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啓示錄之五王政變與「五雞連跳」

盛世大唐給後人留下很多可借鑑的東西,其中發生在武則天神龍年間的一場政變,讓後人明白多人合作的道理。

一、政變背景

武則在晚年的所作所為,有不少地方讓人費解:她寵信張易之、張宗昌兩兄弟,把處理國政之事交給了他們。當時的皇親有李氏與武氏兩派,然而,在張氏兄弟掌權後,這兩派都對其十分害怕。像武則天的子侄們,雖然位高權重,但都爭著為張氏兄弟牽馬執鞭;而太子李顯更是受到了摧殘,他的一個兒子與女兒因為議論二張行為而被處死。

大唐啟示錄之五王政變與“五雞連跳”

武則天雖然隱居深宮,但二張所為應該有所瞭解。她沒有制止,說明了此時的她已經對朝政失去判斷能力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柬之等五位大臣聯合太子,發動了一場政變,將張氏兄弟及其家人誅滅,而太子登基,史稱唐中宗。

大唐啟示錄之五王政變與“五雞連跳”

皇帝之位迴歸正統後,張柬之等五位政變功臣被封為王。看起來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危機已以醞釀。

二、政變的缺點

在除去張氏兄弟時,政變集團有人提出來要趁機誅殺武氏集團,這個建議是非常有遠見的。因為在張氏兄弟除去之後,朝中最有勢力的就是武氏的人馬。雖然武則天沒有了權力,但她的侄子子嗣們,都是皇親國戚,必然對朝廷大權產生覬覦之心。只有將這一集團消滅了,才能開創新的政治局面。

大唐啟示錄之五王政變與“五雞連跳”

然而這一富有遠見的建議卻沒有落實,原因就在於這五個功臣之間出現了分歧。張柬之認為,武氏雖惡,但要留給新登基的皇帝去處理,到時他們再行輔助就行了。誰知道李顯當皇帝后,盡顯懦弱昏聵本色,他不僅沒有除去武氏,反而在後宮培養出新的外戚勢力——韋后的力量。韋后要掌握朝政,就要團結一派人,打擊另一派。她選擇與武氏交好,把參與政變的五大臣全部貶斥、甚至處死。

大唐啟示錄之五王政變與“五雞連跳”

五大臣的政變非常獨特,他們的目的不是在於自己能夠控制朝政,而僅僅著眼於扶立太子登基。這一過程中,他們把自己的權柄交了出去,又甘心做起了忠順的朝臣。一般的政變,要麼失敗,一旦成功,那政變參與者總能把持朝綱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大唐啟示錄之五王政變與“五雞連跳”

其原因就在於,合謀政變的五人處於一種散亂的狀態,他們不是嚴密的組織,而是觀念與價值觀相近的大臣的集合體。在應對急迫的問題上,他們能保持一致;在面對不甚急迫的長遠計劃時,他們就無法採取統一行動了。

三、“五雞連跳”

中國古代早就有一個比喻來形容這種狀態。在戰國時期,有五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秦王十分擔心,害怕他們會攻破函谷關,打入關中來。然而一位大臣卻對他說,根本不用擔心,這五個國家好比五隻拴在一起的雞,讓它們一起跳上一個架子,那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發展正如他說的,五國各懷心志,聯盟很快瓦解。沒有了聯盟的庇護,各國爭相與秦國交好,生怕被秦國攻打。

大唐啟示錄之五王政變與“五雞連跳”

這五大臣也是“五雞連跳”的情形,他們之間也沒有誰為頭腦、誰為助手的分工,反而選擇了太子作為共同的首領。而太子事先並沒有參與他們的密謀。在政局不稱穩的情況下,作出了一場罕見的政變,卻又把權力交給他人,無疑是在切斷自己的生路。

大唐啟示錄之五王政變與“五雞連跳”

武則天寵臣張氏兄弟最為忌憚的應該是李氏與武氏,因為他們是皇位的繼承人,然而這場政變中,他們坐享其成,不費一絲一毫的心血。等到政變完成後,他們藉助自己的特殊身份,展開了對權力的角逐,此時,五位政變大臣已經沒有優勢可言,在君為重、臣為輕的政治秩序下,只得引頸就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