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紅色基因:湖南共產黨人凝聚無堅不摧的紅色能量

走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湖南共產黨人凝聚無堅不摧的紅色能量

——賡續紅色基因 續寫紅色傳奇

通訊員 吳義國 羅付金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孫敏堅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洶湧澎湃的革命浪潮,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燦若星河的革命人物,給湖南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為代表的湘籍共產黨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卓越貢獻,創造了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在黨史、國史、軍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湖南成為著名的“偉人故里”“將帥之鄉”“革命聖地”。

信念如磐,一脈相承。走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湖南共產黨人自覺賡續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融入時代氣質,傳承紅色文化,凝聚紅色力量,在三湘熱土上寫就新的紅色傳奇。

看史有館,讀史有書,唱史有歌——

修好紅色“家譜”構築精神家園

上個世紀30年代的黨史文物、50年代的紅色圖書、60年代的黨員日記……自今年初《湖湘紅色基因文庫》編纂出版工作啟動的消息傳出後,近千名熱心的黨員幹部和群眾自發來到各地黨史部門,捐獻自己多年的珍藏;不少人還寫下《回憶錄》或親歷文章,共同助力湖南記錄三湘紅色傳奇。

這項被譽為“建黨百年的研究工程”——《湖湘紅色基因文庫》,計劃用4年時間編纂出版100本左右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莊超說:“這將是老一代湖南共產黨人的精神密碼,更是新一代湖南共產黨人的力量源泉。”

紅色熱土需要紅色“家譜”。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各級黨史部門相繼推出一系列精品力作,成為激活新時代紅色基因的活力因子,在三湘大地掀起了學黨史國史軍史的熱潮。《湘江之問》在第三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中榮獲創新教材獎,《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第三卷在全國搶鮮問世,《湖南黨委工作紀事》系列叢書連年獲得全國黨史部門資政成果一等獎,《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湖南卷》成功入選2018年中宣部重點主題出版物,成為講好湖南改革開放故事、傳播湖南黨史好聲音的直接體現。

紅色熱土需要“紅色名片”。湖南黨史陳列館2014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向人們展現了一部“走著讀”的湖南黨史;劉少奇、胡耀邦、任弼時故居和紀念館完成升級改造,賀龍紀念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力爭打造革命紀念場館精品項目,還有林伯渠、陶鑄、李達故居和紀念館的完善……如今,“十大紅色魅力場館”“紅八景”等湖南兩千多處遺址遺蹟和紀念館正成為人們最熱衷參觀學習的“打卡地”。

“韶山,你是人們敬仰的聖地,你是我心中永遠的迷戀……”在毛澤東銅像廣場,這首由省政府參事張志初作詞的《韶山,我永遠的迷戀》,經常被群眾在向毛澤東敬獻花籃時要求循環播放。近年來,我省致力於開發湖南的黨史營養寶庫,編寫、教唱紅色歌曲等,《錦繡瀟湘等你來》《又見映山紅》《追夢瀟湘》等唱紅了湘江兩岸。

以史鑑今,以事感人,以情動人——

講好紅色故事詮釋信仰力量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用一生踐行了對黨的無比忠誠,對理想信念的無比堅定,他們的精神風範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今年5月,《“初心”點亮青春》的演講在吉首大學千名師生中開講,引起了師生的強烈共鳴,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朱廷嵐激動地說:“從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裡,我們彷彿觸摸到蘊含在精神基因中的不竭力量,這是我們青春的引領之魂。”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尤須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黨史人主動作為,盤活黨史資源,開發黨史故事,補“鈣”鑄“魂”的黨課成為三湘四水“最美聲音”。全省各地在開發利用紅色故事上,更是各顯神通,精彩紛呈:2018年開學第一天,湖南黨史陳列館就將新開發的《消失的二十五年》《青年興則國家興》等10餘個黨史故事,送進了大中小學校,成為新生們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長沙黨史國史主題文獻展如火如荼,永州紅色電影展播遍佈城鄉,郴州“半床被子”的故事溫暖人心,湘西十八洞村的變遷故事家喻戶曉,常德“頌黨恩、國恩”賽高潮迭起……如今,“傳唱革命歌曲、誦讀革命詩詞、演講革命故事、學習革命先輩”,正成為新時代的鮮明主題。

紅色故事口耳相傳的背後,是湖南黨史人對紅色經典的深度挖掘和推廣。近年來,湖南黨史陳列館組建紅色故事團,重點打造了《藏在衣櫃裡的情》《烽火歲月裡的家國情》《鋼鐵硬漢陳樹湘》《扶貧路上的一座豐碑》等經典紅色故事,“黨課講堂”吸引了曹耘山、胡德華等革命先輩的後代前來,現場為觀眾講解紅色故事,成為湖南黨史宣講的亮點;微信公眾號“講解員陳豔”主講人陳豔,把自主開發的黨史故事展現出來,收穫了數萬名粉絲;長沙、株洲、郴州、岳陽、婁底、衡陽等地的黨史部門,積極開發黨史故事,組織“信仰的力量”“永遠的軍魂”“不朽的家風”等主題故事會,深入黨政機關、軍營學校和街道社區宣講;全省基層黨史部門還以“夜課堂”“微理論、微宣講”等形式,讓街道社區的黨員幹部接受生動活潑的“紅色洗禮”。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全省黨史宣講課達800多場次,直接受眾近10萬人。

直觀演繹,環境薰陶,輿論引導——

激活紅色文物滋養世道人心

“從不曾低頭的您啊,哪怕跌跌撞撞,也要一直前行,走進革命陣營。”今年9月落幕的“‘好好學習’——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電視展演”競賽臺上,常德代表隊表演的舞臺劇《湘女那一抹紅》,把革命者丁玲的故事演繹得惟妙惟肖,走進了觀眾的心裡。

“越是傳統的,越要有時代氣息。”面對如何才能搞活傳統教育的難題,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謝承新一語中的:“這已經是湖南各級黨委政府的共識,也是湖南黨史人努力的方向和奮鬥目標。”

2016年8月,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開館。如何面對中外友人組織好第一次講解?省委黨史研究室多次會商決定,“以基本事實為依據,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觀眾需要隨機應變。”這個算不上方案的方案,卻收穫了意外的成功:講解員用歌聲、演講、圖片描述等方式,向國內外觀眾展現了一次別樣的講解。為了介紹什麼是“中國刺繡”,講解員譚丹在現場拿出針線一針一針地向外國觀眾親自演示。蒙達爾紀市一位觀眾豎起大拇指:“你們的講解別具一格,你們是傳播中法文化、見證中法友誼的美麗使者。”

少年有志,社會有希望,中國有未來。為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更要善於運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各地充分運用紅色資源,以革命遺址遺蹟和博物館、紀念館等為載體,打造“不忘初心”教育體驗基地,開展“大手牽小手”、小小志願者、苗苗講解員等活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革命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紅色遺產、刻印在書籍裡的激揚文字更加生動鮮活,為人們尤其是孩子們提供精神滋養,用“初心”點亮“童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永州市零陵區委組織宣傳、黨史、關工委、教育局等部門,聯合開發了每週20分鐘的微型黨史課,編寫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紅色圖書,用黨史故事詮釋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成效明顯。該項舉措推行不到一年,該區中小學各年級對黨史知識的知曉率從不到30%增加到80%以上。

“水氣相蕩,乃生長虹”。紅色基因正在三湘四水綻放時代光芒,匯聚成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強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