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小说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魂魄一直是新世纪文化工作者思索的重要议题,一方面是响应传统文化复兴的国策之召唤,另一方面也是文学本身的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先锋小说等流派的文学实验如火如荼,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新的风气,至今影响深远。但千禧年之后,莫言、刘震云等作家的创作实践凸显出中国小说的发展需要向本土回溯的重要性,即从传统文学汲取营养,进行文体创新的同时重拾现实主义精神、借鉴古典叙事的长处,创作真正的中国故事才能向文学新高峰推进,体现了文学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

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小说

作家李铮

近年来我们的小说家已经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专属中国的故事,欣喜的是,我们河北廊坊也出了李铮这样专注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作家,他旺盛的创作精力令人艳羡,十几年来创作了多部优秀的长篇,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感受得出李铮对廊坊家乡的由衷自豪、对燕赵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令人感佩。

李铮的历史文化长篇小说三部曲新近出版,每部都是七八十万言的宏篇巨著,且堪称有中国魂魄的佳作。三部曲的问世,标志着李铮的创作风格的成熟,也是中国故事如何写好的典范。本文以其中的前两部,《吕端全传》《张华传》为例,浅谈李铮作品给创作中国特色的故事带来的启发。

一、善取百家之长,“全景式”呈现历史

虽说这两部都是为一人做传,但李铮并不把眼光局限在吕端或张华一人身上,而是把那个历史时期的所有风貌全景式的展示出来,草蛇灰线,恢弘壮阔,属于独特的“全景式创作”文体。

以《吕端全传》为例,虽然吕端是北宋的宰相,全书却从是从唐末入手,结尾辐射到女真灭辽,笔端触及了两百年的历史,其中几十次大大小小的政局变迁不论详略都有体现。在这么长的历史跨度内,全书以吕氏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展示了五代十国各阶层的社会图景:既有胸有大志、建功立业的枭雄,又有忠直不二、安贫乐道的农夫,还不缺长袖善舞、投机钻营的商人;既有皇室里的风花雪月、奢华金贵,又有乡间的下里巴人、野趣安闲,自然也没忘了闹市里的斗鸡走狗、勾栏瓦舍。之后的《张华传》更是选在了好时候——奇人辈出的魏晋,佳话无数的王谢世家、放旷飘逸的竹林七贤、富可敌国的石崇王恺、玉树临风的美男潘安、痴呆无二的君主惠帝、貌丑残暴的皇后南风……全部囊括其中,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名士风流,什么叫魏晋风骨。

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小说

这么庞大的架构,李铮之所以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原因在于他努力借鉴我国古典文学的经验,糅合了史书笔法、传奇特色、演义评书及晚清白话小说的技法,以历史发展为纲,以传主的发展为横向线索,将同时代的重要人物与传主关联起来,纵向发展,织成网络,一铺开来,就还原了整个时代。

他的文字一气呵成,娓娓道来,仿若有个看透沧桑、嬉笑怒骂地戏谑着的说书人,这是评书的写法;可有些桥段又是传奇与话本了,如两部作品中都出现的道家高人谶语成真的情节,就常见于古典传奇小说里,被李铮拿到《张华传》里来,更增加了命运不可违背的悲剧色彩,和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是一个道理。此外,有些段落还能读出《红楼梦》、《金瓶梅》的影子,比如《吕端全传》中符家的梅园精舍其实和贾府的大观园作用一致,都是少年儿女独立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自由地作诗谈天,充分地展现人物的才情,为美丽的爱情提供生发之地。

更有趣的是,他还借鉴了《史记》“太史公曰”的写法,作者会跳出来评议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只不过口吻谦虚,但观点鲜明。得到评论的人物一般分为两类,之一是争议性人物,比如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却以吝啬出名,后人提起往往贬过于褒,李铮在创作时为他正名,称其“吝而不贪”;之二是应该被铭记的英雄,上下五千年英豪辈出,但许多名字被时间淹没,若在李铮的小说里涉及到,他便会多着笔墨大书特书,歌颂此人的功绩,最典型的莫过于大将羊祜。

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小说


善取传统经典小说的百家之长,合而为一,既使这近百万字的恢弘长篇一气呵成,又保证了作品的艺术高度,这是李铮的作品能蕴含中国灵魂的原因之一。

二、挖掘文化资源,自觉背负使命

李铮自觉地在作品中加入家乡廊坊的历史典故是有目共睹的,比如龙河凤水的渊源、廊坊的地名源于“侍郎房”、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霸州、信州、雄安三地的命名等等,看得出李铮是有意识的搜集、整理一些民间掌故,再融入作品中,希望能用新鲜的形式把这些鲜为人知的民间瑰宝记录下来、传扬出去。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铮将民俗、掌故与小说情节结合的相当巧妙,不显突兀,大部分时候都可以让它们为作品服务。比如《吕端全传》中文秀大娘给李夫人唱了一支《张秀才闹五更》的曲儿,虽然文辞不雅,但由文秀之口唱出来,符合这个智慧的农妇见多识广、豁达不做作的形象。其实这支小调属于清末民初时期流行于北方民间的青阳扇调,并不只属于河北,大部分已经失佚,经由老曲艺人口口相传保留了一些,可见他的作品中对民俗瑰宝的继承弘扬已经不局限于家乡了,而是放眼整个民族。

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小说

上述属于民间“大俗”,他的故事里也有“大雅”,把我国各家传统思想的精髓展示了出来。如《吕端全传》里,陈道教诲吕端“儒在法上,道在儒上”;《张华传》里,卢钦劝导张华遵循“中庸”之道,两个主人公都秉持着以民为本的理念,不惜冒犯君主等等,这些价值观是我们现代社会高度重视的,不过却使故事里的主人公波折不断。如吕端被赵普评为“危险人物”,因为他不为君主考虑即是不忠,经历世事变迁后,晚年的吕端要借着糊涂之名做好事,这既是对“难得糊涂”之中国哲学的展示,更是对封建官场种种丑态的讽刺。张华的悲剧在这一点上展示更为深刻,他虽然是张良之后学富五车,却因为家门落破无权无势,仕途不顺情路坎坷,哪怕最后官至宰相,还是在乱世中几度想要隐退,最后无辜横死,祸及家人,让人唏嘘感慨。

雅俗兼济,高低并收,再加上现实主义的精神,保证了李铮的小说独特的浑厚之感,真实地传达了生命的粗粝与精致之相依,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累积下来的处世哲学,这是他的作品能蕴含中国灵魂的原因之二。

三、考据与想象共在,可信又可读

三部曲能在近年历史小说创作热潮中脱颖而出,是由于李铮具备当下小说创作者身上不多见的研究精神。如今的网络文学、影视文学,历史题材可谓炙手可热,但不少作者或者团队不肯下功夫去调查,不顾史实、无边虚构,有时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胡编乱造些猎奇的内容,对历史严重地不负责任。历史写作是需要调查,需要考据的。

李铮的作品里不厌其烦地引用正史原文,解释人物出处,这成为了他写作的重要风格特点,这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可信。因为他一直秉持着史家的严谨精神,展现出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敬畏。出现在李铮史传小说里的历史可考人物,命运走向基本都符合历史真实的脉络,性格、形象也基本与历史所载一致,大部分时候,李铮会直接引用史料佐证自己情节的可靠性,这算作独具他风格的创作特点。

不仅如此,李铮读史读出了自己的看法,拥有辨证的大历史观。他具备了站在时空长河上方俯瞰全局的眼光,并将之投射到主人公身上。比如书中描绘张华在晚年后悔促成了魏晋统一,原因在于悟到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不可避免的规律,统一后君主难免居功自傲、后代奢靡,分分合合间受苦的是黎民百姓;而吕端做出了更大的牺牲,在有必赢的策略、与周太后情深不渝、对周王室仍有忠心的情况下放弃勤王,促成赵匡胤不废一兵一卒地黄袍加身,原因不是认赵为明主,而是悟到了所有帝王在最开始都是反贼,一切都是为了百姓少受涂炭。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对“统一”和“天命”的传统看法,主人公超脱了这些束缚,透彻理解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谛后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大仁之心。不过,生活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的古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智慧的,这是作者李铮纵观五千年的世事沧桑后的感悟,借张华、吕端的嘴说出来。

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小说

与此同时,李铮尊敬历史也不拘泥于历史,他具备一个小说家优秀的细节处理能力。他的想象力驰骋起来,就如同野马出笼,令人不禁拍案称奇。特别是他对历史上的悬案、疑案会参照野史做出合理的推断,加上细节虚构成为精彩绝伦的小说桥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如赵匡胤之死,这一段历史正史记载模糊,李铮参照野史上“烛影斧声”的传说书写了赵光义对宋皇后的爱而不得、对兄长的由敬生恨,一开始只是仓皇逃出,为了自保下毒、争位,荣登大宝后却又得知了恋慕的人对他的舍弃,可谓是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既有严肃性,又有趣味性,如此可信又可读的作品在当今的历史小说中实属罕见,这样在双重评价标准下都达优的文学才是真正的中国故事,这是我们说李铮作品触及中国灵魂的原因之三。

当然,过于宏大的框架结构、对史学的热忱和激情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最突出的一点,大概是由于太过热爱每一个人物,对历史事件也难以割舍,面面俱到造成详略失当,节奏偶有失误,这样易造成读者的阅读疲劳。全景式的宏大架构和过于尊重史实的顺序写作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主人公易被其他人物淹没,每个重要人物都占到一席之地,有时太吸引眼球,主角的个性没有得到突出,比如《吕端全传》,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担当故事主线的一直是吕端的父兄,作为男主人公的吕端还在孩提时代,不出现在主要情节中,这样的结构有本末倒置之嫌,不妨尝试倒叙回溯的写法。

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小说


虽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李铮从历史中得出了个性化的关于中国魂的感悟,准确地捕捉到了将文化特色融入小说创作的方法,他旺盛的创作精力和严谨的文风注定他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长久,愿他更广阔地打捞有趣有益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学创作日益臻于完美,写出更多具有中国魂魄的中国故事。

郭宝亮:河北邢台人。1986年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1992年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助教班进修并结业。199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并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童庆炳先生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2004年毕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卓越教师。河北省首届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北作家协会小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作家协会特邀研究员。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评委等。是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文学批评。

郭宝亮 韩越:用文学打捞历史,塑中国魂魄——谈李铮的历史小说


韩越:廊坊市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院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