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爸爸帶孩子每周低於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昨晚看了最新一集的《奇葩說》,裡面的一個話題就引起了同硯四驅小英雄的興趣:“如果現在有個規定,爸爸陪伴孩子每週低於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孩子角度、夫妻角度、更有從社會角度來闡述規則制定的合理性分別進行了討論。

整個綜藝裡,最打動小英雄的是顏如晶說:“孩子這一生唯一的觀眾就是父母,其他人都是後面加入的。連續劇錯過了可以補,但孩子這一生的連續劇錯過了,以後就永遠看不了了”。


奇葩說:爸爸帶孩子每週低於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傅首爾是奇葩說中少數做了媽媽的選手,她提前問了自己兒子這個問題。兒子的回答非常樸素、卻真實的讓人動容,“取消爸爸資格就沒有爸爸了。”孩子寧願要一個掛名爸爸,那爸爸們為什麼不能稍微努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爸爸呢?


奇葩說:爸爸帶孩子每週低於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大多數爸爸們總是把家庭放在了工作、生活的最後。大概是內心篤定,孩子和媽媽永遠都在等待爸爸回來。可是爸爸們卻忘記了。錯過的時間就是錯過了。

孩子們一次次地等待、一次次的失望,爸爸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和我玩?當爸爸們在用“忙”、“累”做藉口拒絕陪伴的時候。要記得,眼前這個小人兒轉眼就會長大。

請不要讓今天的錯過,變成一輩子的遺憾。

爸爸帶娃,娃智商高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曾經做了一個人口特性分析,對11000名同時期出生的50歲英國人進行了調查,發現了一個很高的相關性,那就是童年時期父親參與帶娃的人智商會更高。

研究指出,不管父親本人擁有什麼地位、或者是智商財富等等,只要是在孩子的童年有多加陪伴,就會對孩子的智商發展有影響,而且這樣的影響可以長達幾十年。

研究發現大部分父親在陪伴時會更多向孩子提問,比如“什麼、哪裡、怎麼樣”,讓孩子在對話中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更有助於發展孩子邏輯推理、解決問題和動手能力。

爸爸帶娃,娃性格好

心理學發現,大部分男人相比女人更不容易焦慮,更寬容,更有冒險和探索精神。而這些特點,都會體現在孩子的身上。

母親的細膩柔軟,父親的灑脫勇敢,都是給予孩子的心理營養補充。而這一點也被研究所證實,爸爸參與帶娃越多的孩子情緒狀態越穩定,越少有行為問題,會更勇敢,也更願意承擔責任。

爸爸帶娃,娃未來更幸福

對於女兒來說,父親就是她認識的第一個異性,

他的陪伴可以讓女孩懂得“自己是美好的,被寵愛的”自尊,而爸爸媽媽之間的相處也會影響女兒的婚姻觀。

而對於男孩來說,父親就是他的學習對象,一個家庭裡父親是怎麼對待自己的母親,父親是如何參與家庭生活的,這些都會變成這個男孩今後對待自己妻子的模版。

不要讓錯過成為遺憾

從古至今社會對於男性的定位就是“男主外”,於是就會讓很多父親下意識地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心只顧打拼事業,覺得這是自己創造價值和成就的途徑。

但什麼才是“價值和成就”呢?當下的社會地位?賺錢多少?工作抬頭?

都不是的,“價值和成就”是當我們老了,回顧一生留下的記憶和遺憾。

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和爸爸就像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只要呆在一個房間就會尷尬,因為不知道自己可以和他說什麼,他似乎也是這樣。

在做每個當下取捨選擇時,儘可能地放在人生一輩子的維度上來看,這樣才會更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