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的投資思想,56個要點

1: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或者說知道自己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裡要遠遠重要過能力圈有多大,這也是人們能看到很多很 “ 聰明 ” 的人投資表現長期不好的原因。當然,這些 “ 聰明 ”人會把別人的成功或自己的不成功歸結於運氣或 “accidents”,而且他們總是能夠很 “ 聰明 ”地找到辦法讓自己認為確實如此。功夫熊貓 1 裡說“there are no accidents”其實是蠻有道理的。

2:別人同不同意你的觀點不會讓你的觀點變得更正確或更不正確。觀點的正確取決於事實,最後的事實。

3:投資和別人怎麼看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只要你能看的稍微長遠一點就行了。

4:接飛刀容易中招的原因是:人們在接飛刀的時候往往想的是這個股票過去到過什麼價,而不是想的這個公司值多少錢。個人認為在買股票的任何時候,總是應該假設自己剛剛從外星來到地球,然後平常心地看這個股票該不該在這個價錢買,包括接飛刀的時候。

5:說了好多遍了哦:right kind of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 只要有了這三點,長期而言投資結果必然不錯。至於怎麼看這三點就沒人可以簡單教了,大概必須自己學的。尤其是前兩點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在說股票的時候,說了好多和這三點無關的東西。

6:在真的理解的生意裡一個人會選多少回報的?很多人錯在選了自己不瞭解的別人說回報高的,結果是 85% 的人虧錢。如果問這 85% 的 “投資者” 選 8% 每年收益還是選擇 10% 還是 20% 的,那就有點像某記者問人 “你幸福嗎?”

在真的自己理解的生意裡,沒道理選回報低的,但前提是真正理解!

每個人都能理解的生意其實就是把錢存銀行了。

投資是隻有很少人能理解的,所以大多數人還是別碰為好。

7:已經 “理解 ”的生意就沒有“估”值的問題了吧?應該是個機會成本的問題,所以對每個人不一樣。比如一個人有 100 萬,同時的選擇是放銀行、買國庫券、或投入到自己瞭解的生意中,你覺得這個人該怎麼估值他了解的生意呢,如果他真的瞭解的話?

8:其實小額投資者有機會應該去找些看得懂的中小型公司,比較有機會回報高些。跟著大盤股很難有大收穫的。

9:如果蘋果開始為了生意而不是用戶體驗時,就該考慮離開了。

10:我只是對索羅斯沒興趣而已,談不上評論。我對我不擅長的東西都沒興趣,就像很多人對我沒興趣一樣。要做到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沒興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們總是以為自己比實際上要聰明一些。

11:如果買股票買的不是公司的話,那買的是什麼?只要抽象到只有一個股東的時候就明白了。

12: 問:好的價值觀是好公司的必要條件對不?段答:可以這麼說。但是,偶爾會看到有些價值觀有些問題的公司會因為某些對路的產品厲害一段時間,同時也會看到有很好的價值觀的公司出現戰略錯誤而招致滅頂之災。投資難就難在沒有任何公式可循,沒有充分的條件可以確定可買的公司。

13:其實有很多公司是幾乎可以看到 10 年以後的日子會不好過的,這就叫生意模式。投資中如果能總是避開 10 年後肯定不好的公司,基本上很難表現太差。能夠 2-4 年找到一個可以買的公司你就發達了,難道你不滿意?

14:毛估估不是這個意思!你這個毛估估的說法有點像在賭場裡說下把該出大了。

毛估估的意思是當你認為至少值 20 塊的時候我可以用 12 塊買(當然 13、14 其實也可以)。

最重要的是:假設這家公司是非上市公司,市值這個價錢你買不?關於會被人收購的想法和“buy high,sell higher”的想法無異,早晚要吃苦頭的。也許很多人已經吃過苦頭了,只是不思悔改而已。

15:不能為“有沒有可能”這種事去投資,但投機是可以的。投機在我看來有點像在賭場玩,不能下重注,所以也不可能贏大錢。投資的概念就是可以下重手,沒有很高的把握(比如 90% 左右)就不應該出手。

16:由於生意模式還沒看懂,就沒辦法定價,所以還沒打算買。個人認為買股票和這個股票曾經到過什麼價是沒關係的,所謂 IPO 價格的一半就是便宜的說法沒什麼道理。

17:人們很喜歡用一年的回報率來衡量,但大資金的年回報率是沒機會特別高的,比如巴菲特的 BRK,但小資金卻往往有機會有高比例的回報,比如周圍的朋友中總會經常總會有某個人當年回報據說有 40%、50% 甚至更高的(就像一起去賭場的朋友中,第一天出來時總有個別人是興高采烈的一樣)千萬別以為這些人已經比巴菲特厲害了。

偶爾會聽到有人說某隻股票至少會漲 10 倍,所以計劃放 10% 進去等等。如果他真相信這隻股票會漲 10 倍,什麼理由他讓只放 10% 呢?

18:窄義的做空指的是裸做空,就是借股票先賣,希望掉下來後買回來還。

“不做空、不用 margin、不做不懂的東西”裡的“不做空”指的是窄意的做空。

我說做空的時候指的都是窄意的做空,就是裸做空。

巴菲特說過歡迎有人來做空 BRK。

一般來講,真正的好公司都是歡迎別人來做空的(至少是不怕)。

怕人來做空的公司到底在怕什麼呢?

當然,借錢的生意有點怕,比如銀行,在某些情況下會因此造成恐慌從而導致擠兌,最後甚至導致破產的。

對我想買的股票而言,最希望的就是有人在大把做空了,不然很難有好價錢;同時,當我想賣股票時,一般大概也都是賣給空頭了,因為空頭是扛不住的,只有空頭在買股票時是不計較價值的,當他們需要逃的時候,他們沒有機會考慮什麼價錢逃比較好。

要知道空頭在 cover 時為什麼不計較價值(價錢),可以參考一下“保時捷增持逼死空頭,大眾汽車成做空者墳墓”。

記得早年有個非常著名的股市恐慌也是因為空頭回補一家鐵路公司的股票而去賣其他股票造成的(忘了叫啥了)。

19: 企業文化一般是由創始人建立的,一般非常難改變(雅虎以前企業文化和楊致遠有很大關係。)當然,時間長有可能改變,比如惠普;還有就是 CEO 強的也有可能改變企業文化,比如現在雅虎的 CEO 就在試圖做這件事。以前看到的 CEO 上任(不光是雅虎),一般都是在經營策略上拿出個方案,這種辦法往往行不通,因為這種方案往往是少數人憋出來的,不是大家的願景。靚女 Mayer 上來想改的是企業文化,我覺得這是最慢但唯一有機會救雅虎的辦法。

20: 企業文化就是要做正確的事情,但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了才會有績效。(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

21: 雖然道理上來講買公司就是買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但我自己從來還沒認真想過什麼折現率是 " 合理 " 的。在能看得清未來的公司範圍內(實在是少的可憐哈),我總是希望選未來相對(投入)回報好的。我認為無論如何不該選跑不過國債利率的(隨便設個數字 5%),但能跑過黃金的(大約 10% 上下)就非常理想了。

22: 具體不知道這筆投資未來會賺多少錢。只是在買入的時候,估值的有個要求的回報率或者叫做折現率去比較其他的機會成本。特別說明一下,我這裡所說的預期回報指的是一般常見的年回報率相關的說法。

23: 講點自己對回報預期的看法;首先說明,本人從來不預設回報預期,因為對本人而言投資回報本來就和自己的預期無關。我對投資的認識是過程比結果重要,或者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過程對了,結果自然會好;第二,長期而言,跑過銀行存款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然就是啥忙了;第三,從保值的角度看,長期而言投資回報至少要做到能保住購買力不變才叫不虧,也許用黃金來衡量會有點意思。

24: 這段是老巴的:一隻能數到十的馬是隻了不起的馬,卻不是了不起的數學家,同樣的一家能夠合理運用資金的紡織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紡織公司,但卻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企業。-- 巴菲特

25:說蘋果:其實,最簡單的辦法是看懂這個生意,然後決定一個可以接受的價錢,然後 buy to keep。比如蘋果,我個人觀點,這個生意是可以到每股 80-100 的每股年盈利,然後還可以至少維持或繼續增長相當長的時間(比如 5 到 10 或更長),然後的結論就是 300 塊很便宜,400 塊很便宜,其實 500 塊也很便宜。現在 600 塊便宜不?好像依然便宜。但是,如果沒辦法得出蘋果未來的盈利能力,什麼價買起來都暈。

26:如果一個人要買一家公司卻又不知道一家公司的未來現金流(折現)至少會是多少,那這個人買的是什麼呢(假如是家非上市公司會更容易明白)。這裡不考慮其他因素併購,比如技術併購等。"至少"很重要,表示這是個思維方式。用公式的都是蒙人的,沒有例外。

27:所謂價值投資者的買賣都是和價值有關,比如賣的時候和成本是無關的。會賣是師傅的骨子裡實際上考慮的是市場價和成本之間的關係,想這麼做的人自然是非常關注市場對這個股票的態度而不是專注在企業的生意上。猜測而已。總而言之,真正理解的公司,買和賣的決定其實是差不多難度的。

28:股票或公司是有時間價值的,這就是 " 折現 " 的魅力。比如我覺得蘋果早晚是 1000 塊的股票,但可能需要 3 年,如果今天有人願意 800 塊買我可能就願意賣了。但如果當年我覺得網易是個 50 塊以上甚至 100 塊的股票(在有限時間比如 10 年內),如果有人出 10 塊錢買(假設當時市值是 5 塊)我也是不肯賣的。

29: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你把“折現”兩字忽略掉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我告訴你蘋果有一天會到每股 10 萬塊,但要一萬年,你買不? 再次強調:未來現金流折現指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想用公式的請到學校去用哈。

30:簡單講,一個人是不是價值投資者和其說自己是不是沒啥關係,區別在其關心公司本身的程度。有些不碰股票的人其實也可以是最好的價值投資者,因為他們懂價值投資最精髓的東西 - 不懂不碰,而且長期而言,他們的投資回報比股市上 85% 的人都好,因為他們沒在股票上賠錢。

31:如果說宗教情懷指的是信仰,信仰指的是要“做對的事情”,“做對的事情”就是明知錯的事情就不做的話,我同意這個說法。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如此厲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能堅持不做他認為不對的事情。要堅持這點其實非常不容易,因為往往“不對的事情”往往是有短期誘惑的。

32:其實每個人都有一顆投機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我對信仰的理解就是“做對的事情”,或者說知道是“不對的事情”就別做了。人們熱愛做“不對的事情”是因為這類事情往往有短期誘惑。

33:經常看到人們對平均每年 15%+ 的回報灰常不屑,不是很理解,似乎他們一出手就應該是 5 倍 10 倍啥的。平常年景的說法很有趣,因為對我而言每年都是平常年景。

34:“買自己一眼就看懂得生意的公司往往都不錯”這句話很有悟性哦。老巴也講過,偉大的生意一般只要一個 paragraph 就可以說得很清楚。

35:諾基亞是典型的成功是失敗之母的典範,失誤絕對一籮筐。補充一下:有時候必須決策時不決策也是重大決策失誤。

36:某段時期經營和股價回報不錯未必就一定是價值投資。不過我相信他們投的時候的思路絕對是價值投資的思路。再說價值投資也不一定就賺錢(價值投資也會犯錯),只是長期而言賺錢的概率高而已。

37:學習巴菲特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遠離股市。

38:a. 喜歡錢不是什麼過錯。最重要得是“取之有道”。我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非常羞於談“錢”字,連經營企業時都儘量避免“錢”,當然總是可以找到別的詞代替,比如資金、收入等等。

b. 說明學校裡是很難學到投資的,哪怕是金融專業的研究生也可以是七竅只通了六竅。

c. 說明在吃了很多虧後,不斷悟的人最後會悟到“道”的。

d. 上道了不等於到了目的地,知道對的事情離能把事情做對可能還有相當長的時間。好消息是,只要上道了,快點慢點其實沒啥關係,早晚你都會到羅馬的,if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39:段總粗估 amzn:假設一切都按照 amzn 的設想發展,10 年後真的做到了 5000 億美金營業額,按 3% 純利計算,那就是 150 億。如果給他 12 倍 pe,那就是 1800 億市值,按 6% 折現到今天就是 1005 億,剛好是今天的市值。呵呵,所有假設都是毛估估的哈,但沒找到 amzn 這個價是個好投資的感覺,所以暫時不看了。不過,如果 amzn 市值是 100 億或 200 億的話,或許很值得研究。

40:所謂價值投資者追求的是價值,與其是否熱門無關。所有真正好公司都有熱門的那一天。最關鍵是平常心去看一家公司到底價值何在,不要理市場的冷熱。

41:長期投資並不自動等於價值投資,但價值投資一般都是長期投資。

42:價值投資者容易抄底抄在半山腰,花旗銀行的股價從 60 美元跌至 1 美元的過程中就套牢了一大批試圖抄底的價值投資者

抄底就是投機,為什麼被套牢後就成了價值投資了?

老巴被套 citi 了嗎?為什麼沒有?

所謂的價值投資者不是口裡喊幾句價值投資就會成為價值投資的。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是骨子裡相信價值的。

43:又是對蘋果的毛估估思維:蘋果現在市值 4200 億,現金 1000 億,今年估計賺 400 億 +,明年應該能賺 500 億 +,產品如日中天,生意模式相當強大,現在就賣有點早吧?這麼高的成長和這麼低的 pe,找個好股票不容易啊。蘋果怎麼看都應該是 6000 億以上的公司,也許會更多的。賣股票和持股成本無關,要理性思考。

44: 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其未來的淨現金流(的折現)。賬上的現金在“未來”不一定還在,所以不能簡單用現金來衡量,除非馬上清算。

45: 學巴菲特最重要和人們能夠學的東西其實是他不做什麼!絕大多數人學的是相反的東西,就是他在做什麼,那是沒辦法學的,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圈不同。巴菲特說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當然,能力圈的大小也是可以學的,但那是每個人自己的經歷包括學歷等,巴菲特不教這個。

46: 蘋果 :“我從不希望你問我會怎麼做。只需要做正確的事情。”

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

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當中沒有人可以避免犯錯誤,這是好的投資者必須明白的道理。

去年一月我決定買蘋果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明白了沒有喬布斯的蘋果依然強大。

強大的生意模式加上強大的企業文化,加上過得去的價格,持有者可以睡得好哈。

突然覺得自己這麼多年投資表現不錯確實是有道理的,當然自己能想明白投資的道理確實可能是運氣,順便感謝一下老巴的點醒。--- 當年問老巴:什麼東西您會首先考慮?“生意模式 ”!對呀,就這麼簡單。

不過,明白什麼叫生意模式是非常難的,簡單的東西都很難哈。

球友們在準備扔雪球之前好好想一下吧。

47: 沒有焦點的公司早晚會有麻煩。

48: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做過企業家的人本來可以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更容易看懂公司,更容易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裡。但我發現我認識的很多企業家對股市並沒有任何認識,和普通人無異,同時大多數人是不碰股市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懂)。不懂不碰的就是好的投資者,哪怕一點都不碰也是對的。

49: 看看老巴怎麼做的就會明白這種風險實際很小,關鍵在不懂就是不碰的原則。多數人錯在一知半解時由於害怕失去機會而急急忙忙出手了。

50: 再看一遍哈,學巴菲特最重要和人們能夠學的東西其實是他不做什麼!絕大多數人學的是相反的東西,就是他在做什麼,那是沒辦法學的,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圈不同。巴菲特說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當然,能力圈的大小也是可以學的,但那是每個人自己的經歷包括學歷等,巴菲特不教這個。

51: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做對的事情的意思就是錯的事情不做,發現是錯的事情就馬上改。老巴也說過類似的(大意),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在坑裡了,至少不要再往下挖了。這裡特別強調一下,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當中是會犯很多錯誤的,因為把事情做對是個學習的過程。很多人會在這個地方搞混。舉幾個例子:不誠信是錯的事情,所以不要做;借 margin 做股票是錯的事情,所以不做。也許有人會問,難道明知錯的東西還會有人去做嗎?這個世界很有意思,往往不對的事情是有很多短期誘惑的,連食品都這樣,好吃的東西往往對身體不好。

52:我理解的所謂投資其實和“市場”(短期)沒關係,所以沒有誰比誰聰明的問題,但有每個人瞭解的東西不一樣的概念。我認為的投機就是認為自己可以比市場快一步。我認為的投資和市場沒關係(意思就是別人短期怎麼看沒關係)。如果一個投機分子認為市場比自己聰明的話,從一開始他就不會介入(來小玩玩的不算哈),當然最後大部分人確實證明了市場確實更聰明。從長期的角度看,市場是絕頂聰明的!其實很多“購買並持有”的人們實際上就是投機分子,因為他們自己其實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所以買了以後需要整天問別人怎麼看,在被套時就拿出“長期投資”來安慰自己。要知道,沒什麼比買錯股票並長期持有傷害更大的了。

53:任何時候,只要你還想著要空一把誰,那就表示你還是個投機分子(以為自己比市場聰明)。早點收起做空頭的念頭吧,老老實實去找那些可以讓你睡得好覺的 deal!不過,投機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像偶爾去下賭場一樣,如果你做好輸錢的準備的話(賭點小錢?)

54:順便說下我對“估值”的一點。

我發現大部分人說到估值時其實指的都是市場應該給股票一個什麼價。

個人沒對這個術語研究過,但自己現在“估值”時總是在試圖搞明白自己付出什麼“價”才能 5 年 10 年都不操心,或者說擁有的股權在 5 年 10 年以及未來帶來的實際回報值不值我付出的價錢。這裡最大的不同是,我不考慮市場因素,或者說,不管市場目前願意給什麼價。

55:“持有是否等於買入 ”,這是個非常普遍但又非常有意義的問題,我相信幾乎所有投資的人都被這個問題或長或短地困擾過,而且絕大多數人在投資生涯裡大概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個人認為其實這個問題最終不會困擾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也就是說想不通這個問題的都還不算“價值投資者”,不管他們看過多少投資的書或做過多少年的投資。

“持有是否等於買入”其實在每個時點都是對的,時間越短對的概率越大。這也正是困擾很多人的地方。

老巴在講 when to sell a business 的時候其實講得蠻清楚了,大家不要希望看一遍就能真的看明白的哈,老巴自己也說他花了好多年才大致明白的,我自己現在大概也是在大致明白的階段。

56:問 :資產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我一直在想是什麼原因,造成資產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呢?大道可以談談理解嗎 ?

答:其實供求決定價格在每個時點都是對的,但用這個結論去投資卻經常是錯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所以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所謂的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其能夠產生的未來(淨)現金流。這一點就是所謂價值投資裡的 "you must believe" 的唯一的一點,關鍵時刻往往很管用。不是骨子裡信這點的人其實都還不是真的價值投資者。

段永平的投資思想,56個要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