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麼“垮掉”的?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垮掉的一代(英語:Beat Generation) ,或稱疲憊的一代,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一群作家開啟的文學運動,意在探索和影響二戰後的美國文化和政治。他們在1950年代發表大量作品並廣為人傳。

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包含拒絕時下流行話語的價值觀,進行精神探索,美國和東方宗教的探索,反對物質主義,對人類現狀詳盡描述,試驗致幻藥物和性解放及探索。

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一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傑克·克魯亞克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一起。

之所以將這樣一小群潦倒的人當作“一代”,是因為這個人群對二戰之後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學領域,“垮掉的一代”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美國文學歷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們創作的作品通常廣受爭議,原因是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和形式上也往往雜亂無章,語言粗糙甚至粗鄙。“垮掉的一代”對後世的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文化研究學者們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後現代“亞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學作品包括傑克·克魯亞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On the Road)、艾倫·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Howl)和威廉·博羅斯(1914年-1997年)的《裸體午餐》(Naked Lunch)等。後兩部作品由於內容“猥褻”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為此類文學作品在美國出版的合法化進程做出了貢獻。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傑克·克魯亞克

嚴格意義上的“垮掉派”作家傑克·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和威廉·博羅斯於1940年代在紐約相遇,格雷戈裡·柯爾索(1930年-2001年)在1950年代加入了這個陣營。1950年代中期,“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肯尼斯·雷克斯羅斯、蓋瑞·施奈德、勞倫斯·費爾林希提、邁克爾·麥克魯爾、菲利普·沃倫和盧·韋爾奇等也加入“垮掉派”陣營。

威廉·博羅斯於1914年出生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是“垮掉的一代”中最為年長的作家。在聖路易斯時,博羅斯與大衛·卡默爾相遇,由於兩人都具有同性戀傾向,因此關係十分密切。

威廉·博羅斯的《裸體午餐》被文學史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書名來自凱魯亞克的 一個提議,意為在正午凝固的時刻,每個人都看見每把餐刀尖上插著什麼。它不僅重新界定了文學的定義,也重新界定了美國文化。威廉·博羅斯一直非常渴望能夠體驗犯罪行為的感受。他曾有意識的和罪案頻發的紐約地鐵保持聯繫,參與過販賣盜來物品、致幻毒品,並有超過十年的吸食鴉片的歷史。博羅斯就是在這一時期認識赫伯特·漢克的。漢克是一個三流的小偷和吸毒者,經常在時報廣場周邊活動。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威廉·博羅斯

金斯堡曾說過,“垮掉派”作家追求所謂的“最高真實”。而在他們眼中,來自社會底層的漢克的生活中包孕著他們這些來自社會中上階層的人們所無法體會到的真實。

然而,這個鬆散的組織從成立開始就麻煩不斷。1949年,艾倫·金斯堡就開始官司纏身(他的家中堆滿了偷來的東西,他本人也曾駕駛過一輛載滿偷竊贓物的汽車,等等)。為了擺脫麻煩,他聲稱自己精神錯亂,並被暫時送進一間精神病院。在那裡,他邂逅卡爾·所羅門,一個比精神病人行為還要古怪的人。在他的影響下,金斯堡開始熱衷於做一些自覺的“瘋狂之事”。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1947年,尼爾·卡薩蒂的加入也給這個集體帶來了不少麻煩。很多“垮掉派”成員都對他十分迷戀。艾倫·金斯堡曾經和他有過戀情,凱魯亞克曾在1940年代末期和他一起進行公路旅行,這些都成為他的名作《在路上》的重要素材。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卡薩蒂本人並不是作家,然而很多“垮掉派”作家卻在和他通信的過程中吸取了他的自由散漫的語言風格,凱魯亞克曾聲稱這對他創作《在路上》所採用的“無意識寫作”的技巧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在路上》裡,卡薩蒂變成了“迪安·莫里艾蒂”,並被凱魯亞克寫成了一個具有文化表徵性質的典型人物:一個性格狂野的癮君子,經常身無分文,藐視傳統道德,但瘋狂地熱愛生活。

《在路上》的寫作過程和這部小說本身一樣具有傳奇色彩。寫作《在路上》時,凱魯亞克速度非常快。他沒有使用普通的打印紙,而是使用成卷的電報用紙,是因為他不想因為常常換紙而被迫中斷自己的思路。凱魯亞克的座右銘是:“最原初的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他堅持絕不修改已經寫完的文稿。然而後世有些評論家卻認為凱魯亞克本人並沒有嚴格地遵守這個戒條。

1950年,格雷戈裡·柯爾索結識了艾倫·金斯堡。彼時金斯堡正沉迷於柯爾索在因偷竊罪而入獄期間所寫的詩歌。自此,柯爾索成為“垮掉的一代”四位核心人物之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提及這一流派,艾倫·金斯堡、傑克·凱魯亞克、威廉·博羅斯和格雷戈裡·柯爾索總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然而後來評論界對柯爾索的興趣逐漸淡弱。

1950年代,“垮掉派”作家們和舊金山地區的作家們有過很多交流,金斯堡、柯爾索、卡薩蒂和凱魯亞克都曾在舊金山暫居。擁有名為“城市之光”的出版社和書店的勞倫斯·費爾林希提以及年紀較長的詩人雷克斯羅斯是這批作家的核心人物。雷克斯羅斯的公寓後來成為“週末夜晚文學沙龍”,他本人還主持過1955年著名的“六畫廊讀書會”,在這場讀書會上金斯堡的詩作《嚎叫》第一次亮相。

“六畫廊讀書會”的另一重要性體現在它影響了凱魯亞克小說《達摩浪人》的創作。這部小說的創作靈感就是受讀書會上另外一位詩人蓋瑞·施奈德的影響而激發的。大部分“垮掉派”作家都出生於大都市,而施奈德則有豐富的鄉村生活經歷。此外,他還曾經接受過文化人類學的教育,並通曉一些東方語言,因此他成為“垮掉派”作家眼中極富魅力的“異端”。勞倫斯·費爾林希提曾經稱呼他為“垮掉派中的梭羅”。《達摩浪人》的主題之一就是佛教,以及凱魯亞克和施奈德對其截然不同的態度。毫無疑問,《達摩浪人》極大地促進了西方世界對佛教的興趣。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Jack Kerouac

在“垮掉的一代”誕生早期,女性參與者的作用微乎其微。有些人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性別歧視。瓊·沃爾莫是早期“垮掉派”重要的女性參與者,在同代人眼中她是一個學識非常淵博且風趣幽默的女人。然而她本人並不是作家,從未出版過任何作品,也沒有人認為她是。她在這一流派中最重要的身份是威廉·博羅斯的妻子伊爾莎·馮·克拉伯,死於一次意外的槍械走火事件。

儘管如此,“垮掉派”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出色的女性作家,例如喬伊斯·約翰遜、卡羅琳·卡薩蒂、海蒂·瓊斯、喬安娜·凱格爾以及戴安·迪·普利瑪等。此外,有很多1970年代的女性作家深受影響,例如簡寧·波米·維加和帕蒂·史密斯等等。

在英語中,“披頭族”(beatnik)一詞用於描述“垮掉的一代”的參與者,這一稱呼是赫博·卡恩在1958年4月2日於《舊金山編年史》中首次發明並使用的,最開始是個貶義詞,是從當時蘇聯發射的人造衛星“sputnik”演化而來,用於諷刺“垮掉派”文人,表明他們既不合時宜,且和共產主義之間有某種親緣關係。後來,這個詞彙成為這樣一類人的代名詞:一群留著山羊鬍子、頭戴貝雷帽、玩手指鼓且被一群穿著黑色連衣裙的舞女包圍著的男人。

“披頭族”的形象在當今的一些電視節目中也有體現。比如在大熱卡通《辛普森一家》中,奈德·弗蘭德斯父母就是典型的披頭族形象。在卡通片《道格》中主要人物道格的姐姐朱迪的言談舉止就具有披頭族的特徵。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艾倫·金斯堡(左)和夥伴Peter Orlovsky(右)於法蘭克福國際機場的合照,攝於1978年。

儘管“垮掉的一派”基本上是一個純粹的文學流派,但這一流派對整個西方文化的影響卻是強大而深遠,其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幾個作家或作品上。

從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都可被視為美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亞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戰之後質疑和否定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最重要的力量,他們對主流文化的態度和觀點影響了後世的人們對文化的理解。

資料整理:一零

嬉皮一代文化偶像、後垮掉派詩人布勞提根小說代表作

村上春樹“一生中反覆閱讀的美國作家”之一

文学八卦史: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

《在美國釣鱒魚》

[美]理查德·布勞提根 著

陳汐 肖水 譯

理查德·布勞提根,被遺忘的詩人,卻也是曾經風靡“愛之夏”的文化偶像,他作品中獨特的靜謐與詩意使得肯·克西稱他為“美國的松尾芭蕉”。1984年9月的某個週日,布勞提根用一粒點四四馬格南子彈擊穿頭部,結束了他的絕望。他在詩中寫道:“這世界還沒完蛋,就像這本書,才僅僅是一個開始。”

先鋒作家朱嶽專文導讀:“布勞提根既是詩人又是小說家,這樣的雙重身份,讓我們可以把他與博爾赫斯做一簡單比較。他們都具有狂暴的想象力,文體風格皆極為鮮明。……布勞提根有一種怪異的幽默,這也是博爾赫斯所不具備的。……它深刻地影響了我的寫作,在愛倫·坡、卡夫卡、芥川龍之介、博爾赫斯之外,我又找到了一種獨特的聲音,一種新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