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後的豆瓣,身上都是新浪微博曾經的影子

改版後的豆瓣,身上都是新浪微博曾經的影子

刺蝟公社 | 曉通

不容易,這次豆瓣App6.0的大改版沒有像過去幾次一樣被吐槽,反而獲得了豆友的一致好評。

從戰略層面看,最引人注目的改變無疑是出現在首頁底部導航欄的“市集”。這意味著,承擔豆瓣商業化任務兩個重要角色——自營電商(豆瓣豆品)和內容付費(豆瓣時間)——在App中被放在了最高的優先級。

但是對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改變或許來自打開App的第一眼:首頁的變化。6.0版本的豆瓣首頁由動態代替了過去的推薦,用戶關注賬號的動態按時間線出現在新版首頁上。

改版後的豆瓣,身上都是新浪微博曾經的影子

左為最新豆瓣App6.0界面,右為舊版豆瓣App界面

看起來,這個頁面的設置非常類似微博的時間線。

這種微博化的趨勢不止豆瓣一家,還有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知乎。2017年8月,知乎在App中上線了一個全新功能:想法,支持用戶發送即時動態,並且有轉發、評論、鼓掌三種功能。一眼便知,這不就是知乎裡的微博嘛。

知乎和微博像的地方不僅是一個想法,還有越來越多的廣告。從2016年上線原生廣告開始,廣告在知乎內容中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多。時間線中穿插的廣告,答案後附帶的商品推薦,廣告密度之大堪比微博。

在微博佈局商業化之前,廣告也不像現在這樣多,直到2012年微博上線信息流廣告,這才在中國開啟了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而這也是微博商業化征程的開始。

改版後的豆瓣,身上都是新浪微博曾經的影子

簡單來看,廣告數量的激增,都是知乎和微博商業化的起點。

如果把豆瓣、知乎和微博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出這三家平臺的相似之處。圍觀改變中國的微博,精英文化起家的知乎,還有直到現在也死守精神角落的豆瓣,商業化程度依次遞減。但是如果論年齡,成立於2005年的豆瓣才是老大。

這三款產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佈局,商業變現之路的曲折,都是值得玩味的歷程。

首先看這中間商業化最成功的微博。

今天的微博用戶,早就為了擺脫廣告的煩惱,想到了使用微博國際版或者weico這樣的替代App。但最初的微博並不是這樣的。

2009年,新浪微博誕生,緊接著就是被稱為中國微博元年的2010年。那時說起“微博”一詞時,還不會像今天這樣直接聯想到新浪微博,還有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等等。

2011年,中國網民總數超過5億,在微博類的產品中,新浪微博佔據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2011年的微博女王是姚晨,也是新浪微博第一位粉絲數超過1000萬的用戶,那時姚晨還常常在微博上評論社會時事。

那個時期對於新浪微博的定位,很多人都認為其是媒體而不是社交網絡。這也符合當時新浪微博給人的印象。2010年,《新週刊》將年度傳媒網站的榮譽頒發給了新浪微博,“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成為新浪微博的標籤。

改版後的豆瓣,身上都是新浪微博曾經的影子

問題是叫好不叫座。當時的新浪微博被戲謔“捧著金飯碗要飯”,用戶量龐大但是商業化前景不明。

2012年,微博啟動商業化,並在9月上線信息流廣告。在此之前微博的廣告主要是展示類廣告。效果證明,這種起源於Facebook的信息流廣告模式果然蘊藏了巨大的商業潛力。在2013年接受i美股採訪時,新浪新聞發言人劉奇直言,信息流廣告比展示類廣告效果提升了10倍左右。

在商業化問題上,新浪微博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2014年4月,新浪微博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同年第一季度營收達6750萬美元,同比2013年第一季度的2550萬美元增長達到165%。

此後新浪微博在商業化的道路上繼續飛奔。2015年新浪微博宣佈升級信息流廣告,並在2016年入局了包括短視頻、內容付費、直播多個領域,還推出了多款獨立產品,在同一年,新浪微博自身實現了單季營收突破兩億美元。

直到今天,沒人會質疑微博的商業化能力。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新浪微博也同時成為了最重要的營銷平臺。

新浪微博2017年財報顯示,廣告和營銷營收9.967億美元,較上年度增長75%。2016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8.712億美元和17%。

這條商業化的道路在知乎身上也能看到影子。

知乎在開放註冊之前的歷史不必重述,儘管現在的絕大多數知乎用戶都沒有經歷過那段時期,但是也一定對知乎最初的精英文化氛圍有所耳聞。

但這種原生的氣質也是知乎商業化路上的一大障礙。大V很多,原生的優質內容也很多,但是如何將其商業化,也是困擾了知乎多年的問題。

既然有內容,還是以文字內容為主,知乎首先的嘗試是出版。2013年知乎上線付費電子書,將知乎平臺上的優質內容集結出版,算是對商業化的第一次嘗試。

改版後的豆瓣,身上都是新浪微博曾經的影子

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這一年4月,知乎上線原生廣告系統,加強廣告營銷方面的佈局。還推出了值乎和知乎live,切入知識付費市場。另外還有7月推出的機構號,為企業客戶的營銷推廣提供了平臺。

事實證明,這條商業化道路是正確的。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7 年 12 月,知乎 Live 已舉辦 7000 場,總參與人次近 500 萬,復購率 42%。知乎的電子書下載量破 5000 萬 ,出版業務為知乎作者帶來的總收益超 600 萬元。

所以儘管想法看起來像微博,廣告的數量也越來越向微博靠攏,但是從商業角度看,這些都是正確的選擇。

在這個問題上,比微博和知乎都年長的豆瓣,始終落後了幾步。

在新浪微博被調侃“捧著金飯碗要飯”的時候,豆瓣其實也是相同的處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豆瓣都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的商業化模式。

細數豆瓣在商業化方面的努力,有圖書導購、付費音樂、在線票務等等,但是每一個都是不痛不癢的嘗試,最終這些業務基本都被關停。

豆瓣狠不下心。其實豆瓣最有商業前景的地盤在電影評分,如果在這部分開放廣告業務,身為權威性可比IMBA的豆瓣電影評分,其商業化前景不可限量。

但是在電影評分這個領域,豆瓣也死守住了這塊地盤。哪怕是普通的品牌廣告,在豆瓣中的存在感也遠不及微博或者知乎。

直到2017年,距離上一次融資過去6年之後,豆瓣才開始有了逐漸清晰的商業化路徑。阿北的公開信中清楚地指出,豆瓣的商業化路徑一個是內容事業部的內容付費業務,另一個豆瓣市集的自營電商,還有傳統的廣告業務。

改版後的豆瓣,身上都是新浪微博曾經的影子

所以後來的豆瓣日曆,還有豆瓣推出的視頻課,詩歌課,都是豆瓣在商業變現方面明顯的嘗試。

在最新的6.0版本中,市集被放在的首頁底部導航欄,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還有一個細節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那就是首頁成為動態之後,推薦成為了跟動態並列的二級頁面。

熟悉豆瓣的用戶都知道,動態頁面是沒有廣告的,品牌廣告只會在推薦頁面出現。這種操作也算是為用戶體驗犧牲商業價值了。

豆瓣、微博、知乎,這三家平臺雖然風格不一,歸根結底都是社交屬性為主的平臺。在創建之初,他們身上也都帶有過不考慮商業化的旺盛的生命力,只是在平臺壯大之後,當商業化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用戶體驗和商業利益之間的衝突就凸顯出來。

微博的商業體系已經相當成熟,知乎也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步調,豆瓣剛剛開始上路,如果有一天豆瓣的廣告也變得像微博一樣多,也許用戶也不用太過驚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