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任督二脉,本就一个源头,为什么还需要再“打通”

“任督二脉”这个说法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其实是指奇经八脉里的“督脉”和“任脉”两条。《素问.骨空论》说:“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这里清楚地阐述了“任督二脉”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它们各自的循行路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起源于“小腹”,也就是气海。既然是发源于同一个地方,应该就是相通的了,为什么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前些年的“集体打通任督二脉”,都那么热忱、那么不辞艰辛地去“打通”它们呢?

《黄帝内经》的任督二脉,本就一个源头,为什么还需要再“打通”

首先,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两者大致的情况。“督脉”,从小腹出来以后,往下穿过臀部,夹着后背的脊柱一直往上;而“任脉”从小腹起源之后,直接向上,沿着人体的胸腹中线往上。于是,他们一个在身体的后背,一个在身体的胸腹,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背为阳,腹为阴,所以,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它们分别对十二经脉里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起着主导作用。


《黄帝内经》的任督二脉,本就一个源头,为什么还需要再“打通”

用更形象的解释,如果我们把小腹比喻成海洋的话,任督二脉就相当于我们的长江和珠江,它们在海洋交汇,逆流而上却分属不同的水系。而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通过“桂林灵渠”得以沟通,在地理上,那就是打通了两大水系。其实没有灵渠之前,长江本来流入东海,珠江本来流入南海,它们也还是有一个交汇处:海洋。

同理,“任脉”和“督脉”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小腹作为它们既有的“交汇”,而胸部的两个末梢虽“鸡犬相闻”,却不能“水乳交融”,这时候就需要身体胸部有一个“灵渠”来沟通它们了,这就是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当身体的“灵渠”构建完成后,它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环”。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黄帝内经》的任督二脉,本就一个源头,为什么还需要再“打通”

在没有“灵渠”之前,气机的运行只能从气海出发,兵分两路,一路下行入督脉再上行,一路直接循着任脉上行,两路气机到了胸部,只能停滞消耗或者原路返回;现在的情况就彻底改变了,气机从小腹“气海”引出,进入督脉,随即上行,经过新建的“灵渠”,直接进入任脉,随即下行,回到小腹气海。这就完全符合《黄帝内经》里“如环无端,周行不息”的宗旨了。


《黄帝内经》的任督二脉,本就一个源头,为什么还需要再“打通”

​当然,这个“灵渠”怎么修,也有很多种说法,有的学派认为在胸部,大部分的武侠都依据这个说法;有的学派认为在头部,比如吕洞宾的《百字铭》就遵循这个学说。虽然我也不清楚具体的方法,但是无论在哪个部位,理论上来说,只要能构建一个类似“灵渠”的沟通渠道,就能使体内气机做“周天”运行,对身体健康应该是很有益的。因为任脉和督脉,各自维系着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它们能有沟通的渠道,也就意味着十二经脉也就完全畅通无阻了,所以武侠小说里经常会说“任督通则百脉皆通”,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