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十年小感

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寫的《在路上》這本書,在美國垮掉的一代、或者說是迷惘的一代浪潮中,跟艾倫金斯堡的《嚎叫》、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都是這股風潮中的圭臬之作。


《在路上》——十年小感

上大學的時候,我曾把這本書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並列為那個時期,我的精神燈塔式的書籍,並且覺得一輩子都會如是。

想來那個時候真的太年輕,二十歲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在煙中騰雲過了,在雨裡行走過了”,就可以拿著一本煌煌鉅著給自己立下畢生的“精神原鄉”了。現在覺得好傻。

不過,放在10年之後的今天來看,這本書儘管不再像自己青澀時,在心裡擁有那麼高的位置,但它終究是不朽的、畢竟影響了我很長一段時期。就像初戀一樣,歲月的年輪碾過,青春變得模糊,容顏會老,但回想起來仍然會蕩起一圈圈的漣漪。

說實話,其實原本並沒打算再去重讀這本書,因為大學的時候看過太多遍。只不過,那時候是在學校圖書館借閱的。後來,只是想單純的想把它據為己有的一種心理作祟,把它買了回來。

而且,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抱著特“神聖”的心態。並沒有選擇網購,而是下班之後自己跑到泉城路的新華書店,買的原價書,為此還心中竊喜了好一陣子。

買來之後就把它擱置了,說實話,這個年齡,讀書的慾望真是越來越低,因為讀書的任務,才把它從書櫃裡拿出來,掃落灰塵,重溫一遍。

《在路上》——十年小感

《在路上》可以說影響了許多人,內容的豐富性、作者的傳奇性,以及對時代潮流的開拓性,即便今天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它仍是一部傑出的著作。

這本書講的是幾個年輕人開著車穿越美國的故事,情節起伏、錯落有致,其中經典的文案俯拾皆是,比如:

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

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我在黃昏的血色中踽踽獨行,感到自己不過是這個憂鬱的黃昏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

《在路上》——十年小感

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麼美好,只是在你從所有炎熱和狼狽中歸來之後,你忘記了所受的折磨,回憶著看見過的不可思議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

十年前它之所以能夠吸引我,是因為當時嚮往這種方式。渴慕這種瘋狂的、無拘無束的自由,那個時候就信誓旦旦的給自己種下夢想:要去環青海湖、要去環臺灣島、要徒步去西藏。

轉眼間,自己到了30歲,曾經的翩翩少年墮落到了今天的大腹便便,當年給自己立下的遠大夢想,沒有一樣能夠實踐。所以翻過來再看這本書,憧憬都化作了悵惘。

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也會靜下心來思考,生活怎麼跟當年夢想的不一樣,年輕時候渴望放浪形骸,但是現在卻把自己縮成一個團,惰性、道德、時間、金錢、責任,一樣樣的壓在身上,那股子憂傷泛上來之後,真是讓人無處遁形。

直到今天,我還深深的被“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這句話感動。但好像也只剩下了這令人侷促的感動。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中年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