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石」以志願者爲骨幹,探索建立山區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

「他山石」以志愿者为骨干,探索建立山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處空落落的院子,一位孤零零的老人,這是大多數農村孤寡空巢老人的生活寫照。養老難,農村養老更是難上加難。為破解這一難題,北京市延慶區探索建立“慈善+志願+社會組織”的“造血式”山區農村助老服務模式,以慈善協會為引領、以志願者為骨幹、以社會組織為載體,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將農村“草根”志願服務隊逐步發展壯大為專業化的養老“正規軍”。

現如今,在延慶區15個鄉鎮137個村,902名農村本土志願者依託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就近、及時地為1163位高齡、空巢、殘疾、孤寡老人提供親情式志願服務,農村老年人生活缺“助”、安全缺“護”、健康缺“管”、精神缺“慰”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他山石」以志愿者为骨干,探索建立山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資料圖

精準幫扶 鄉村服務隊就近幫扶充滿親情

家住延慶區舊縣鎮米糧屯村的吳大爺是一位高齡空巢老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老人越發感到自理有些吃力。舊縣鎮縉慈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得知這一情況後,將吳大爺列為重點服務對象。

我們照顧的老人,都是看著我們長大的鄉親。”縉慈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王連月說,志願者大都和老人有著幾十年共同生活的經歷,瞭解農村的鄉土文化、民俗風情,對老人的家庭情況、個人需求比較瞭解。志願者基本上都是從小幹農活長大,具有吃苦耐勞精神,深知農村生產生活如何照料。

也正是這種相似的生活環境,使得志願者能以親人的情懷融入老人的世界。除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理髮等基本生活服務外,他們還能根據老人的需求提供春耕、應急、農收、暖冬等精準服務。“吳大爺家的胡蘿蔔、黃瓜、香菜等都是我們幫著種的,有時候我們還陪大爺去醫院看病、取藥。”王連月笑著說。

據延慶區民政局黨組副書記王玉玲介紹,該區在前期調研時瞭解到,農村老人的家庭觀念牢固,地域文化思想濃厚,重視街坊鄰里的情感和聯繫,在獲得服務的同時也十分看重服務人員帶給自己的親情感和安全感。“本土的助老志願者能走進老人內心,作為土生土長的村裡人,濃濃的鄉情是他們服務的動力和源泉。

902名志願者採取就近結對的方式,開展24小時全天候服務,這是任何一家第三方服務機構都比不了的。人性化、針對性、及時性,成為延慶區做好農村助老志願服務的“制勝法寶”。

規範發展 22項制度是他們的共同“約定”

一支902人的隊伍要想向前發展,管理、制度都要跟得上。為解決“草根”服務隊組織程度不緊密、自由隨意發展等問題,延慶區建立三級管理體系。區民政局負責項目指導、監管,區慈善協會負責項目整體策劃、運行和管理;每個鄉鎮組建一支助老志願服務隊,併成立慈善志願服務工作站;村級選舉小組長分片管理。同時,區慈善協會為志願服務開展提供資金保障,為所有助老志願者團體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為各志願服務站配備電腦等辦公設備,為志願者購買血壓計、理髮器等服務工具,並提供志願服務中產生的交通費和通信費,讓志願者“幹活不貼錢”。

每位志願者手裡都有一本小冊子——《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制度彙編》,小冊子中的22項制度便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約定”。“制度彙編的內容簡單易懂,都是志願者經驗的總結。比如,理髮服務一般每月1次,助農服務每次至少3小時等等。有了這22項制度,心裡就有了標準,工作也就有了方向。”志願者高穩榮介紹。

此外,延慶區還定期組織志願者開展養老護理、家政保潔、理髮等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志願者規範化服務水平。目前,已分3期、23批對全區800多名志願者進行全員輪訓。志願者盧淑琴在參加培訓後,深深地認識到做好人好事光靠一份愛心還遠遠不夠:“以前,我們給老人洗腳時以為水溫越熱越好,讓老人舒舒服服地燙燙腳。參加完培訓後才知道,老人洗腳水溫要控制在35℃-40℃。多虧參加了專業培訓,不然就好心辦壞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的積極培育和指導下,目前,八達嶺鎮、康莊鎮、大莊科鄉3個志願服務隊均已孵化為正規的社會組織。由本土農民組成的“草根”服務隊悄然向著有制度、有組織、有管理、有要求的“正規軍”不斷邁進,助老項目實現了質的飛躍。

「他山石」以志愿者为骨干,探索建立山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資料圖

純樸鄉風 用“孝道”推動農村治理現代化

張山營鎮下營村的劉大爺因為聽力不好,說話有些吃力,平時很少與人交流。“我剛到劉大爺家時,他有些牴觸,連著給他家幹了三天活,大爺一句話都沒說。第三天我轉身出門時,大爺輕輕叫了我一聲閨女,當時心裡暖暖的。”志願者馬樹榮感慨道。

據瞭解,在延慶區農村助老志願者中,有很多人和馬樹榮一樣,在為老人服務中獲得幸福感,也找到自我價值。他們繼而又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家人、子女、親友參與志願服務,一傳十、十傳百,志願服務力量不斷壯大。閻家莊村志願者羅紅利的孫子在外上學,每到放假回到家都和奶奶一起為村裡老人服務;暖水面村郭永華和丈夫經常一起幫村裡的老人幹農活……志願服務組織在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同時,充實了農村自治力量,形成奮發向上、風清氣正的淳樸鄉風,推動農村自治、德治水平不斷提升。

“‘慈善+志願+社會組織’關愛空巢助老模式,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地區養老的現實問題,更培育了敬老愛老文化,使敬老愛老的鄉風紮根農村。”王玉玲說,“今後,我們每年都會評選優秀志願者,並把他們的事蹟彙編成書,頒發‘最美善行人’獎盃,讓農民朋友更加積極地參與農村建設,更好地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