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引導」取代「作秀」

今年的5月8日是“母親節”。隨著各種洋節在國內越來越走俏,今年母親節的“熱度”也絲毫不減,大家的朋友圈都被“愛”刷屏,以至有網友吐槽:最孝順的人都在朋友圈?

不可否認,不少網友喜歡在朋友圈“作秀”,每逢重要時刻,都喜歡不顧實際地“隨大流”。前不久,美國球星科比退役,有不明就裡的網友在朋友圈留下這樣的獨白:“科比,天堂裡一路走好!”此人顯然不知道“科比”為何人,卻盲目跟風,令人哭笑不得。母親節不同於球星退役,每個人都有母親,都有資格表達感激之情,不過,許多平時不曾盡孝的人,卻反而在朋友圈竭力“顯擺”。溫州市曾組織過一個調查,接受調查的市民,近三成沒有陪母親過過母親節,絕大多數人甚至不清楚母親節具體在哪一天。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情感,即使不能勇敢地說出“媽媽我愛你”,也不該以愛慕虛榮的表演來褻瀆它。現實中的冷漠,與朋友圈裡的熱鬧形成巨大反差,這種“虛偽”和“造假”無疑相當令人反感。

儘管社會上有借母親節來刻意營銷的個人和商家,但更多的人恐怕還是希望借這一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公開、大膽地表達情感,是維繫人類情感生活的正常需要,如果因為存在作秀和惡意營銷的行為,便主張廢除一切情感表達,不啻於因噎廢食。母愛如涓涓細流,深沉而溫柔。母愛總顯得沉默,卻絕不代表我們需以“沉默”回應之。中國傳統教育講究培養個人內在素養,鼓勵內斂、溫和的個性養成,容易讓人習慣“一切皆在不言中”,忽略情感的大膽表達。一些網友回憶,在向母親傳達了節日祝福之後,母親的反應卻很平淡,甚至詢問自己是否因為缺生活費才打來電話。無論這些母親的平淡意味著什麼,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她們都感到喜悅,之所以未能“緩過神”來,不是因為她們輕視孩子的祝福,而是因為祝福來得太少、太突然。反對在朋友圈曬“愛”的人,除了因信息真假難辨,恐怕還因為他們潛意識裡依然視母親節等諸多洋節為與我們格格不入的舶來品。其實,我國素來鼓勵孝道,感恩母愛理所當然,母親節從踏上我國土地的那一刻開始,便開始了自身“本土化”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它的表達形式越發豐富、越發富有中華民族自身的特色。所以,對這些符合人類普遍需求的節日,不應有太多顧慮,而應積極引導,善加利用。

心理學的“投射效應”假設每個人都有“羞恥感”,當別人做某件事時,一個人便會自我代入,並衡量自己同他人的差距,差距將激發他的羞恥感,逼迫其行動以達到類似道德水準。每個人心中都埋藏著對母親深深的感激之情,在瀏覽朋友圈時,即便知道其中存在虛假內容,依然會本能地自我代入,驅使自己最終完成他人不曾完成的感恩之舉。“投射效應”並不能百分百地發揮作用,但從長時段來看,在母親節這樣的特殊節日,通過朋友圈直率地表達情感,與久未聯絡的家人通通話、掏掏心,顯然利大於弊。

母親節不是一個簡單的紀念日,節日的引導工作,也不該僅僅侷限於朋友圈內。母親節有利於我們正視母親這一群體在社會中所遭遇的問題,能夠成為我們思考、推動和解決相關問題的契機。例如“母親公共場所哺乳問題”,屢經報道卻至今未獲得根本解決。如果能在每年母親節,實事求是地解決一件困擾母親的事情,為全社會的母親提供便利,這顯然比在朋友圈裡吹毛求疵有意義得多。(施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