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敢于直谏的官员

1、曹辅

曹辅是北宋福建人,字载德。元符进士。宋徽宗宣和元年,曹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徽宗厌恶上朝理政,经常微服出行游乐,国家出现衰败迹象。徽宗身边大臣如蔡京、蔡攸、王黼、童贯之流,不但不予劝止,而且有的大加鼓动,使徽宗愈加疏于国政,耽于游乐。

历史上那些敢于直谏的官员

曹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毅然上疏进谏:“陛下厌倦在正式宫殿居住,时常乘小轿去街市远郊,尽情游乐而后返。臣没想到陛下身负祖宗和国家的重托,玩安忽危,一至于此。”徽宗接到奏疏后,出示给宰相大臣,令将曹辅召到政事堂审问。余深说:“曹辅,你是个卑微小官,怎么能议论国家大事?”曹辅反驳说:“大官不言,故小官言之。”王黼等人装聋作哑,俱言不知徽宗私出游乐之事。曹辅义愤填膺,指责他们身为宰相,执掌国政,居然不知道天子私出这种连街头百姓都知道的事情。王黼勃然大怒,即令属官向曹辅录口供,曹辅提笔写到:“区区之心,一无所求,爱君而已。”王黼主张严厉处罚曹辅,徽宗下诏遣送曹辅至郴州接受编管。

曹辅上疏进谏之前,深知自己会因此获罪,遂将家事托付给儿子曹绅。及受贬黜,心情坦然地离京上路(《续资治通鉴》第九十三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尽管曹辅的苦心进谏,最终没能使昏庸荒唐的宋徽宗止佚游、勤国政,但他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宁遭贬黜亦苦谏的精神,堪称高风亮节,为后人所景仰。

2、魏徵

唐代的魏徵,是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其貌不扬,但很有胆气,敢冒犯皇帝的威严来进谏。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28]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历史上那些敢于直谏的官员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贞观十二年(638),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现在,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李世民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31]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

3、陈谔

陈谔在明永乐时,以乡举进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劾无所避讳。有抗直的名声,检举弹劾连权贵也不避。明成祖称他为“大声秀才”。曾经触犯成祖的旨意,成祖命令把他埋在奉天门外只露出头,埋了七天还没有死,便把他放回来,但他对于那些权贵打击得更厉害了。他历任朝官和外官,所到之处都非常称职,终于被忌惮他的人所贬。成祖有一次问:“那个大声官儿在哪里?应该让他掌管辅导之职,让人可以听到自己的过错。”于是被召回朝中。成祖亲自写了“忠良鲠直”四个字赐给他,来表示对他特殊的宠幸。

历史上那些敢于直谏的官员

陈谔后来官至顺天府尹,又历任湖广按察使、山西按察使(均为正三品)。期间又“坐事落职”。仁宗即位,遇大赦,本该官复原职,但仁宗忌其过去在湖广任上经常揭发楚王(楚昭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仁宗的叔父)的问题,将其降职为海盐知县(正七品)。之后他又到一个王府任过长史(正五品),宣德三年在镇江同知(从四品)的职位上致仕。陈谔德才兼备,最终却没有从庙堂之上离休,而是退于江湖之远。是喜是悲?明末人谈迁曾引用别人的话评之曰:“陈公之鲠直,九死不移,宜其简在帝心,徒以执政不悦而竟不果召。惜哉!”

4、刘安世

宋代的刘安世在朝为官神色庄重、态度严肃,经常当面指责皇帝或在朝廷上据理力争。每次触怒了皇帝,他就拿着书简站着,等皇帝的怒气稍微平息一些了,便再到前边去争论,一定要让皇帝同意他的请求才停止。当时人称他为“殿上虎”。

历史上那些敢于直谏的官员

当时的朝堂执政大臣多给与身边亲戚推官职,刘安世见了说道:“祖宗以来,大臣的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贵重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执掌朝政,致力于称心私意,累世的制度,扫地出门不复存在。现在朝廷上,还是习于故态。”因而历历疏陈文彦博以下七人,都是年高而有道德学问的魁首旧臣,其子弟亲戚赖其权位而得官者为数不少。

又有章惇因强行买昆山民田被罚金,刘安世又直柬说:“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向来互相交结,自认为是社稷大臣,贪天之功,侥幸将来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人指陈他们为‘四凶’。现在章惇父亲还健在,却另外立籍谋取异财,绝灭义理,只是从于薄罚,何以表示惩戒?”恰逢吴处厚解释蔡确《安州诗》进献,刘安世认为蔡确指斥哲宗,触犯大不敬条令,同梁焘等人极论之,把蔡确贬窜新州。宰相范纯仁以下至御史十人,都因此去位。

5、张霭

宋代的张霭,是福建崇安人(今武夷山市)。初仕周为靳州刺史。入宋后,任建隆中除侍御史。某日宋太祖正在后苑拿弹弓打麻雀,张霭着急地请求进去有事上奏。等到上奏的时候却都是一些平常的事。宋太祖非常生气,张霭说:“我私下以为还是要比打麻雀紧急一些。”宋太祖拿仪仗队所用的斧柄打他的牙齿,把牙齿打掉了,张霭慢慢地把牙拾了起来。宋太祖说:“你是想告我吗?”张霭说:“我怎么敢告陛下,但史官自有说法。”赵匡胤听到这句话后,史书的记载是“既惧又悦”,急速向张霭赔礼道歉,“赐金帛犒劳之”。

6、章纶

章纶为明代名臣、藏书家。正统四年登进士第,官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年间升任礼部仪制郎中。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上疏陈述有关修养德行、消弭灾祸的十四件事。主要为:“宦官不可干预外朝政事,佞臣不可偷窃事权,后宫不可盛行声色。凡阴盛之类的事,请都禁止。”又奏请让汪皇后重回中宫,以端正后宫的仪范;恢复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沂王东宫太子的身份,以端正国家的根本。

奏疏呈入后,明代宗大怒。当时太阳落山、宫门已经关闭,明代宗于是命将圣旨从门缝中传出,立即将章纶和钟同逮入诏狱。他们受到惨酷的拷打,逼迫他们交待主使人以及交通南宫(上皇住地)的情况。二人濒临死亡,但终无一语。正好刮起大风,飞扬的尘沙使白昼变暗,案情稍得缓解。代宗令禁锢他们。次年,杖打廖庄于宫门之下,并封杖到狱中杖打章纶、钟同各一百下。钟同竟被打死,章纶仍长期关押。明英宗重新即帝位后,赞叹说:“章纶真是好臣子,为我的家事而受到这样的毒打。”于是任命他为礼部侍郎。

7、陈刚中

陈刚中是宋建炎二年进士。为人正直,敢于评论时事。绍兴初,宫授迪功郎,曾向皇上进言云:鉴于民力凋瘵,请求去掉冗员,并废除那些没有意义的繁琐礼节,以节省开支。后升任太府寺丞,常应诏建议,其所提的建议不合秦桧的心意。不久,胡铨因弹劾秦桧而贬谪昭州,刚中作启为他送行,启中有“屈膝请和,知庙堂御侮之无策;张胆论事,喜枢庭经远之有人”,“知无不言,愿借上方之剑;不遇故去,聊乘下泽之车”的句子。秦桧听说后,更加愤怒,于是将刚中和同刚中观点一致的张九成等七人一起贬谪,刚中谪为安远县知县。

士大夫甚为刚中等七人惋惜,有诗云:“同日七人俱去国,何时万里许还家?”刚中到了安远县,适逢岭寇作乱,刚中尽瘁抚定,感瘴而死。家贫,棺木不能运回,后葬于杭州风篁岭。

除了上面七位,还有以下敢于上谏的官员:

沈炼上疏弹劾严嵩父子为奸臣,被诬陷为白莲教中之人,斩首于边地。

杨继盛上书论严嵩专权误国的五奸十大罪,被杀死在东市。

海瑞官主持户部的政事,因为上疏进谏而被逮捕入狱,正直的名声震动天下。

刘栖楚出班苦谏唐敬宗,以额叩龙墀,血流被面。

陈禾弹劾童贯弄权,拉着徽宗的衣服,请求让他把话说完。衣襟都被他扯掉了。

宋徽宗常常微服出行,曹辅上疏极力谏阻,于是被贬至郴州。

弹劾弄权的宦官而受酷刑致死的人有:万璟被廷杖打死;高攀龙投水而死;杨琏、左光斗、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魏大中被逮捕,诏令下狱审问被拷打而死;邹维连被遣送至边远地方而死。

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随心所欲的下达各种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政令,而有些人却敢于挑战皇权,从礼法,从政治,从民心等角度,时刻劝导帝王利国利民,纠正他们的错误,辅佐他们成为明君。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若是遇到明君并罢了,若是遇到昏君,谏官随时可能因为弹劾丢掉性命,算来他们都是勇气可嘉的汉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