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所向披靡,却无法征服这弹丸小国

日本,在国土上来说,只是个弹丸小国。而且在大汉朝开始就一直向中华朝贡,被当时人们称为倭国,倭奴,可就是这样的小国,却使得纵横亚欧大陆的忽必烈望而却步,这是为何?

忽必烈所向披靡,却无法征服这弹丸小国

忽必烈的蒙古铁骑以无敌的姿态统一了整个中国,还在不断往外扩张,罕逢敌手。可是在扩张的路上,他的铁蹄却曾一度被日本阻挡。原本,忽必烈没有打算东征日本,至元三年到九年间(1266—1269),还屡屡派使臣出使日本,有通好睦邻之意。当时,对于铁蹄踏遍欧亚、一条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国而言,根本没有把弹丸之地的日本国放在眼里,以为日本必将臣服。于是乎,他没有挥动马鞭进军,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忽必烈所向披靡,却无法征服这弹丸小国

岂料好几次使臣东渡,要么因风浪巨大无法抵达,要么则因日本方面不作回应而不了了之,到后来,日本更直接拒绝忽必烈的使臣登陆,并明确声称不会向元朝纳贡称臣。忽必烈原本只是图一“虚名”,让所谓“海内之国无不臣服”的声名成为事实,并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贡之礼;所以还一直耐着性子,按兵不动。多次遣使东渡,却屡遭拒绝之后,忽必烈忍无可忍,终于发兵日本了。

忽必烈所向披靡,却无法征服这弹丸小国

至元十一年(1274)十月三日,元军大小战舰900艘、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在都元帅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帅高丽人洪茶丘、右副元帅山东人刘复亨等的率领下进攻日本。高丽国王也派金方庆率领大军随同出征。但是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干扰了这次东征,最后这次战役以元军占领日本两岛后,草草撤军而结束。

忽必烈所向披靡,却无法征服这弹丸小国

至元十八年(1281),元军再次东征日本,用兵达十万之众。而这一次则更为诡异,因为海上突起风暴,元军尚未登陆,已全军覆没。还有一种说法,则是称元军诸将不和,无法统令行军,最终不得不以全线撤军收场。这两次东征日本,元军撤军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无法确定。而白朴词中的“薏苡又何冤”,就正是认为元军东征日本之所以失败,源于诸将失和、群臣猜忌而致军心瓦解。不管究竟如何,元军的两次东征日本皆以失败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