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嫩」到「美」進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態審美

由“嫩”到“美”进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

第2105期文化產業評論

隨著各色小鮮肉的迅速走紅,“娘炮”這個詞開始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對於男性美,網上出現兩種截然不同態度:一是喜愛。認為美應是多元化的,陰柔的男性美更能引起人的保護欲;二是討厭。認為男人應該有男人的樣子,陽剛美更能體現男性特質。而《開學第一課》中小鮮肉的受邀表演,更是將這爭論推向了高潮,那麼對於男性美,我們到底應該持以何種態度?

作者 | 屈欣悅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3025字丨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9月1號,央視一檔在給中小學生觀看的電視節目《開學第一課》中,邀請了當紅偶像明星助力,引發了不少家長與旁觀者的不滿。很多家長認為這是一種“不正之風”,宣揚了“娘炮”風氣,甚至把問題上升到了國家審美安全的高度。9月6日,新華網與人民日報兩大官媒分別發文,各抒己見,引發了大家對“娘炮文化”與當代審美的討論。

關於男性美與女性美的界定標準,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古希臘神話中,關於男性美的界定就非常廣泛和多元化。有充滿陽剛之氣的戰神阿瑞斯;有雌雄莫辨、柔弱精緻的美少年;也有結合了男性與女性之美的雙性人。

有一種說法:臉上剛柔並濟、陰陽相攜、女生男相的多半是美女。已故導演李翰祥在籌拍《金玉良緣紅樓夢》時,原定林青霞飾演林黛玉。但開拍前,導演提出,讓林青霞反串賈寶玉。因為他發現林青霞身上有一種“玉樹臨風”的氣質。

由“嫩”到“美”进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

△林青霞與張艾嘉在《金玉良緣紅樓夢》裡的扮相

張豐毅和張國榮兩位演員,更是在《霸王別姬》裡把同為男性的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詮釋得淋漓盡致。

由“嫩”到“美”进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

△《霸王別姬》劇照

追溯過往,無論是在世界史上,還是中國歷史上,對待男女性的審美,大體還是兼容幷包的。那麼,究竟是什麼,掀起了這場關於“娘炮文化”的軒然大波?

當我們在批評“娘炮”時,我們究竟想批評些什麼?

首先,什麼是“娘炮”?

網絡上對於“娘炮”口誅筆伐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數都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簡單地概括一下,“娘炮”大體指涉的是具有男性特徵但形象“女性化”。對於男女特徵區別,體現得不明顯的表現。

由“嫩”到“美”进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

△“娘炮”360百科詞條

顯而易見,“娘炮”是一個具有貶義性的詞,主要停留在抨擊外表“男不男,女不女”的男性外貌現象。

但細想一下,這次全國範圍內的對“娘炮”的討論,僅僅侷限於對外貌特徵喜好界定的“人可貌相”上嗎?且不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傾向,無論是喜歡陰柔一些還是陽剛一些,都是個人的審美自由。只說,“娘炮”的界限究竟在哪?什麼樣的程度才是“娘”?

顯然並沒有那麼簡單。

9月26日,新華社發文《“娘炮”之風當休矣》,對“娘炮”現象嚴厲狠批。文章中提到,“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

換言之,如果“娘炮”的形象是被批量生產出來的,那這樣的“娘炮”就值得商榷。

  • “娘炮明星”——資本流水線產品

近年來,銀幕與衛視上隨處可見“小鮮肉”的身影。“小鮮肉”的稱呼,專指那些面容精緻、打扮時尚、服飾講究的年輕男性。這些“小鮮肉”們顛覆了傳統的男性形象,他們的品味更趨於女性化。偏離了傳統認知上,對男性“孔武有力、陽光剛強”的認知。

由“嫩”到“美”进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

△“小鮮肉”寫照

而當這樣的“男色”進入消費領域,成為一種能被欣賞和佔有的商品時,憑藉其美麗的外形、絢麗的包裝獲得大眾的認可與關注,滿足了大眾的視覺享受。這種氣質因為受到大眾的追捧,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時尚,造成了一種“資本流水線”的生產。

這才是網絡上對“娘炮”爆發式攻擊的根本原因。

  • “唯流量導向”的畸形趨勢

近些年來,社會審美逐漸發生變化,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成為娛樂市場的主要受眾。相比較而言,他們更青睞於乾淨清爽、面容清秀,具有“少年感”的男生。而偏“陰柔風”的“小鮮肉”剛好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乾淨,溫和,缺少稜角感,能夠激起人們的保護欲。

為了迎合這些受眾,許多明星紛紛開始調整“人設”。“陰柔風”的藝人開始扎推湧現:精緻的濃妝、柔軟的身體、妖嬈的動作,紛紛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由“嫩”到“美”进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

△當紅綜藝《偶像練習生》

反過來,這種審美趣味一定程度上,也在影響著文娛工業的發展方向。

而輿論對“娘炮”的不滿,其實質是對這種“只以流量為大”的娛樂工業的不滿。

尤其是當這種勢頭甚至蔓延到教育行業時,更成為了輿論攻擊的“催化劑”。CCTV的中小學教育節目《開學第一課》,邀請了一系列當紅“小鮮肉”作為嘉賓,遭到了廣大家長與網友的猛烈抨擊。

由“嫩”到“美”进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

△《開學第一課》播出後的微博評論

而製作方事後的回應也很值得玩味。製作方聲稱,這是為了迎合當下孩子的喜好,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才不惜突破層層阻礙選擇流量小生。

由“嫩”到“美”进而“娘”,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

△北京日報官博截圖

對此現象,新華網痛斥“娘炮風”的盛行,聲稱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可低估。

  • “娘炮文化”背後的萬丈深淵

多數網民對當前“娘炮”盛行的現象表示擔憂,甚至提出“少年娘則國娘”。雖然看上去,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國家安全與價值觀的高度,似乎有點上綱上線。但國人一向深信“相由心生”。而一群清秀文弱的“小鮮肉”們,怎麼看似乎都和負擔國家與民族昌盛的英勇青年沒什麼聯繫。

同時,娛樂產業更是一個極容易影響或塑造青少年價值觀的行業。如果在男演員的選擇上,總是傾向於偏“女性化”的人物,那麼在青少年的審美塑造上,這種現象的確是一個需要擔心的問題。

更何況,當下的娛樂市場,“小鮮肉”們早就留給大眾“流量與演技不可兼得”的刻板印象。作為演員,他們連本職工作都沒辦法盡職盡責地完成,遑論證明“人不可貌相,外表‘娘炮’並非內心怯懦”,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呢?

由“娘炮文化”延伸而來的病態審美

如果要追溯中國“病態審美”的歷史,應該要從纏足說起。

“三寸金蓮”的病態審美,主要是由於封建禮教、宗法觀念以及男權社會帶來的悲情倫理。

而在當代社會的文化語境下,審美本無對錯,更無孰優孰劣之分。但不可否認,它們確實是流行文化發展下的大眾趨勢體現,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縮影。但有的審美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畸形,走向“病態化”。

我們總說,審美多元化是一個國家兼容幷包,發展繁盛的表現。但那些已經“病態化”的審美,還能算是一種審美表現嗎?

“娘炮”文化的流行,一方面是市場與資本不正當的倡導,另一方面,也是更多地迎合觀眾的需求,以及來自外在的自我審美需求。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下娛樂市場上“小鮮肉”“小鮮花”們的形象,的確是“好看的”,符合現在的時代審美潮流與大眾的審美觀。

而在這樣的流行文化體系下,“美女統一標準——膚白貌美大長腿”“整容熱”等現象屢見不鮮。

這種審美表面看上去“豐富多元”,但究其根本,都是逐漸走向了同一種固定模式。

有人曾評價,現在娛樂圈的女明星們,“都很漂亮,但不美”。的確,每一個人的五官都盡善盡美,漂亮的無可挑剔而又似曾相識,反而失去了自身特色。也正因如此,娛樂圈頻頻出現“撞臉”現象。

即便大家紛紛抨擊“網紅臉”,吐槽電視劇裡“一眼望過去,臉盲症都犯了”的狀況,但依然有大批大批地人前赴後繼,毫不猶豫。因為“網紅臉”上的所有特徵,的確是迎合了大眾們的喜好。並且,長成那樣的人都“火”了。

當然,審美說到底,都是一種對美的追求。無論是模板式還是特殊化,都無可厚非。但是,全民跟風,統一審美標準的這種潮流,極大程度地體現在了五官形體的構建,完全拋棄了對自身個性特徵的保留與追求。這種審美趨勢,確實需要我們去反思。

結語

審美的判斷與界定,其實與當下的文化語境與社會現狀關係不大,而是與一個人對自己性格的自我挖掘關係極大。

審美多元,是一定具有積極意義的。作為一個正在邁向多樣化文明的時代,應該是兼容幷包的。這不僅是對審美的一種補充,更是一個健康的多元化社會應有的包容度。

但前提是這種審美,得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

對於一些在一些社會問題的發酵下,已經逐漸“病態化”的審美,我們要做的則是挖掘現象背後的原因,杜絕這樣的“病態審美”的蔓延。

而文娛市場裡的製作方,也應該負擔起引導審美的責任主動發掘多元化的市場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觀眾。在發展新的商機,獲得利益的同時,也能讓市場審美更為剛健。

//主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