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公元1296年,中國元朝的成宗皇帝鐵穆耳可汗征服真蠟(今:柬埔寨),派遣了一個使節團到吳哥做情報蒐集的工作。這一場計劃中的戰爭並沒有執行,卻意外地由當時使節團的領袖周達觀留下了一本詳盡的《真蠟風土記》。

這部書,幾乎是唯一一本對強盛時代吳哥王朝忠實記錄的史料。

大約一百年後,在1431年,暹羅族入侵吳哥,屠城之後,發生了大瘟疫,吳哥王朝就此覆滅,整個吳哥城被遺棄在慌煙蔓草叢林間長達四百多年。

歐洲的傳教士在17世紀前後陸續有對吳哥文化的報道,周達觀的《真蠟風土記》被翻譯為法文、英文,成為探險者尋索古文明的重要藍圖。1860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就依憑這本書,在叢林間發現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吳哥王朝。

大吳哥城:南大門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走進大吳哥城(Angkor Thom),每一個城門入口都有54尊石像,左右各27尊,分列兩側。一邊是慈善的力量,一邊是邪惡的力量;一邊是神,一邊是魔。它們像拔河一樣,雙手緊緊抓著一條粗壯的蛇身。蛇身靜止不動,蛇頭高高昂起,一共有七個頭,獰厲威猛地張望人間。

巴揚寺:無處不在的“高棉的微笑”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在斷垣殘壁的瓦礫間,凝視著雕刻著加亞巴爾曼七世國王的那一尊一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無所不在的微笑面容,被稱為“高棉的微笑”。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巴揚寺的微笑成為城市高處唯一的表情,包容愛恨,超越生死。

空中宮殿與象臺:七百年前,周達觀光看到的皇宮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空中宮殿”又譯為“天宮”,是皇宮內現存較完整的建築,是三層加高金字塔造型,西面有石階可以攀登,但因角度的關係,感覺非常陡峻。真臘國王是神的化身,他們在人間的統治,虛擬為天神的附身。“天宮”或許是國王夜晚祈禱奉祀上天的所在,整座建築陡峻莊嚴,也特別具有儀式的意味。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象臺(Terrace of the Elephants)是當年王朝政治權力的中心象徵,雖然原來石臺上木構造的建築都已不見,還是不難從現有的尺度,感覺到昔日帝國強盛的程度。走在象臺,看到寬度達350米的寬闊平臺,四周用巨石砌造,石頭大多雕刻成象的造型,渾厚大氣,可以看到一個文化昔日輝煌繁榮的盛世景象。平臺前有極寬闊的廣場,可以感覺到當年君王在象臺上接見外賓,或檢閱軍隊的氣勢。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小吳哥城:城中之城的吳哥寺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小吳哥(Angkor Wat )的五座塔尖倒映在水池中,形成明顯的黑色剪影,有一種華麗虛幻的美。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吳哥王朝來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間在嚴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發展。通常寺廟建築以五層壇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緩到陡斜。每一層跨越到另一層,攀爬的階梯都跟陡直。角度的加大,最後逼近於90度的仰角。攀爬而上,不僅必須手腳並用,五體投地,而且也要專心一意,不能稍加分心。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時要如此精進專一,使物理的空間借建築轉換為心靈的朝聖。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縮,也立刻頭暈目眩,不能自持。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吳哥寺不斷用“空間”,來塑造建築的力量,像宋畫中的“留白”,像書法上說的“計白以當黑”,像老子強調的“有無相生”。“無”的空間,構成“有”不可分割的部分。

舞蹈的傳承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柬埔寨的古典舞蹈,基本上就是在模仿蛇的動作,人的手是蛇的頭,腳是蛇的尾巴。柬埔寨宮廷舞的悠久歷史﹐可追溯到吳哥窟建立之前。9~14世紀﹐吳哥王朝時期﹐高棉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宮廷和寺廟中蓄養了大批的舞蹈家和樂師﹐在皇族廟宇和各郡神殿所奉行的宗教儀式中﹐音樂舞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舞蹈家被視為人間神女﹐享有尊貴地位。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多達1700多尊造型優美﹑舞姿紛繁的舞蹈神女阿普薩拉的浮雕像。阿普薩拉雖出自印度神話﹐但窟中阿普薩拉的體態﹑舞姿﹑相貌和服飾已不同於印度神女的形像﹐而具有鮮明的高棉民族特徵﹐為後世柬埔寨古典宮廷舞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豐富的想像。

吳哥寺的浮雕:神話文學的美術繪本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吳哥文化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而又崇高,有戲劇性活潑生動的人物肢體動態,又能呈現細膩的心理靜態之美,藝術成就能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吳哥寺外圍迴廊上的浮雕,有強烈的史詩性質,每一段浮雕的長度在100米左右,一面行走一面瀏覽,好像閱讀一本書,故事娓娓道來,用畫面敘述情節,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早的文學繪本了。

未完成的塔高寺:形式還原的建築美學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塔高寺因為意外的原因中止了雕飾,使美歸零到只是材料和結構本身。塔高寺是空白的畫布,是未經渲染的紙,是尚未構成旋律的音符,是正在暖身的舞者的身體,是等待被捏塑的泥土,是被期待開發的玉石,是一張沒有完成五官的面孔,是天地初始時的寂靜……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美,總是走向廢墟

吳哥的建築美嗎?吳哥的雕刻美嗎?

為什麼一直到此刻,使我錯愕悸動的,其實是那一片片廢墟?那些被大樹的根擠壓糾纏的石塊,那些爬滿藤蔓苔蘚蛛網的雕像,那些在風雨裡支離破碎的殘磚斷瓦,那些色彩斑駁褪逝後的繁華的蒼涼,那些原來巨大雄偉、卻在歲月中逐漸風化成粉的城垣宮殿。

「海平面」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美無法掠奪,美無法佔有,美只是愈來愈淡您的夕陽餘光裡一片歷史的廢墟。吳哥使旅者走到了廢墟的現場,看到了存在的荒謬,或許慘然一笑。

美,總是走向廢墟~

結語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如果帶著書去旅行,那麼身體和靈魂兩個都在路上了。在吳哥旅行,就遇到法國遊客,手上拿著法文版的《真臘風土記》,安安靜靜的,閱讀與旅遊相互搭配,都對增長見識有益,才瞭解到,原來“觀光”也可以那麼膚淺,的確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