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学姐:美国本科留学择校前,希望你能先看看这篇文章

文 / 程诗颖

华樱国际教育中心(树德中学国际部)2014年毕业生,现就职于《华尔街日报》,曾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波士顿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本科就读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后深造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经常会有学弟学妹来问我关于申请和择校的问题,由于中国和美国的信息不对称性,国内对本科留学、读研、工作,以及文理学院的了解很不全面。我自己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今天就在这里系统地写一下吧。

你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你和你的家人,本科送你出国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一段更好的教育经历,看一看更大的世界?
  • 希望以后孩子也在国外工作几年,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以后能留在国外,不能的话,回国工作也可以?
  • 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让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在美国留下来的?
  • 你是打算直接读研究生,甚至直博吗?
  • ……

对于这上面三种不同的心态,人生选择会截然不同。对于国际学生而言,美国找工作,真的不容易。甚至我想说,如果移民是你家庭的目的,那还不如去加拿大、德国留学。我一个好朋友研究生毕业,一年内就因为加拿大吸引高端人才的移民政策拿到绿卡(加拿大的永久居民其实叫“枫叶卡”)了。而美国,真的花了200多万的本科学费后,能不能找到工作都是一个未知数。

我大三的时候,找工作压力特别大,整个人长期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状态。有一次去跟教授聊天的时候,他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教授说:“诗颖,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无论你做什么,我相信只要你坚持,你都会成功的。但是如果你非要加一个限定条件是‘在美国’,用这样一个相对狭义的方式去定义你自己的成功的话,那么你选择自然就会少很多。

哥大学姐:美国本科留学择校前,希望你能先看看这篇文章

读研、直博 v.s. 本科毕业先找工作

直接读研究生和博士的同学们,以后想走研究或者学术路线的话,这段就不用看啦。

说到职业选择,跟中国不一样的是,大部分美国人,除非是法学院或者医学院,其他的都不会在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的,有的因为读本科负债累累,需要赶紧工作挣钱,有的就读书读累了,并不想继续读书了……在美国社会,除非是高级岗位,需要特殊的知识,一般的工作岗位,研究生学位并不是必须要求。

可对于国际学生,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本科毕业能直接找到工作的人,大部分人不外乎三个行业:金融(finance)、商业和咨询(bussiness / consulting),以及科技(technology)。留学圈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段子:出国留学只有CS(计算机)相关专业,和非CS相关专业的区别。

为什么主要是这三个行业?因为H1B(工作签证)需要公司的sponsorship(资助),这意味着你的公司需要为雇佣国际生而额外掏一笔费用。其实这笔费用并不算太高,但是工作签证最主要的问题是抽签。

为什么要抽签,因为美国移民局每年发出的工作签证数量是一定的,而每年申请的人都远远超过了其上限。目前而言,本科每年抽中的几率只有30%,研究生的中签率约为60%。对于一个普通公司而言,如果你抽不中工作签证的话,那么前期公司在你身上所有的投资就都白费了,就也就是为什么除了气大财粗的公司,其他的并不是很愿意雇佣国际学生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点就是专业选择。大部分国际生都会选择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俗称理工科相关专业,除了语言能力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可以有三年的OPT (Optical Pratice Training),即实习时间。这就意味着,找到工作后,你可以有3次抽工作签证的机会(一年一次)。这样第一次抽不中,第二次再抽,要是三次还不中,对不起,你运气真的太不好了(这样的例子也是真的存在的,最后就回国工作了)。于是就有了对国际生很残酷的一个现实,我朋友告诉我,现在美国四大会计事务所中,有两家(普华永道、毕马威)都基本上不招国际生了。

可以避开抽签吗?答案是可以的,去高等教育或者非赢利组织中去工作。当然,待遇可能会不如盈利公司了,但至少公司需要为你承担的风险也小了很多,所以更有可能找到工作。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留在美国工作的。比如我一个学计算机专业朋友,他就认为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美国就业所受的限制太多了,以后更希望自己回国创业的。我也有学新闻的朋友,认为自己对报道美国并任何没有热情,所以,哥大新闻院一毕业,就立马收拾东西回国工作了。也有朋友,本科毕业就直接去香港那边的投行工作了,因为离家近 + 税少……

就像我教授说的那样,抛开“美国”这个限定条件,人生的选择真的有很多,最重要的应该是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吧。

哥大学姐:美国本科留学择校前,希望你能先看看这篇文章

美国本科择校问题

对于大部分国内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开学之前,真的有机会参观学校校园的人并不多吧。这也包括当年的我,什么都没想清楚地就稀里糊涂地来了科罗拉多。

美国本科择校在我眼里就是一场“赌博“。你赌的便是,你跟这个学校合不合适。因为合不合适,意味着你本科四年,过得开不开心。而这个合不合适,跟学校的排名,没有半毛钱关系。

  • 文理学院 v.s. 大U

合不合适真的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而且并没有标准答案。跟国内大学不同的是,美国每所大学风格迥异,不同的学校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大的Unversity (俗称大u)会相对更多元、包容一点,因为学生的背景更加多元。而文理学院的话,小班教学,学生普遍家庭状况会优越得多,校园氛围会更左倾(自由派),但就业相关的资源却又没有大U那么丰富。但是,这些都是相对而言,具体例子还是要具体分析。比如,Top 10的文理学院,跟常青藤的资源,也是不相上下的。

对于普通中产留学家庭而言,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应该,哪怕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近200万人民币的本科学费,请轻轻松松扔掉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吧(当然,有家族企业直接继承的人,就不在我这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内啦)。

我自认为文理学院教育并不适合所有人,但是这样的教育适不适合你,我真心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 学校的排名和地理位置

其次,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于本科生而言,也跟你的学校也是直接挂钩的。比如咨询行业,就有所谓的target schools(目标学校)。是目标学校意味着,公司会来你们学校进行校园招聘,也会有很多校友在从事相关行业。对于非目标学校的学生,想进咨询,不是不可能,但难太多了。大部分时候,连简历关都刷不过。

更重要的是咨询业的target school,跟U.S. News的排名和申请难度,并没有必然关系。比如,我本科所在的文理学院,2020年申请的录取率是15.8%,但是它并不在任何咨询公司的目标学校列表,而比如离我们学校大概1.5小时车程的大U,比如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的某些分校,录取率约为80%,却反而在很多咨询公司的列表上。

不容否认,学校的名气对于找工作很重要,但是名气跟U.S. News的排名真的不是完全对应的。除了全国都颇负盛名的学校外,大部分学校的知名度都仅仅局限于当地的。U.S. News的排名,参考的价值并不是太大。所以,学校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对于想做金融、商业相关的同学们,真的非常重要。

现实一点地说,如果是想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们,请先研究好校友毕业去向后,再决定要不要来某一所学校吧。

当然,最后能不能找到工作,除了以你的学校名气,你自己本身的条件也很重要。再好的学校也有失业的人,而再一般的学校,每年也都可以杀出一匹黑马来。

哥大学姐:美国本科留学择校前,希望你能先看看这篇文章

最后一点,对于一个长期在国内长大,对美国文化本身就相对陌生的我们,其实出国留学的第一二年,是根本就不能把美国这个大环境和你所生活的学校这个小环境区分开。比如,你无法准确判断,一件事情的发生,到底是因为美国文化习惯,还是你生活的这个特定的环境而导致的。正因为如此,出国前后,变量实在是太多了。我相信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在出国前,真的把每个因素的完全权衡利弊完全想清楚。

英文里有一个单词叫做 well-informed,中文意思大概是消息知晓全面的。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你能全面地知道,你出国后可能会面对的现实,由此为基础,再作出那些对我们人生影响重大的决定。

十七八岁的时候,我们都想不清楚未来的。比如理想,就像当年的我,信誓旦旦地说要学天文,结果现在在做新闻。比如择校,我大一的时候非常喜欢的本科所在的学校,而现在却只想赶快毕业。科罗拉多于我,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它并不适合我,但我也从未后悔过。

人生本就是不断变化的,路最后还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无论你选对还是选错,请一定要输得起。这样,我们才能重新扬帆起航。

更多留学问题,欢迎添加华樱小助手offerboxkefu,进行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