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當總統?並非他們迂腐,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佔領楚望臺軍械庫。各營紛起響應,攻佔鳳凰山、蛇山等要地。11日天明,起義軍攻克總督署,佔領武昌全城。同日,湖北軍政府成立,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被推為都督。12日,起義軍克復漢陽、漢口。這便是辛亥武昌起義。之後,湖南、陝西等省紛紛起來響應,形成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

為何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當總統?並非他們迂腐,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袁世凱

武昌起義中,身為湖北新軍協統的黎元洪本應該成為革命者的刀下之鬼,為何卻被推為大都督?袁世凱復出後,憑藉北洋軍隊的戰鬥力,本可以一舉拿下武漢,進而摧毀盤踞在南方的革命黨,救大清王朝大廈之將傾,他為什麼下令停止進攻?他心目中的中國政治版圖是什麼樣的呢?

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並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同,出賣鐵路修築權。6月,四川成立保路運動同志會,在和平請願遭到鎮壓後,保路運動演變成反清武裝鬥爭。9月2日,清政府派川漢、粵漢鐵路大臣端方率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湖北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乘武昌清軍兵力空虛,在軍事總指揮蔣翊武、參謀長孫武的領導下,策動武裝起義。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

這時,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到了革命黨的面前:指揮起義的首領如孫武、劉公等人的資歷都太淺,不能服眾,在關鍵時刻不能掌控局面;有聲望的革命首領如宋教仁、黃興等人又遠在外地,鞭長莫及。一時間,革命士兵幾乎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

為何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當總統?並非他們迂腐,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黎元洪

黎元洪在武漢乃至湖北有著崇高的威信,不但才智過人、思想開明,而且宅心仁厚,能夠被革命黨內各方所接受。革命黨人決定由他出任軍政府的都督。

而此時的黎元洪正躲在幕友劉文吉家中,惶惶不可終日。當革命黨找到他並請他出面時,黎元洪十分害怕,起初不願接受,最後半推半就地當上了湖北軍政府臨時大都督。

最開始,在革命軍的眼中,選擇黎元洪不過是權宜之計,請他當大都督,只是借他的聲望方便行事而已。10月15日,武昌首義後的第五天,革命黨人通過了《武昌軍政府組織條例》,它規定:都督是唯一的領導人,軍事和民事都由都督統轄。從此,湖北的軍政權力開始向黎元洪手中轉移,傀儡搖身變成了真大王!

歷史上,人們往往認為黎元洪的上位是南北權力博弈的結果,不過是個“傀儡總統”“受氣總統”。事實上,黎元洪是個有著寬廣胸襟的北洋政治精英,他不僅支持新黨、維護共和、反對袁世凱稱帝、拒絕王封,而且為官清廉,平易近人,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贏得廣大士兵的愛戴。治政方面,平衡各方,包容異見,尤其是在“府院之爭”中,能把握時局,急流勇退;治軍方面,寬嚴適度,以身作則。他在武漢首倡“軍民分治”,開創了民國黨政分開、軍政分開的先河;他率先實行“省長制”,在大總統位上兩次提出“廢督裁兵”等依法治國主張,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黎元洪晚年致力於興辦實業,成為盛極一時的富豪,為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作出了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6月,黎元洪病重期間仍關注當時風雲際會的政局,專門留下遺囑以通電方式發表,其中包括:從速召集國民大會,解決時局糾紛;實行墾殖政策,化兵為農工,勿使其流離失所;振興實業,以法律保障人民權利;革命為迫不得已之事,但願一勞永逸,俾國民得以早日休養生息,恢復元氣;早定政治方針與教育宗旨;民元以來,凡無牴觸國體之創制,均應一律保持,請勿輕議紛更;和平統一,利國富民。

就在黎元洪起草遺囑的兩天前,他家所養的兩隻孔雀死了一隻。兩天後, 65歲的黎元洪在寓所走完了最後的人生之路。湊巧的是,另一隻孔雀也於同一天突然死去,次日凌晨消息傳到天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成重傷,後不治而死。這些都是後話。

辛亥革命風起雲湧,清王朝岌岌可危。由於南方新軍大部分都倒向革命,清廷把希望寄託在北洋軍身上。清政府急令馮國璋率北洋軍南下鎮壓。馮國璋南下途中,先到彰德秘密會見在此已經歸隱近三年的袁世凱,請示主意。袁世凱告之以“慢慢走,等著瞧”六字秘訣。馮國璋心領神會,北洋軍停留在信陽和孝感之間,不認真執行清廷發佈的進攻漢口的命令,行動非常緩慢。

此時,武昌前線清軍軍事連續失利,而各省接連宣佈獨立,清政府感到情勢日漸不穩。奕劻、那桐、徐世昌一致主張起用袁世凱,以挽救清廷危局。同時,西方列強也向朝廷施壓,希望起用袁世凱。

清政府終於被迫答應袁世凱提出的六項條件,先後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欽差大臣、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又重新掌握了軍政大權。

袁世凱一上任,就親自去武漢督戰。11月1日,他抵達湖北孝感,當日,馮國璋即攻佔漢口。正當馮國璋計劃一鼓作氣攻下武漢時,袁世凱卻命令各軍停止前進,派劉承恩和蔡廷幹到武漢和革命黨議和。由於雙方在立憲和共和上分歧太大,第一次接觸即以失敗告終。

11月17日,馮國璋向李純下達進攻漢陽的命令。27日下午,攻克漢陽。漢口、漢陽得手後,馮國璋欲乘勝渡江,攻取武昌,又被袁世凱制止。

其實,袁世凱的真正目的是:一方面集中兵力給予南方革命黨以打擊,造成軍事壓力,迫使南方革命勢力讓步;另一方面,向清廷顯示他有力量平定戰亂,增加清廷對北洋軍的信心及依賴度。

在各國領事的居間調停下,12月1日,南北雙方達成停戰協議。12月2日,獨立各省的代表共39人集中南京,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確定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實行總統共和制。

12月6日,隆裕太后發懿旨,攝政王載灃退歸藩邸,不再預政。12月7日,再頒懿旨,任命袁世凱為全權大臣,並“由該大臣委託代表人馳赴南方,切實討論,以定大局”。

“南北和談”自1911年12月17日始,至1912年2月5日以“優待清室條件”確定為止,歷時近50天,過程異常艱難和曲折。在南北雙方經過國體之爭,選擇了共和制之後,又達成“誰先讓清帝退位,即舉誰為大總統”的協議。就在和談的結果正朝著雙方都能接受的目標靠近時,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發佈了《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和《告全國同胞書》,下令定國號為中華民國,正式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國內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和談也由此發生轉折。

由於黎元洪、黃興等和袁世凱已達成協議,一旦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擁立其為大總統。因此,袁世凱對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大為光火,遂以唐紹儀與南方代表“會議各條約,未先與本大臣商明,遽行簽訂,本大臣以其中有必須聲明及礙難實行各節”為由,迫使唐紹儀辭職。袁世凱一面直接與南方總代表伍廷芳交涉,一面令北洋將領聯名通電,稱“不惜以干戈相見”,“誓不承認”中華共和制度,給革命黨施壓。

為何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當總統?並非他們迂腐,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孫中山

孫中山的革命黨打不過袁世凱的北洋系,這一點孫中山和袁世凱都心知肚明。

孫中山審時度勢後給袁世凱答覆:“如清帝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絕不食言,文則可正式宣佈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保證只要袁世凱宣佈贊成共和,使清帝退位,孫中山將讓出臨時大總統職位給袁世凱。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隆裕皇太后及攝政王載灃宣佈清宣統帝退位。2月13日,袁世凱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宣佈共和。同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經過遷都之爭和京保津兵變,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次日,孫中山公佈了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是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擴大了參議院的權力。

孫中山公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後,於4月1日,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存在了20多天的同時有兩個臨時總統的政局也正式結束。

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後,繼續進行軍事改革,調整軍事機構、更新軍隊編制。為了進一步培養軍事人才,他指令陸軍部於1912年7月初建立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3年8月停辦,畢業學員共計6523人。蔣介石、陳誠、白崇禧、張治中、蔣光鼐、蔡廷鍇、傅作義等一大批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均為該校畢業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