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任督二脈,本就一個源頭,爲什麼還需要再「打通」

“任督二脈”這個說法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其實是指奇經八脈裡的“督脈”和“任脈”兩條。《素問.骨空論》說:“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這裡清楚地闡述了“任督二脈”的起點和終點,以及它們各自的循行路徑。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兩者都起源於“小腹”,也就是氣海。既然是發源於同一個地方,應該就是相通的了,為什麼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前些年的“集體打通任督二脈”,都那麼熱忱、那麼不辭艱辛地去“打通”它們呢?

《黃帝內經》的任督二脈,本就一個源頭,為什麼還需要再“打通”

首先,我們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兩者大致的情況。“督脈”,從小腹出來以後,往下穿過臀部,夾著後背的脊柱一直往上;而“任脈”從小腹起源之後,直接向上,沿著人體的胸腹中線往上。於是,他們一個在身體的後背,一個在身體的胸腹,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背為陽,腹為陰,所以,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也就是說,它們分別對十二經脈裡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起著主導作用。


《黃帝內經》的任督二脈,本就一個源頭,為什麼還需要再“打通”

用更形象的解釋,如果我們把小腹比喻成海洋的話,任督二脈就相當於我們的長江和珠江,它們在海洋交匯,逆流而上卻分屬不同的水系。而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通過“桂林靈渠”得以溝通,在地理上,那就是打通了兩大水系。其實沒有靈渠之前,長江本來流入東海,珠江本來流入南海,它們也還是有一個交匯處:海洋。

同理,“任脈”和“督脈”的基本情況大致相同。小腹作為它們既有的“交匯”,而胸部的兩個末梢雖“雞犬相聞”,卻不能“水乳交融”,這時候就需要身體胸部有一個“靈渠”來溝通它們了,這就是所謂的打通任督二脈。當身體的“靈渠”構建完成後,它們就成了一個完整的“環”。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黃帝內經》的任督二脈,本就一個源頭,為什麼還需要再“打通”

在沒有“靈渠”之前,氣機的運行只能從氣海出發,兵分兩路,一路下行入督脈再上行,一路直接循著任脈上行,兩路氣機到了胸部,只能停滯消耗或者原路返回;現在的情況就徹底改變了,氣機從小腹“氣海”引出,進入督脈,隨即上行,經過新建的“靈渠”,直接進入任脈,隨即下行,回到小腹氣海。這就完全符合《黃帝內經》裡“如環無端,周行不息”的宗旨了。


《黃帝內經》的任督二脈,本就一個源頭,為什麼還需要再“打通”

​當然,這個“靈渠”怎麼修,也有很多種說法,有的學派認為在胸部,大部分的武俠都依據這個說法;有的學派認為在頭部,比如呂洞賓的《百字銘》就遵循這個學說。雖然我也不清楚具體的方法,但是無論在哪個部位,理論上來說,只要能構建一個類似“靈渠”的溝通渠道,就能使體內氣機做“周天”運行,對身體健康應該是很有益的。因為任脈和督脈,各自維繫著六條陰經和六條陽經,它們能有溝通的渠道,也就意味著十二經脈也就完全暢通無阻了,所以武俠小說裡經常會說“任督通則百脈皆通”,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