。這裡面確實有難度,敏感度高、複雜性強,政治性也比較強。”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戴清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袁新文

為了把劇本變得更加有質感,主創團隊找到了著名編劇王之理來修改原稿,之前他擔任編劇的作品《情滿四合院》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王之理不僅擅長寫細膩的情感戲,還當過導彈兵,對導彈相對了解,這一點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了質感,有了情懷,有了真情實感,這樣正能量題材的電視劇就大有市場了。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著名編劇 王之理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那些年》總製片人 鐵佛

總製片人鐵佛說:“為了寫這部劇,他們查閱了近一百萬字的資料。”然而,僅僅憑藉著查閱是遠遠不夠的,創作團隊還親自走訪,並且將很多真實的人物寫進了故事裡,如喬部長的原型人物就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老先生。“我們在四川綿陽一處廢棄的廠子裡搭了車間和辦公室,還搭了醫院和宿舍,演員們從頭到尾演繹了一遍故事,心理上完全貼合人物形象。”這樣精心的製作只為真實、生動、準確地還原了那一代人的精神特質。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劇本紮實、製作誠意,演員的表現也功不可沒。《那些年》重點表現的人和故事都是一些走過歷史的普通的人和他們的人生,他們意氣風發,願意為理想、為事業、為國家效力獻身。無論是楊爍、蘇青、練練、任程偉組成的“雙生雙旦”,還是倪大紅、張志堅、於震、王勁松、李洪濤等老戲骨演繹的人物群像,這些人物的塑造都十分豐滿,在宏觀和細節上下足功夫,既接地氣,又不同於流俗,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兼具藝術價值與社會效益

好的作品一定是兼具藝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李準說,“《那些年》用藝術的方式、藝術把握世界的方式,恢復了大三線本來面貌,特別是恢復了這樣一批六十年代初期畢業的科技大學生。僅憑這一點,這部片子就一定能夠成為所有我們大三線題材的、軍工題材影視作品的一部里程碑。”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認為,在影視作品“妖氣”、“陰氣”、“脂粉氣”比較濃的氛圍當中,這部劇可以說升騰起一種正氣、豪氣、陽剛之氣,“展示的都是濃濃的愛國情,滿滿的正能量。這一點在打造航天史詩的命題下確實做了非常科學的嘗試和探索。”李京盛也說:“我們一直講我們的作品要有主流價值,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主流價值要有藝術化的表達。沒有藝術化的表達,現實題材的創作就會陷入困境。這部作品除了極具思想意義、價值意義之外,它在藝術上是好的。編劇的功力、導演的功力、演員的創作、製作是精緻的,是藝術化的,它不枯燥。”研討會會上多位專家認為,《那些年》在重大題材、正劇的打造方面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獲得的成功也必將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引領作用。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慈文傳媒董事長、總裁馬中駿

近兩年,現實主義題材劇有強勢迴歸的趨勢,《那些年》恰恰是這樣一個大局勢當中一部優秀主旋律的力作,該劇也給很多影視劇一個啟示:如何完成“雙主流”的對接,“雙主流”即主旋律作品與主流的聲音或者年輕主流群體。對此,戴清表示“既是主旋律,主流的聲音,同時又是和主流人群最好的結合,要靠一部一部紮實的好作品。”當下,我們所看到的青春題材類型無外乎以下三種:傷感懷舊款《致青春》、炫富奢華款《小時代》、傻白甜配高冷男款《小美好》。

熱評|《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啟示錄:青春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一定程度上,《那些年》給了當下的影視行業找到了新的出路,李京盛認為這部劇的成功可以引領大家對當前這種業界討論的話題一個鮮明的處境,指出一個鮮明的方向,堅定信心,“不管市場現在如何調整,不管創作上有多少新鮮的手法,與流行嫁接,與時尚嫁接,與偶像嫁接,不管百花齊放到什麼程度,青春、經典、打動人心這幾點是不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