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宰相吕不韦,创立理论,推进统一

庄襄王性情懦弱,他继位为王后,权力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而后来嬴政最初即位时才13岁,直到嬴政22岁亲政以前,秦国的军政大权就一直被吕不韦所把持。在这十二年中,吕不韦并未陷入空前的喜悦里,而是为推行秦国统一全国的大业制定政策,采取了有力措施。

战国时代有四君子闻名天下,他们是:魏国的信陵君公子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甲文。他们礼贤下士,喜接宾客,彼此互相竞争。四君子家中都养有几千门客,在社会上享誉盛名。

秦国宰相吕不韦,创立理论,推进统一

当时的各大国都想称霸天下,但能否称霸天下,关键是人才。秦国当时是各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却没有像魏、楚、赵、齐等国那样注意招揽人才,因此吕不韦作为社会名流而感到极度不安和惭愧。于是他千方百计地罗致士人,用优厚的条件来款待他们,没几年功夫,他也终于有了三千门客。吕不韦让他的门客,各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汇编成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多万字。吕不韦认为它包含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理,定名叫《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集吕不韦门客见闻而成,实际上记述了先秦各派的学术资料,内容极其丰富,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内容,为吕不韦的战略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国宰相吕不韦,创立理论,推进统一

吕不韦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商人出身而注重商业,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商鞅变法的成果,强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仅在《吕氏春秋》里就有多篇文章论及农业的重要性,这说明他的一些谋士对农业生产也是懂行的。吕不韦从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认为只有重视农业,才能使民风淳朴,百姓易于驱遣,边境才能安宁,君主的地位才受到尊重,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为此他强调国家必须劝民务农,不夺农时,用政策法令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吕不韦很注意兴修水利,在他任职期间,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

秦国宰相吕不韦,创立理论,推进统一

吕不韦也非一般商人,他有极强的政治远见。由于吕不韦是外地人,客居秦国,没有什么从政经验和资历,加之他是秦王一手扶持起来的,因此,他初任宰相时十分注意起用一些老臣宿将,调整好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以稳定国内的统治秩序。同时,他也很注意发现、举用人才,让这些人在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他在担任宰相初期,把国家大事委托给大臣们办理,自己并不独揽大权。老臣燕人蔡泽,曾因受人攻击而被迫告老称病。秦王政即位后,吕不韦又请他出山,参与朝政,后来请他出使燕国,促成了秦燕连横。王龁、蒙骜这些昭王时的名将,吕不韦也继续委之以重任,使他们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吕不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仅重用老臣,而且善于启用新人。他招致宾客三千人,目的就是网罗人才,组成一个计谋统一的“智囊团”。他不仅重视人才问题,而且自己还发现并引荐了不少人才。如后来当上秦始皇宰相的李斯,原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平民,后来成为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发现他很有才干,就任用他为郎官,这才使他得以出入宫廷,有机会向秦王政献上“灭六国,成一统”的计策,从而逐步受到重用。12岁的少年甘罗因为有奇才,也被吕不韦破格重用,派他出使赵国,说动赵王割让五座城邑给秦国,然后再联合秦国进攻燕国,侵占他国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赵王后来又献给秦国十一座城邑。一切都是由于甘罗的功劳,因此甘罗也被封为上卿,成为战国时代最年轻的大臣。

秦国宰相吕不韦,创立理论,推进统一

吕不韦认为对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赏罚分明。赏罚要不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而要考察他的实际政绩,要做到因功授爵,赏罚必当。吕不韦的这些措施使秦国政局稳定、吏治清明,国力增强,比东方六国明显地占有优势,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吕不韦做了宰相后,坚持用兼并战争来实现统一,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身体力行。吕不韦之前,宰相范雎主张大规模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一次性地斩首数万是常有的事,最为惨烈的是长平之战,白起一次就杀了赵军40万。这样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源被浪费,而且激起了各国人民极大的反抗,增加了统一战争的阻力。吕不韦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很注意民心的向背;只有顺应人民的要求,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从而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秦国宰相吕不韦,创立理论,推进统一

为此,吕不韦进一步提出为了争取民心,还要讲究对敌国人民和军队的政策。开战之前,就应明确宣布,战争是为了惩处那些昏君,消灭老百姓的仇敌,而不是为了杀伤无罪的人民和杀死战俘。对于投诚的敌国官吏应给予赏赐。进入敌国境内应宣传不践踏农作物,不挖掘祖坟、不乱砍树木、不烧毁粮草、不焚毁房屋、不劫取牲畜,被俘的人民要放回家。虽然这些政策在实际作战中并没有贯彻到底,但是,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国过去那种残酷的面目,有助于兼并战争的顺利进行。

同时,吕不韦对军队的士气、武器装备极其重视。他认为士气高低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装备兵器不可忽视,但不能作为取胜的惟一条件。要想提高官兵的斗志就要爱护士兵,多多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愿意并且乐于为国君而战死疆场。同时要注意选拔良将,这样才能在战斗中取胜。

秦国宰相吕不韦,创立理论,推进统一

在作战的战略、战术上,他主张用威势来制服敌人,力争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交战的话,主张采用“急疾捷先”的机动战略,并随着敌情变化而制定战略战术,颇有些类似现代战争机动化的策略,足见其军事思想已是相当先进了。正是在这种军事思想指导下,吕不韦在推进秦的兼并战争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取得许多重大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