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军前高义旗。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明,王世贞,《娘子关》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娘子关,中国万里长城的一处著名关隘,名列天下第九关。雄赳赳气昂昂的险要关口,为何以“娘子”而命名?因为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曾在此驻兵抗敌,同袍泽们一同开创大唐伟业。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驱车至山西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即可攀援而上。根据《平定州志》记载:“娘子关,在州东北九十里,即古苇泽城,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故名。俗传以妒女祠得名者非也。”

也就是说,原来这里叫苇泽城,有一妒女祠,后来唐代平阳公主在此驻兵,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所以苇泽城就改名为娘子关。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平阳公主,即大唐平阳昭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亲姐姐。

由于古代女子的名字除族谱记载和族人知道外,外人很少知道,所以平阳公主的真实姓名并不为人所知,广为人知的也只有她的封号——平阳。

平阳公主为父亲李渊打下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她是一位军事天才,隋将屈突通(后追随李世民,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二)曾经在她手下连吃败仗。公主为父亲打下关中一片天地,关中平定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

《新唐书》记载了这个时期的公主,“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李渊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次立功。这次她主要是担任防守任务,驻守的地方就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道——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皆不稳,由此可见防务的重要性。

从建唐的角度看,平阳公主的功劳,可能不低于亲弟弟李世民。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平阳昭公主是不世出的女军事家,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至今是个谜。

香港作家黄易在《大唐双龙传》里给平阳公主起名为李秀宁,并改成了李世民的妹妹。实际上,根据目前已知的个别唐代公主的名字,“秀宁”这个名字并不像唐代人起的名字,只是符合黄易在小说中的平阳公主定位罢了。

但是,从“秀宁”这二字的美好含义,故事中李秀宁本人的聪慧以及人中之龙寇仲和柴绍对她的爱慕,可以看出平阳公主原型的不凡来。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当然,黄易笔下的李秀宁比对真实的平阳公主,还差得很远,因为真实的她不是英雄寇仲的点缀。在当时,平阳公主带的队伍虽然号称“娘子军”,实际上大部分是热血男儿,勇猛的将士反而是她的陪衬。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对于《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没有记载平阳公主的出生日期和建唐之后的事迹,究其原因,一生华服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1、习惯使然。公主的名讳和生辰八字不会随便示与人前,没有记载名字和生辰八字很正常。

根据其驸马柴绍生于公元588年来看,平阳昭公主大概出生于公元592年左右(唐代男子20岁弱冠,女子15岁及笄,看唐代传奇故事会发现男女结婚时,往往男子20岁左右,女子只有十四五岁,年龄差5岁左右。)。

2、史书本身的严苛性。多少历史名人都不能在史书内占有“一字之地”,何况是在政治上没有太多发挥余地的公主。不得不说,女子的身份,剥夺了很多才女在史书中浓墨重彩的机会。不过,在《唐会要》中记录了平阳公主的精彩又短暂的一生。

3、《新唐书》中记录了公主在建唐过程中的功勋,只是没有记录后来的事迹。原因也可能与唐史被“净化过滤”有关。

平阳公主于公元623年去世,当时只有30岁左右(比李世民稍大,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死亡原因据说是难产。而就在三年后,公元626年,李世民制造了玄武门之变登基上位,对当时的不少历史进行了修改和过滤(比如丑化李建成和李元吉对自我的美颜),后世的史官已经无法得知全部的历史真相。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平阳公主和李世民、被杀掉的李建成、李元吉都是同父同母的嫡亲兄弟姐妹,在这种夺嫡大战中她会扮演什么角色,四人关系如何,做为后人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她的故事李世民有无“删减”,是否有“不可曰”之处,谁知道呢?

毕竟,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的丈夫柴绍能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第十四位,应该说也是托了公主的福。柴绍本身并无盖世武功,但出身富豪,可以为李唐军队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援,所以战功也不小。而公主无法封王,功劳却可以叠加到驸马头上。对于“二弟”的上位,驸马柴绍肯定是支持弟弟的,但公主支持谁?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不论什么原因,平阳公主还是英年早逝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然记录了一笔——算是给这位奇女子的讣告吧。

没有讲死亡原因,只描述了她的葬礼与众不同之处,“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这是典型的军礼下葬。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据记载,当时有礼官提出反对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而高祖李渊则反驳说,鼓吹就是军乐,以前平阳公主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从古到今何尝有过这样的女子?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

(原句:“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


这件事说起来令人“寒心”(提出反对意见的礼官不仅食古不化,还有点儿忘恩负义,像不像某些键盘侠?),但也令人“欣慰”,说明平阳公主在父亲的心目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尽管贵为公主,在“和平时期”依然因女子身份被歧视,无法见闻于史书,但由于非凡的功绩,平阳公主还是为自己挣来军礼下葬的殊荣,并在史书上记录了一笔。她的谥号是 "昭",明德有功曰'昭'。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军队为其举殡的公主,真是太不容易了。

这种级别的公主葬礼,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一生华服曾几过娘子关,尽管知道它的历史,但第一次见识到娘子关的真面目时,还是为这里的险峻和平阳昭公主的故事所感动。所以赋诗(湿)一首,聊表敬意:

昔日功勋不自夸,至今游客思无涯。青山有幸纪威名,人间奇才帝女花。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一生华服没什么诗才,但对于英雄前辈的敬意是不缺的,对于娘子关我想说,请看我爱慕的眼神。

城市奇遇:娘子关前,像大唐双龙里的寇仲,写首诗献给心中的帝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