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他曾因为在戏剧作品中首次运用“垮掉的一代”一词,而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鼻祖,成为美国文学中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伟大的才华。

一、什么是“垮掉的一代”。

纵观20世纪外国文学史,必须为“垮掉的一代”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该派的作家都是男女青年,喜欢奇装异服,讨厌工作和学业,以浪迹天涯为乐;不喜欢工业文明,追求绝对的自由,用同性恋、纵欲、酗酒、爵士音乐、狂热的语无伦次的谈话等等的逃避现实。引进佛教禅宗和老庄哲学以填补信仰上的真空,用怪癖的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因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评论家雷克·思罗斯在《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一书中也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这是对杰克·凯鲁亚克的高度概括和评价。经过50年的风雨历程,加过头来看《在路上》一书,就能更好地理解当时创作者的心情。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垮掉的一代”的中心人物杰克·凯鲁亚克,他大胆地提出“自发写作”这一独特的文学主张。就两条:一是在在兴奋的情感驱使下以快速的写作来捕捉头脑中转瞬即逝的意象;二是要完全避开写作过程中大脑的任何分析判断,以免阻断思维自由流动,无法完整真实地表达,同时反对一切形式的作品修改。

高度自由的写作颠覆了传统写作,诸如把主题筛选、谋篇布局、选词炼句、修改整理等基本的创作规范统统丢掉。因为在凯鲁亚克看来,只有这样,才是“真实”于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正如作者本人所讲,有了创作理论的支撑,他在1951年最后一次完成横跨美国的旅行结束后,把自己关在公寓里,服用一些违禁品后,只用三周时间,就一气呵成写下了《在路上》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这样说道:“我这一辈子,都在追赶让我感兴趣的人,因为吸引我的只有疯子……从不无聊得打哈欠或口吐陈词滥调,而只是燃烧、燃烧、燃烧。”他们在追求,在疯狂地追求着原本属于他们的一切,而“这一切”就是属于他们活着的意义。其实这些话,说白了就是凯鲁亚克用“自发式写作”的方式对当时国内钳制思想的一种无形反抗。

二、作品《在路上》的时代意义。

在小说中,“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就像宣言一样,席卷当时的整个美国。仿佛凯鲁亚克在向世人宣告:尽管我的“路上”都是一些正常人眼中“不良”和“颓废”的人,但“我”还是喜欢他们,做喜欢做的事,与喜欢的人一起疯狂。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同萨尔、迪恩、玛丽露一样,不断地上路,不停地追寻。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所以在阅读《在路上》的时候,书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总是感觉到零乱不堪,甚至从啰嗦的语言中,你无法去厘清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在漫长的叙述中,他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开车、搭便车、喝酒、泡妞、抽烟、相邀去酒吧,听爵士乐。只是觉得从一个车到另一个车,从一个地名连着另一个地名,在美国东西部之间来回穿梭。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感受一番,就会觉得作者在写一个“在我”的状态:几个青年人,无依无靠、放浪形骸,到处充满着感伤、亢奋和欲望的冲动。飙车、放摇滚;喝酒,泡吧和脏话。这一切都只是表象,正如,一个穿着朴素的人就一定是一个穷人吗?一个外面像绅士的人一就是一个善良的人?

小说只是一种文本,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因为米兰·昆德位在谈到小说的定义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所有那些逗乐的故事后面,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信念:正是通过行动,人从那每个人都与其他人想象的日常生活这一重复的世界中走出来;是通过行动,他把他自己与其他人相区别,从而成为一个个体的人。”但丁也说过:“在任何行动中,行动着的人最初的意图是揭示他自己的形象。”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在小说《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还说:

“小说不是作家的自白;它是在世界已经变成了陷阱时,对陷阱中人类生活的探究。”如此理解《在路上》十分恰当,作者在书中仍旧是一个符号,书中的一切都是隐喻,作者本人的经历其实是对生活的探究。

三、现代阅读中应该汲取的营养有哪些。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领军人物无疑是持反叛态度的。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实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体,摆脱以往传统文学创作的枷锁,用全新的阅读体验给读者一种新的“感觉享受”,让他们在阅读在快感中体验极致的人生。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在路上》从出版发行到现在已经有50个年头,它的出现,不是书本中文化元素的颓废,而是一种乐观的入世、积极的攀爬、努力生活的象征。在书本中,低俗的描写只是对社会的抨击,而文章中的励志短句,都充满了正能量,不是“垮掉的一代”就是彻底消失了理想与目标,如果这样,还需要禅宗思想做什么?

“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态度。”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真不记得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

透过这些神思般的语言,让我们的阅读产生了些许轻松,对于一部作品,最多的优势就是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在路上》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他们真正做到了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开车横穿全美,一路上,他们歌舞相伴,把酒言欢,放荡不羁的终点,几经颠簸流离,他们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杰克·凯鲁亚克著的长篇小说《在路上》之所以在那个时代能够引起轰动,因为书本为无数热血青年提供了人生奋斗的新方向。

只要心怀理想,内心便依然滚烫。2015年,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火爆网络,这位年轻的九零后小伙无疑是活成了大家最理想的模样。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与书中敢拼、敢闯的精神类似,高群耀的一生也可用“永远在路上”来草草概括。当机遇来临,高群耀作为一名力学博士却做到了从互联网行业到影视行业的跨越。他“像阿甘那样奔跑”,坐到了新闻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区CEO一席时,不少的人都会认为高群耀的成长之路“到头了”,可是他再一次地打破常规,跳出舒适区,成为了茫茫创业者中的一员,创立了“移动电影院”。正如他所言:“生活会奖励勤奋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永远步履不停。

“因为我喜欢的事情太多了,最后只有失败。就像流星一样不停地奔波,直至坠落。除了失败,我什么也不能给予别人”。这句名言,正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不断地去尝试、去折腾、去闯荡,在生活之路上寻找信仰和力量。

《在路上》:“垮掉的一代”并不是颓废而是积极的进取

结语:岁月易逝,容颜易衰。当双鬓已经斑白,当膝下子孙成群,坐在摇椅上,再回头,原来一生最期盼的,就是不要辜负那年少轻狂的时光。因为在那段光辉岁月中,你真正做到了敢闯、敢拼,血与泪、爱与恨都是时光给你留下的最美好的印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