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攻打整个东南亚,为何不敢攻击印度?

孙华艺


这问题问得好像在二战之中印度有能力独善其身一样,印度在二战之中也并没有多么体面,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期间英国印度军和日本印度军同室操戈。敢问当时的亚洲还有哪块地皮是日本不敢碰的,他们连美国的屁股毛都敢拔了,还有什么事情是这帮军国主义疯子做不出来的。


印度日军是打过的,肯定也想过顺便将它给占领了。日本原来的计划就是打下印度,从而可以和德国在中东会师庆祝。只是几次试探性地攻击都失败了,特别是英帕尔战役,后勤工作差到前所未有,在丛林之中饿死过万日军,赶上雨季又是瘟疫爆发,风寒横行……日军输得要多惨有多惨,这得多亏了他们的鬼畜指挥官牟田口廉也。

日军最终放弃了印度原因也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日本最终想要的是石油,没有了石油,他们开辟的所有战场都将以失败告终。印度是个石油贫国,所以在日本急缺兵源的前提之下,他们还是选择了暂时不去开辟印度战场。除了石油之外,日本急需的资源比如橡胶、大米、有色金属……这些都是他们攻打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目的所在。

对于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已经抢了缅甸在先,英国无论如何都不会将印度给丢弃,毕竟印度是英国“帝国王冠的宝石”呢,没有了印度,英国如何能再自称日不落帝国,女皇也不存在,只能称为“女王”。

所以日军如果入侵印度,得到的肯定是英军的激烈反抗。因为当时的英军已经集结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驻扎印度,还有印度当地武装的支援,美军也插上一手,提供了运输机帮助。日军要面对的军队总和差不多是200万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要打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这样远的补给线,要多少人多少军舰才能保障后勤补给啊。英帕尔战争已经是一个够彻底的教训了,日本伤疤还没好自然不敢忘了疼。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当时的精力有限,在中国战场已经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现在又要抽出精锐对付美国,根本无力旁顾。总而言之,日本不打印度,第一是因为印度的诱惑力不大,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第二就是因为自身的条件不足,前期试探性攻击惨败教训太过深刻,不想再贸然行动了。


木剑温不胜


命题有误。日本攻击了印度,不过因为“鬼畜牟田口”的狂妄无能,在英帕尔战役被英军反击惨败。

印度是“日不落帝国”在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它属于南亚次大陆,不属于东南亚。

从长远战略来看,日本要称霸亚洲,势必要进攻印度,但由于已经同时和中国、美国两个大国开战,日军根本没有军力去攻打印度,再开辟一个大战场。

但到了二战后期,形势发生变化。

一方面,纳粹德国在欧洲和北非战场形势不利,搞笑盟友意大利不堪大用,希特勒只好让好基友日本向印度进攻,吸引英国和美国兵力(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缓解自身压力。

另一方面,日军也需要进攻印度,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

既是一举两得,日军决定进攻印度,目标英帕尔。

参战日军是南方面军第15军,下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

牟田口廉也,1937年“七七事变”时,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7月7日当天,正是他亲自下令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开火,并炮轰宛平城,成为“七七事变”罪魁祸首。

1944年3月,牟田指挥3个主力师团先后越过钦敦江,投入进攻。

这是一场从开始就注定的惨败,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日军准备严重不足。

日军高层并没有充分评估驻印英军的实力,因此发动此次印度作战的决策过程十分仓促。日本大本营、南方军都是只下了进攻命令,却没有对前线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战役指导,任凭牟田率领1个军盲目作战,似乎大家都对这场战役不看好,能躲多远就多远。

第15军第31师团师团长佐藤抱怨说:“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至少应当由大本营立案,在南方军的指导下,由缅甸方面军来具体实行,而仅让一个军司令官来担当如此重任……更何况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方面军也罢,南方军也罢,没有派出一名参谋前来助战,反倒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躲得远远的。”

二是后勤保障严重缺乏。

在东南亚作战的日军,后勤保障主要依靠海军,但日本海军早被美国海军吃死,根本没办法从海上运输物资;进攻印度的日军只能靠自己保障后勤,于是在开战之初,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奇葩场景:日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行走在崇山峻岭和热带丛林中。

但即便是这些补给,也被美国空军一路轰炸,给打的七零八落。

三是指挥官狂妄无能。

这个牟田口缺乏指挥才能,偏偏又狂妄自负。在讨论作战计时,牟田口说道:

“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牟田口的参谋长以后勤为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牟田口不为所动,回答道:

“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刚一踏上印度的土地,牟田口又得意忘形地狂妄宣称:

“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但战事发展与其美好愿望背道而驰。

日军缺乏给养,加上长途行军,尽显疲态,只是赶到英帕尔前沿,无力发动猛攻,驻印英军则深知英帕尔重要性,与日军浴血奋战。

随着雨季到来,缺衣少食的日军感染了疟疾、痢疾、霍乱、伤寒等疾病,由于没有医疗器械和药物,只能眼睁睁看着士兵不断死亡,战斗力大幅削减,英军趁机反击,日军伤亡惨重。

疲惫的日军第31师团没有吃的,没有枪弹,只好撤退。

牟田口得知此事,大为恼火,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堪称“疯狗精神”的一番言论:

“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不管牟田口如何“使用精神胜利法”,日军也不是铁打的,美英印联军和中国远征军发动大反击,打得日军落花流水,损兵折将,几个月的雨季大溃败中,牟田口的15军损失殆尽。

日军大本营对此十分恼火,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在7月10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

此役,英印军伤亡1.6万人,日军伤亡6.5万人,堪称日本陆军史上最惨痛的失利。日本军方对此次战役的总结是“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从此以后,日军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全面转入防御态势,节节败退,更不可能再对印度发动进攻。


帕尔战役的惨败,固然有日军大本营仓促出兵,准备和指导不足的问题,但牟田口的狂妄无知难辞其咎,日军上下一致认为,他对自己人的伤害比敌军更可怕,而盟军则因他受惠良多,于是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鬼畜牟田口”,而他指挥的英帕尔战役在日本则成为“有勇无谋”的代名词。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有网友问:日本敢攻打整个东南亚,为何不敢攻击印度?日军其实是进攻了印度的。但是,1944年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已经完全被美军切断,这次被称为英帕尔战役的结果,也就成为了日军的一个噩梦。

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展开过一项民众调查,在英伦三岛人们的心中,到底哪一场战役才是他们“最伟大的战役”? 这项殊荣既不属于击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也不属于二战转折点诺曼底战役,摘冠的是默默无闻的“英帕尔-科希马战役”。

在1944年3月,日军第15,31,33师团联手向印度发动了进攻战役。但是,日本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后勤部队和汽车部队,因为汽车部队大部分都在我国,还有日本本土。而现在海上运输已经不再安全。

因此,日军就只能自己背着2个星期的弹药和口粮向在印度的英军发动进攻。希望可以通过缴获从英国人那里得到急需的武器弹药和粮食。

在美国2万架次的战机和运输机支援下,英军士兵供应十分充足,甚至有热咖啡喝、有干净的衬衣换。不仅空运走了5万非战斗人员和伤员,还空运来了新的战斗部队。15万英印军占据了决定的优势地位。

日军拿着2个星期的弹药和粮食打了3个月以后,发现已经完全打不动了。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有3万多名士兵染上了伤寒、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丛林病。

可是又不想撤退,就死守在哪里,到了1944年7月,日军开始撤退了,一直到1944年9月整个英帕尔战役结束,日军死亡5.5万人,其中战斗死亡32000人,其他都是病饿死。英印军损失24000人。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不想进攻印度,实在是没有这个实力。

日本不是什么超级大国,仅仅是准一流的列强,国军军事、工业、农业都比较落后。

日本当时手伸的很长,已经超过它的能力。

日军不但入侵了东南亚,攻打中国大陆,还在太平洋上和美军拉锯,还要同时和苏联对峙。

1941年12月时,日本陆军的总人数达到了210万人,其中120万在中国,剩下不到100万分别部署在地域极为辽阔的东南亚和太平洋,捉襟见肘。

其中,仅仅入侵东南亚的南方军就拼凑了45万规模。但兵力完全不够用,只得最终增肌到75万。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这么大的领土是近2亿老百姓,也是不够的。

所以,在进攻东南亚最西端的缅甸时,开始日军仅仅使用了2个师团不过5万人的兵力。

被中国远征军打的满地找牙后,日军才又增加了3个主力师团,将兵力增加到10万,将中英联军打败。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当时缅甸面积就有70万平方公里,人口高达三千万。这区区10万日军,想要控制缅甸也很困难,根本就无力继续向西攻打印度。

当时印度面积高达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几亿。日本人估算,抛去印度的英军不提,即便控制整个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万部队。

在当时,日本是绝对拿不出来这些部队的。即便部队能够拿的出,也无法保证后勤供应,还是得完蛋。

况且,印度国内情况复杂,种族、宗教、民族、种姓问题都极为严重,是个奇烂无比的烂摊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这些残局。那么,占领印度恐怕对于日本没什么帮助,反而会背上一个大包袱。

这种情况下,日本去打印度,岂不是头被门夹了!


萨沙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第一,日军打过印度,但是被打疼了。在南下派与北上派的争夺中,南下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如此,日本依然希望与德国会师,进攻印度,从而与德军在中东庆祝胜利。1944年3月,日军集结了8万大军进攻印度。因为后勤未到位,加之疾病肆虐,结果日军伤亡6.5万人。对于日军来说,兵力本来就不够,一次损失几万大军,三个主力师团元气大伤,确实是被打疼了。在后期只能转入防御状态,到处修防御工事。

第二,中英印军的殊死抵抗。在缅甸战场上,英国军队一再溃退,它们的撤退目标就是到印度。对于英国来说,缅甸可以放弃,但是印度一定不能丢弃。如果日本敢进攻印度,就让它头破血流的出去。英军集结了当时在印度的大部分精锐部队,还有印度当地武装和中国军队的支援。另外美军也提供了运输机的帮助,得以快速调遣部队。经过几个月的惨烈厮杀,英国“绅士们”最终还是守住了印度。

第三,日军指挥官的无能。对印作战的日军将领为牟田口廉也,这个人也是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罪魁祸首。不过他的才能也只能制造一点阴谋事件,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能力显然不够。在进攻印度的时候,过度轻视英军,认为他们依然会一触即溃。作战中不考虑后勤的问题,先打再说的风格。结果开战没过多久,前线部队就面临缺少粮食的局面,居然对前线军队说:没有粮食可以吃草啊。这样无能的人,败仗必定无疑了!


兵说


喜欢军事历史的朋友拜托点击红色字关注

在二战时期日军是攻击过印度的,但是一战就让日军彻底对印度失去了兴趣,那一仗日军阵亡5万多人,却连一个500英军驻守的据点都没有拿下。1943年3月17日,日军以在缅甸的第15军为基础,调遣了第28军和18、56师团,并且从本土调遣了两个师团,在4月11日,又调遣了中国派遣军的第15军赶赴缅甸,加上原来的33、55师团,在缅甸日军集结了10个师团的兵力,目的就是通过占领印度,使得英美不得不增兵印度,从而缓解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当时的英国驻印军也增强了兵力,目的就是防止日军占领印度。英军东南亚总司令蒙巴顿,在印度本土征召士兵组建了第14集团军,英军兵力达到了11个师,还抽调了北非的精锐部队来驻防印度。而且英军在印度还有补给之利,加上有美国空军的支持,基本上这是一场有利于英国的决战。而英国当时是为了反攻缅甸做准备的,没想到自己没有打过去,日军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

战役一开始,日军决心倚仗优势兵力,迅速的闪击英军,从而重新上演当年拿下东南亚的壮举。1944年2月4日,日军55师团包围了第7印度师,但是这时日军才意识到英军已经不是当年的英军了。依靠着大量的重武器和丛林地形,加上有制空权。在被包围的情况下,依旧使得日军无法做到全歼英军,反而是日军的补给线被英美空军轰炸封锁,而被包围的英军每天都可以获得空投补给,并且构建了一个圆形的工事。这次包围战以日军阵亡5000余人而结束,而第7印度师只伤亡1500人。



但是日军依旧没有死心,终于在英帕尔造到了毁灭性打击。此战开始前的日军,其补给线就已经被切断,日军士兵只有三天的口粮。日军指挥官认为,只要打赢了英国的少爷兵,那么补给就到手了。不过这次冒险注定了日军要失败,日军没有制空权,加上士兵补给困难。只要英军稍微拖延,日军必败。何况当时的中国驻印军也参战了。日军在热带丛林中,缺乏补给,要同一支装备精良,拥有空军的军队作战。只能说当时的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真的是勇敢,难怪战后被评为是英美派到日军的内奸。


小司马迁论史


二战期间,嚣张的小日本几乎侵略了整个东南亚,甚至还将爪子伸到了美国,可是为什么却独独没有攻打印度呢?难道印度当时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能够让日本都感到敬畏吗?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就一举拿下了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多个地方,但是却独独漏掉了印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印度背后的靠山让日本不敢招惹。


当时印度和缅甸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已经占领了缅甸了,但是他并不敢把英国所有的殖民地都占领。而且日本占领了缅甸之后,刚好美国已经从珍珠港袭击中回过神来了。日本这个时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国身上,就无力占领印度了。而且当时日本其实是想过占领印度的,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好,进入印度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均告失败,尤以因帕尔战役失败最为惨痛于是日本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还有大多数部队都深深地卷入了中国战场无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护现有的殖民地。当时,印度集中了英国在亚洲的主力军,疆域相当于整个南亚大陆的广大领土,在战略上非常广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会骑虎难下,啊三的感谢我大中华给他挡枪啊!


史林外传


二战时期,日本好像没有不敢做的事,和苏联打过,和美国打过,英国法国的殖民地都占了,说日本不敢打印度其实是不对的,日本不打印度的原因不是不敢,而是不想,也没有能力了,而且打印度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当时的印度主要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缅甸也是英国的,日本既然已经占了缅甸了,就不怕得罪英国了,所以不能说不敢打印度,而且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尝试性的发动了一次攻打印度的战争,日军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但是最后失败了,所以说日本不是不敢。

至于为什么没有打印度呢?

首先就是没有实际的意义,当时的日本基本上已经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其实日军一开始占领东南亚的目的就是夺取战争资源,夺取印尼大油田、马来的橡胶和泰国的大米,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奎宁和有色金属等等资源,在发动东南亚战争之前,日本遭到了美国的经济制裁,石油,钢铁,以及在美资金全部被冻结,日本不得已只能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占领东南亚,如果日本占领东南亚之会死的更快。那么当时日本已经占了这些国家,得到了日本想要的资源,再去印度就没有实际意义了,而且印度本来就是一个贫油国家。

其次就是已经没有实力去打了当时日本占了缅甸的时候已经是在1942年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日本的大部分兵力被调往了太平洋战线上,而且中国战场也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来攻打印度,而且要知道此时的印度真的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当时印度驻扎有英军、英印军、西非军、美国航空兵和印度军近200万人,虽然战斗力没有那么强,但是要想征服印度的话,那么至少也要达到30个师团左右,一个日本师团大概就是1.8万人,大概也需要五十万人才可以。这个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已经完全是不可能的了。


小伍讲历史


日本敢于打东南亚,为何却没有打印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点,日本为什么要打东南亚?

太平洋战争的实质

悟空问答上喜欢历史的朋友很多,喜欢二战史的人也很多。二战时各种战役进程和整体转折许多朋友都能如数家珍地进行详细解读,非常专业。但关于二战的实质,其实涉及到的人却非常少。

大家知道,发动二战的是三个轴心国,而轴心国发动二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争夺生存空间。但在说这个生存空间的时候,多数人都只局限在地理和种族角度,比如说日耳曼民族需要生存空间,日本人想要摆脱岛国的悲哀,以及侵略者贪婪的本性等等,却忽视了另一个更加根本的原因,就是能源。

对世界战争史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1911年,丘吉尔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时候,开始大力推动英国海军由以煤为燃料,向以石油为燃料转变,从那以后,石油就成了现代战争最基本的一种战略资源。而20世纪初,随着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普及,石油在民用领域和经济领域也渐渐具有了核心的枢纽作用。

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图,日本是绝对的贫油国

而二战时的轴心国在当时其实也都已经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世界上属于比较富裕的国家,但这三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先天不足,即缺乏能源。其中日本是最严重的,尤其是石油,日本本土和当时已经被他们侵占的朝鲜半岛和台湾地区,都不出产石油

为什么要打东南亚

前文已经提到,石油在20世纪初开始就已经成为了现代战争最基本的战略资源,可以说没有石油,现代战争是一天也打不了的。因为没有石油,不但坦克没法开动,飞机没法起飞,军舰没法出海,兵力没法通过火车和汽车调动,甚至最最基本的,工厂里的机器都没法运转,连步枪和子弹都造不出来。而1931年日本人发动918事变,开始侵华之后,其石油需求量也随着战争的深入不断增长。

印尼的石油储量丰富,到2016年之前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

而在1931年到1940年之间,美国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可以说日本所用石油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都来自美国,其它一少部分来自荷属东印度油田,也就是位于现代印尼境内的油田。但在1941年,美国开始威胁中断对日石油供应。而这对正处在侵华高潮的日本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可以说如果美国真正断油,日本的战争是连一天都打不下去的,而这是日本无法接受的。

所以日本当时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寻找石油的替代来源。而在当时,离日本最近的石油产地有两个,一是苏联西伯利亚的油田,二是荷属东印度,也就是印尼的油田。围绕着去哪抢油,当时日本国内分成了“北进”和“南进”两派。但在1938年和1939年,日本分别在伪满和苏联边境的张鼓峰和伪满和外蒙边境的诺门罕对苏联进行过两次战略试探,但日本连半机械化都算不上的陆军在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的苏联红军面前完全不堪一击,两次冲突都以日本的惨败告终。

这两次惨败使日本认识到去西伯利亚抢石油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南进”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南进印尼,就必需把在东南亚的英国势力和在菲律宾的美国势力一起扫除,不然美英绝不会允许日本去荷兰手里抢夺油田。所以日本才会发动珍珠港战役,先行打跨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然后才能放手进入东南亚抢夺石油。

对石油的渴望才是日本入侵东南亚的根本原因

因此,对印尼石油的迫切需求才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真正原因,而印度并不存在这样的资源,而且距离东南亚也比较远,对战局没有直接影响,对日本来说完全没有价值,所以日本在二战期间始终没有将主攻的矛头对准印度。


桃花石杂谈


因为打怕了。

日本陆军对盟国战场中最惨的战役之一,就是1944年日军犯印度的英帕尔之战。

日军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后,在东南亚接连拿下新加坡缅甸等几个小国,以及印度东南部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但对印度本土一直不敢贸然前进,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特殊。

1944年3月,为了切断盟军向我国境内运输补给的通道,决定攻占印度。

日军第15集团军司令牟田口廉也,犯了和东条英机一样的大头症,认为只要日军发扬武士道精神,坚韧的意志力就能夺取胜利。

于是向印度缅甸边境的印度城市英帕尔进犯。

这一战,日军9万多人伤亡6万多,而英印军队伤亡4万多,总共15万人;死伤率日军超2/3,英印军才1/3不到。

此战打得小日本不敢再犯。

印度同样落后,但其军队为何如此厉害?

1.印度长期被英国殖民,国虽没独权,但军队是英国人指挥,此战中,二战英国名将蒙巴顿将军亲自指挥,先把防线从前方后撤,诱敌深入,再歼之,战术高超。

2.地理优势

日本来犯,弱点很突出,就是没有补给。

在我国,日军沦陷区内靠抢老百姓粮食补给,但在攻占英帕尔时,随军补给跟不上,严重拖战力后腿。而英印军后撤后,以守为攻,后方物质供应充足。

在此基础上,英印军队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防守,高山让日军坦克无法使用,崎岖的小路成了日军天堑。

3.气候

战争发生在当年雨季。连续暴雨造成山洪,冲断了本来就艰难的羊肠小道,把日军围困于丛林。

本来日军就没有补给,这次更是断绝。在丛林中,他们只能吃蛇、蜗牛、蜥蜴、野草,饿死千千万。上空有英国和我国的飞机轰炸,日军引手雷自杀者众矣。

战争从3月打到7月初,短短三四个月,日军死伤过半,只得宣布“退却作战”。

这说明,1944年的日本,已经实力不济,到了强弩之末。

而盟军在此战后开始反攻。日本很快完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