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读书」陈志武,《金融的逻辑》读后分享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The Boston Globe,Barron's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 三位合伙人之一。


「国庆读书」陈志武,《金融的逻辑》读后分享



《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就是语言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又由浅入深,观点独到。 当然这么长的篇幅只反复强调了几个问题,让读者感觉 到一丝繁琐,但对于金融学刚入门的人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

此书分为五个部分,共二十二章。在序言中,陈教授通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 的一系列问题, 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的问题,随后又深入浅出地从财富 的文化和制度基因等方面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 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 金融界赚钱 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 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以下是我对本书几大部分的摘要和思考:

一、金融与文化

初读这本书,其中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陈教授对古代族群、宗族、家 庭以及儒家文化从金融视角的分析,强调中国的传统家庭,在长辈和子辈之间存 在着一种隐性的金融关系。金融,顾名思义,关键就在于融字一字上,金融的作 用强调的就是资本的融通、资本的跨空间跨时间的重新配置。在市场规则、信用 交易保障体系均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以血缘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 空利益交易的场地,或者说家庭、家族就是隐性的内部金融市场。在传统中国社 会里,血缘是这些族内、亲情内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而儒家“三纲五常”名 分等级秩序便是信用交易的具体文化制度保障。 “孝”道文化是这种个人未来生 活安全保障体系的另称,所以古代讲究的是通过“三纲”来维护信用关系。比如 说儒家文化中“孝'文化的提出, 在陈教授看来就是为了加强对子女心理的约束, 来使他们未来履行养老义务,也即是来保证他们对父母前期投资进行未来的偿 还。 所以陈教授指出古代的这种孝道并不完全纯粹是亲情,同时还夹杂了利益关 系。 只有现代金融的建立才能帮助老人能够不依靠儿女来安排养老,这样家庭子 女关系才能在非利益的基础上变得更加重视感情。

对于陈教授的这一观点, 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他将人与人间的关系说的太过 于冷酷, 但是他提供的这一个视角我认为是新颖的并且值得思考的。也许人和人 之间的关系, 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种冷冰冰的利益交换,文化和感情就是这种利 益交换的润滑剂和温情的面纱, 而我们有时可能已经忘却了它的本质。有人说父 母对儿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 但这种不求回报的背后是否也无形中对儿女造成了 道德绑架,这也算是一种投资与约束吧。只有脱离了利益交换基础的感情,可能 才能更加纯粹和真挚。

二、未来收入资本化

在后面的章节, 陈教授谈到美国之所以更有钱,关键在于美国有着让人们能 放心进行证券、票据交易的制度架构和金融中介体系。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富 裕在于他们有完备的制度使他们将未来收入资本化。

把未来的收入今天就资本化 变现,其好处在哪里呢?

陈教授举了创业家沈南鹏的例子: 1999 年沈南鹏创办携程,2003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使他立即成为亿万富翁。 通过上市变现的是携程未来多年的部分收入, 所以他的钱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 的钱。当然,有了这些通过证券化变现的“未来财富”之后,沈南鹏继而于 2004 年投资分众传媒、创建如家快捷连锁酒店等企业,其中,分众于 2005 年成功上 市, 如家快捷正在上市申请过程中。 去年, 他辞去携程的总裁和首席财务官职位, 创办美国私人股权基金——红杉(Sequoia)在中国的分公司,开始更多的创投 项目。 换句话说, 正是由于沈南鹏能够把它创办的携程的部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 让他今天的“钱”就多了亿万,他在过去几年里能通过利用这些钱做新的投资, 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使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相反地,如果他不能将携 程和其他企业的收入流权利通过证券化、票据化交易变现,他的创业空间就要小 得多。 能否把未来的收入流作证券票据化,对企业的意义也是如此。谁能够以更低 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券化变成今天的钱, 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 机会。因此,证券融资不只是简单地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而是为未来创造更多 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

因此,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 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券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而能否进行广泛的证券化和票据化交易又受制于它的制度。所以,制度的 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

三、借贷消费模式

陈教授以一个美国人借贷买房的故事引入,介绍了美国典型的借贷消费模 式,也告诉我们:一个不会借钱的公民不是好公民,一个不会借钱的政府不是好 政府。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政府。陈教授认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 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 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金融不只是能 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书中举了美国和 中国的例子。 今天的美国虽然负债全球第一却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立国之初就 是靠负债幸存下来, 这应该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反,中国历朝之初国库满 满,但之后每况愈下,到最后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就负债累累, 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透支未来, 而且还透支越来越多, 可是其国力却越来越强。 再来说个人。陈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 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 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因此,在本书的最后 一章,作者警示我们打倒“孔家店”,不要被落后的文化束缚。 陈教授所言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在我看来这在中国恐怕很难实行得起来。对 于政府这一方面,我知识储备不够,不好妄下意见,但就个人而言,抛开儒家的 传统文化不谈,中国人也很难大胆地消费,尤其是借贷消费。一个是没钱,虽然 中国经济发展了, 但基本上国富民穷,个人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 GDP 的增 长速度,没钱何谈消费?另一个是缺乏保障,在房价飞涨、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 跟不上的情况下, 谁都想多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或者说中国人倾向于多储蓄而 不消费其实是无奈之举。

四、民富才能国强

本书还提到了国家要强大必须“藏富于民”,这也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观点。

陈教授从一个简单的思路解释了政府和民间关于社会财富分配的思路。 社会总财 富为 GDP,由政府和民间个体进行划分,划分的工具主要为税收。但美国却较少 采用税收工具,由于美国国债利率较低,政府采取多发债而少征税的方式,让社 会财富留在民间, 民间可以更有效率的使用这笔财富,其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能够 补贴政府的国债利率并有盈余, 最终实现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此思想实质是自 由市场:即资源向更高收益的部门流动。 读到这里, 虽然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还是不得不感慨美国政府的远见和能 力,不仅从道义上明白藏富于民,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经济学上的理性依据。在整 个金融危机期间, 美国政策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奥巴马政府为个人和企业继续 减税。 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绝非偶然, 也必然能够从金融危机中再次复苏。 反观国内, 在物价高涨、 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 财政收入却年年刷新历史记录, 政府选择依赖税收并将社会总财富的大头留给了自己, 个人因为实际工资收入下 降, 不得不节衣缩食, 造成了国内需求的进一步萎缩, 并进而打击国内实体经济。 整个社会财富形成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冰冻三尺,实非一日之寒。

陈志武教授这本《金融的逻辑》,本来是报刊上文章的合集,难免有一些段 落的重复和拖沓, 但其中的道理确实让人茅塞顿开。他的某些思想不仅是对读者 金融学上的点拨,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很多社会现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解析。 从金融的视角分析儒家文化, 没有尖利的语言,有的是透过“孝”的外衣看到的 强制、束缚人性的本质,有的是逻辑清晰、语言通俗的解说。并且这本书也使我 深刻地意识到金融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能够对社会方方 面面起到决定性作用,读后方知金融之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