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細菌是一種個體很小的單細胞生物,其大小通常用微米表示,根據形態,可分為球菌、託菌、螺旋菌三種。大多數細菌可運動,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我們常說的病原菌,是指可引起生物發病的細菌。在魚類病原菌中,絕大多數為革蘭氏陰性菌,它們可使魚類感染髮病而引起大量死亡。近年來由於養殖制度改變,放養密度 加大,池塘清整消毒不嚴,水質惡化,及南北方魚種頻繁交換,致使細菌性魚病日益增 多。以前認為鰱、鱅、鯉等魚不易患病,而今死亡率也逐漸上升,在生產上已造成一定損失。下面介紹10種嚴重的細菌性魚病。

1.鰱魚暴發性魚病

此病是近兩年來新發現的一種傳染快、死亡率高的細菌性傳染病。

[病原]據報道,有嗜水氣單胞菌、弧菌、耶爾森氏菌,究竟是哪種細菌還未最後定論。

[症狀]魚的吻端、口腔、腮蓋、眼眶等處嚴重充血發紅,腹部及身體兩側呈點狀或 斑狀充血,有的病魚肌肉出血呈深紅色,各鰭基部充血發紅,尤以胸鰭、腹鰭、背鰭、尾 鰭嚴重。嚴重病魚尾鰭邊緣色素消退,肛門紅腫,眼球突出,瀕死前在池中做掙扎狀上 竄,不久死亡。剖開腹腔,內中充滿腹水,尤其鯽魚更為明顯,呈粉紅色或淡黃色透明 液,腸道內有的充滿黃色黏液,無食物,肝、脾、腎臟變色嚴重,個別病魚肝臟呈土黃 色,膽囊腫大。

[流行特點]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氣候不正常,池塘多年不清整消毒,水源不足,排注水困難,水質惡化,飼養管理不善,魚體受傷等因素導致此病發生。主要危害鰱、鱅、 鯽、魴魚,南方個別草鯉魚也有發病的,以2齡魚為主。發病期水溫為13~30℃:,水溫 27〜30℃:的8月為高峰期,水溫下降至20℃以下停止死亡。流行季節為4月下旬至10月 下旬,可達7個月之久。

[防治方法]

徹底清坑消毒:魚種下塘前用高錳酸鉀浸洗10〜20秒,濃度為20毫克/升。

經常調節水質:4月中旬後,每隔20天,每667平方米潑灑生石灰20〜25千克。

投餵魚活靈藥餌:每百千克魚用10〜20克。使用的方法是:計算出全池魚的總重量,按魚體重3%〜5%計算投餵伺料量,然後將藥物拌入做成的顆粒中投餵,連喂5 天,每日兩次。濾食性魚類可將藥物拌人漿糊中黏附在浮性物體上放入坑塘中,每天兩次。並全池潑灑高錳酸鉀、敵百蟲合劑:使池水濃度分別為0.3毫克/升和0.5毫克/ 升,與內服藥相結合,防治效果更好。

10種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10種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2.打印病

[病原]嗜水氣單胞菌嗜水亞種,或點狀產氣單胞菌點狀亞種,此兩種菌為同物異名。

[症狀]在臀鰭上方或尾柄處,發病初期可見呈圓形或楠圓形紅斑並出血,似打上印記,故稱“打印病”。隨著病變部位擴大及加深,可形成鍋底形小潭,病灶處肌肉爛穿, 可見骨骼或內臟外露,病魚隨即死亡。

[流行特點]患病魚大多為鰱、鱅魚,成魚和親魚感染率很高,全國各地養魚場均可發現,無明顯流行季節,但以夏、秋兩季最為流行,可嚴重影響魚類生長和親魚催情產卵。

[防治方法]

漂白粉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1〜1.5毫克/升,連潑兩次。

高錳酸鉀、敵百蟲合劑全池潑灑,濃度分別為0.3毫克/升和0.5毫克/升,隔一天再潑一次。

3.爛鰓病

[病原]魚害黏球菌。

[症狀]此病對草魚,尤其草魚種的生長危害嚴重。近年來,在精養鯉魚池,甚至網箱養鯉中,發病率均高,死亡率可達10%〜30%,對鯉魚種的危害也很大。病魚體色發黑,頭烏黑,俗稱“烏頭瘟”,鰓絲腐爛,邊緣發白,附有汙泥,嚴重病魚鰓蓋骨的表皮充血,中間部分被腐蝕成一個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透明小洞,俗稱 ‘’開天窗‘’。病魚行動遲緩,反應遲鈍,離群獨遊。

[流行特點]主要危害草魚、鯉魚,可引起大量死亡。5月中旬開始發直至9月 中旬後逐漸減少,最適流行溫度為25〜28℃。

[防治方法]

生石灰徹底清塘,流行季節每隔15〜20天全池潑灑,用量15〜20千克。

將1千克大黃浸泡在20千克0.3%的氨水中12小時,使用時除去藥渣,將汁液全池潑灑,濃度2.5〜3.7毫克/升。

菸葉,每667平方米魚池用0.6〜0.75千克,用熱水浸泡半天后潑灑,隔一天用上法再潑一次。

敵百蟲、食鹽合劑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分別為0.5毫克/升和5毫克/升。

4.腸炎病

[病原]腸型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症狀]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流出,腸道無食物,充滿黃色黏液或濃血。 嚴重病魚有“蛀鰭”現象,易與赤皮病、爛鰓病併發。當年魚種患病,腸壁充血發炎,全 腸呈紫紅色。

[流行特點]主要危害草魚、鯉魚,流行季節成魚為5〜6月,魚種為8月中下旬。

[防治方法]投餵土黴素藥餌,每百千克魚用5〜10克,計算用藥量與餌料一起拌合做成顆粒投餵,每日兩次,連喂5天。

10種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10種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5.赤皮病

[病原]熒光極毛桿菌。

[症狀]病魚兩側和腹部皮膚出血發炎,鱗片脫落,嚴重時皮膚腐爛,各鰭基部充血, 鰭條末端腐爛,鰭間組織破壞,俗稱“蛀鰭”。嚴重病魚上下頜、鰓蓋充血,呈塊狀紅斑, 病灶處可引起繼發性水黴病。

[流行情況]此病主要危害1齡以上草魚,全國各地均有發生,無明顯流行季節,以春末夏秋較為常見,易與草魚爛鰓、腸炎、出血等病併發,主要原因因操作不慎魚體受傷 而致,鯉魚偶有發生。

[防治方法]

投餵磺胺類藥物,每百千克魚用5〜10克,每日兩次,連喂6天,第2〜5日用藥量減半。

漂白粉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1〜1.5毫克/升。

高錳酸鉀、敵百蟲合劑全池潑,使池水濃度為0.3毫克/升和0. 5毫克/升。

6.鯉白雲病

[病原]惡臭假單胞菌生物型B型。

[症狀]患病初期可見魚體體表有點狀白色黏液附著,隨著時間推移,白色黏液附著物逐漸蔓延擴大,嚴重時可佈滿全身,似一片白雲,故稱“白雲病”。尤以頭部、背部、 尾鰭基部處黏液稠密。隨著病情發展,鱗片基部充血,鱗片脫落,病魚全身浮腫,內臟器 官(主要是肝、腎)充血、壞死。

[流行特點]此病流行季節性強,從4月初到5月底為發病季節,尤以4月中旬到5 月中旬為流行高峰。當6月初水溫上升到20℃以上時,此病可逐漸減少直至消失。飼養在網箱或流水越冬池內的鯉魚種最易發病,放養在同一水域中的草、鰱、魴魚均不被感 染,鯉成魚可以被感染,但不易死亡。

[防治方法]

福爾馬林網箱潑灑,使池水濃度為150毫克/升,連用2〜3次。

菸葉水網箱潑灑,使水濃度為20毫克/升,連用2〜3次。

投餵土黴素或磺胺類藥物,每百千克魚用10〜15克,並添加維生素C 5克,每月投餵兩次,連喂4天。

7.豎鱗病

[病原]水形點狀極毛桿菌。

[症狀]體表粗糙,鱗片豎起,鱗囊積水,形似松果,突眼,鰭基部皮膚充血,腹部膨大,體腔內充滿腹水。嚴重病魚腹部向上,漂浮水面,不久死亡。

[流行特點]主要在鯉、鯽、金魚發病,草、鰱魚偶有發生,每年3〜4月中下旬是流行高峰期。此病流行與魚體受傷、水質汙濁、魚的抵抗力下降有關。

[防治方法]

苦參,每667平方米用2.5千克熱水浸泡8〜12小時,濾渣,加水全池潑灑,連用兩次。

投餵氯黴素藥餌,每百千克魚用2.5克,加維生素C 0.4克,與餌料一起拌合做 成藥餌,每日一次,連喂5天。硫酸銅、硫酸亞鐵、漂白粉混合液浸洗,使用濃度分別為5毫克/升、2毫克/升 和10毫克/升,浸洗10〜20分鐘。

8.鯉魚腐皮病

[病原]點狀產氣單胞菌。

[症狀]發病初期部分鱗片脫落,充血,隨著魚病情發展肌肉腐爛,嚴重的可見骨骼或內臟,病灶無固定部位,鰭基充血,鰭條裂開,鰭末端腐爛,並可引起繼發性水黴病, 病魚瘦弱,單獨在水面上緩慢遊動,可發生較多死亡。

[流行情況]主要危害鯉魚、白鯽,在放養密度較大的池塘中發病率較高,無明顯流 行季節,主要感染1齡以上鯉魚,甚至親魚均可感染,影響性腺發育。

[防治方法]

(1)高錳酸鉀、敵百蟲合劑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分別為0.3毫克/升和0.5毫克/升。

升,連續兩次。

投餵氯黴素藥餌,每千克魚用2.5克,與餌料拌合做成藥餌,每日一次,連用5次。

10種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10種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9.白皮病

[病原]白皮極毛桿菌。

[症狀]病魚的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白點,向前後迅速擴大,以致背鰭至尾鰭基部 前的體表全部蔓延呈現白色,鱗片脫落,並有蛀鰭現象。病魚活動遲緩,身體消瘦,頭部發黑,嚴重時頭朝下,尾朝上,隨即死亡。

[流行情況]主要危害鰱、鱅魚夏花魚種,草魚偶有發生。

[防治方法]

全池潑灑漂白粉,使池水呈1毫克/升濃度。或用五倍子,濃度為2〜4毫克/升。

注入新水,保持池水水質良好,有豐富的天然餌料。

在捕撈、運輸、放養過程中避免損傷魚體。

10.白頭白嘴病

[病原]黏球菌

[症狀]病魚吻端至眼球一段皮膚,色素消褪成乳白色,唇腫脹,張合失靈,造成呼 吸困難,口周圍皮膚腐爛,且有絮狀物附著,故在池邊觀察病魚呈“白頭白嘴狀”。

[流行情況]夏花培育池中常見疾病之一。鰱、鱅、草等魚苗、夏花均能發病,尤其 對夏花、草魚種危害最大。主要發生在放養密度大而不及時分塘的魚池,流行季節一般為 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

[防治方法]

徹底清塘,合理放養和及時分塘,不施未經發酵的肥。

生石灰全池潑灑,每667平方米用15千克。

漂白粉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1毫克/升,連續兩次,每隔10天再潑一次,可預防。


上網搜索:‘奧克丹蔣經理’ 索取水產養殖水質管理資料。


朋友們可以點擊‘關注’按鈕,可以看到很多有用的文章。


點擊連接,回顧上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