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在路上》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代表作,他曾因為在戲劇作品中首次運用“垮掉的一代”一詞,而被奉為“垮掉的一代”的鼻祖,成為美國文學中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但這並不影響他偉大的才華。

一、什麼是“垮掉的一代”。

縱觀20世紀外國文學史,必須為“垮掉的一代”濃墨重彩地記上一筆: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該派的作家都是男女青年,喜歡奇裝異服,討厭工作和學業,以浪跡天涯為樂;不喜歡工業文明,追求絕對的自由,用同性戀、縱慾、酗酒、爵士音樂、狂熱的語無倫次的談話等等的逃避現實。引進佛教禪宗和老莊哲學以填補信仰上的真空,用怪癖的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因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評論家雷克·思羅斯在《離異:垮掉的一代的藝術》一書中也宣稱:他們“以全盤否定高雅文化為特點”。這是對傑克·凱魯亞克的高度概括和評價。經過50年的風雨歷程,加過頭來看《在路上》一書,就能更好地理解當時創作者的心情。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垮掉的一代”的中心人物傑克·凱魯亞克,他大膽地提出“自發寫作”這一獨特的文學主張。就兩條:一是在在興奮的情感驅使下以快速的寫作來捕捉頭腦中轉瞬即逝的意象;二是要完全避開寫作過程中大腦的任何分析判斷,以免阻斷思維自由流動,無法完整真實地表達,同時反對一切形式的作品修改。

高度自由的寫作顛覆了傳統寫作,諸如把主題篩選、謀篇佈局、選詞煉句、修改整理等基本的創作規範統統丟掉。因為在凱魯亞克看來,只有這樣,才是“真實”於文學創作的基本精神。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正如作者本人所講,有了創作理論的支撐,他在1951年最後一次完成橫跨美國的旅行結束後,把自己關在公寓裡,服用一些違禁品後,只用三週時間,就一氣呵成寫下了《在路上》這本書。

在書中,作者這樣說道:“我這一輩子,都在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因為吸引我的只有瘋子……從不無聊得打哈欠或口吐陳詞濫調,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他們在追求,在瘋狂地追求著原本屬於他們的一切,而“這一切”就是屬於他們活著的意義。其實這些話,說白了就是凱魯亞克用“自發式寫作”的方式對當時國內鉗制思想的一種無形反抗。

二、作品《在路上》的時代意義。

在小說中,“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就像宣言一樣,席捲當時的整個美國。彷彿凱魯亞克在向世人宣告:儘管我的“路上”都是一些正常人眼中“不良”和“頹廢”的人,但“我”還是喜歡他們,做喜歡做的事,與喜歡的人一起瘋狂。其實,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同薩爾、迪恩、瑪麗露一樣,不斷地上路,不停地追尋。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所以在閱讀《在路上》的時候,書中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總是感覺到零亂不堪,甚至從囉嗦的語言中,你無法去釐清作者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在漫長的敘述中,他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開車、搭便車、喝酒、泡妞、抽菸、相邀去酒吧,聽爵士樂。只是覺得從一個車到另一個車,從一個地名連著另一個地名,在美國東西部之間來回穿梭。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但是,靜下心來仔細感受一番,就會覺得作者在寫一個“在我”的狀態:幾個青年人,無依無靠、放浪形骸,到處充滿著感傷、亢奮和慾望的衝動。飆車、放搖滾;喝酒,泡吧和髒話。這一切都只是表象,正如,一個穿著樸素的人就一定是一個窮人嗎?一個外面像紳士的人一就是一個善良的人?

小說只是一種文本,對於小說的解讀,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因為米蘭·昆德位在談到小說的定義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所有那些逗樂的故事後面,我們可以瞭解到這一信念:正是通過行動,人從那每個人都與其他人想象的日常生活這一重複的世界中走出來;是通過行動,他把他自己與其他人相區別,從而成為一個個體的人。”但丁也說過:“在任何行動中,行動著的人最初的意圖是揭示他自己的形象。”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在小說《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中,作者還說:

“小說不是作家的自白;它是在世界已經變成了陷阱時,對陷阱中人類生活的探究。”如此理解《在路上》十分恰當,作者在書中仍舊是一個符號,書中的一切都是隱喻,作者本人的經歷其實是對生活的探究。

三、現代閱讀中應該汲取的營養有哪些。

凱魯亞克作為“垮掉的一代”的領軍人物無疑是持反叛態度的。他通過自己的文學實驗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體,擺脫以往傳統文學創作的枷鎖,用全新的閱讀體驗給讀者一種新的“感覺享受”,讓他們在閱讀在快感中體驗極致的人生。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在路上》從出版發行到現在已經有50個年頭,它的出現,不是書本中文化元素的頹廢,而是一種樂觀的入世、積極的攀爬、努力生活的象徵。在書本中,低俗的描寫只是對社會的抨擊,而文章中的勵志短句,都充滿了正能量,不是“垮掉的一代”就是徹底消失了理想與目標,如果這樣,還需要禪宗思想做什麼?

“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態度。”

“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真不記得靈魂,不會真的去計較什麼,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有國王般的驕傲。”

透過這些神思般的語言,讓我們的閱讀產生了些許輕鬆,對於一部作品,最多的優勢就是要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這就是《在路上》積極的借鑑意義。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他們真正做到了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開車橫穿全美,一路上,他們歌舞相伴,把酒言歡,放蕩不羈的終點,幾經顛簸流離,他們開始篤信東方禪宗,感悟生命的真諦。這就是傑克·凱魯亞克著的長篇小說《在路上》之所以在那個時代能夠引起轟動,因為書本為無數熱血青年提供了人生奮鬥的新方向。

只要心懷理想,內心便依然滾燙。2015年,一封“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火爆網絡,這位年輕的九零後小夥無疑是活成了大家最理想的模樣。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與書中敢拼、敢闖的精神類似,高群耀的一生也可用“永遠在路上”來草草概括。當機遇來臨,高群耀作為一名力學博士卻做到了從互聯網行業到影視行業的跨越。他“像阿甘那樣奔跑”,坐到了新聞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兼中國區CEO一席時,不少的人都會認為高群耀的成長之路“到頭了”,可是他再一次地打破常規,跳出舒適區,成為了茫茫創業者中的一員,創立了“移動電影院”。正如他所言:“生活會獎勵勤奮的人。”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永遠步履不停。

“因為我喜歡的事情太多了,最後只有失敗。就像流星一樣不停地奔波,直至墜落。除了失敗,我什麼也不能給予別人”。這句名言,正激勵著一代代年輕人不斷地去嘗試、去折騰、去闖蕩,在生活之路上尋找信仰和力量。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並不是頹廢而是積極的進取

結語:歲月易逝,容顏易衰。當雙鬢已經斑白,當膝下子孫成群,坐在搖椅上,再回頭,原來一生最期盼的,就是不要辜負那年少輕狂的時光。因為在那段光輝歲月中,你真正做到了敢闖、敢拼,血與淚、愛與恨都是時光給你留下的最美好的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