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馬克思」 與真理同行

“走近马克思” 与真理同行

“走近马克思” 与真理同行

《馬克思與我們》中插畫李新慧作

“在當代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馬克思的名字。然而,你真的瞭解馬克思嗎?你真的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嗎?你真的懂得馬克思的當代價值嗎?你認真地思考過馬克思與我們的關係嗎?”

入選中宣部2018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的“走近馬克思”小叢書,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而特別策劃的。小叢書第一批包括《馬克思與我們》《馬克思與信仰》《馬克思與當代中國》《馬克思與世界》,分別由孫正聿、陳先達、陳學明及顧海良撰寫。叢書旨在帶領每一位讀者走近馬克思、瞭解馬克思、熟悉馬克思,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感悟馬克思的思想力量。以期從書本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共同講述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偉大魅力。

32開本的“小體型”、每冊200多頁的適中篇幅、圖文並茂的版式……“這套叢書反映了4位學者的學養和他們的探索精神,有力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評價說,小叢書特點鮮明,非常貼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學習需要。

按“大家寫小書”標準選作者

“走近馬克思”小叢書緣起于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孫正聿2016年4月以“馬克思與我們”為題作的一次精彩演講,演講的內容是從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觀、價值觀的塑造出發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後來被整理成文章發表在《光明日報》上。讀到這篇文章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政治與公共管理分社社長郭曉明思考了很久。他覺得這個題目非常吸引讀者。他認為,這樣的內容對於讀者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感悟馬克思的思想力量具有重要意義。以此為出發點,加之受到中華書局從1959年開始陸續出版的“中國歷史小叢書”的啟發,郭曉明和叢書策劃團隊決定把貼近讀者、服務讀者,真正滿足讀者瞭解馬克思、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需求為目標,策劃一套有創新有突破的小叢書,希望這套小叢書能把專業知識和普通大眾的理解結合起來,引導讀者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在做到面向大眾的同時,堅持理論性。

循著這樣的策劃思路,郭曉明和叢書策劃團隊確定了《馬克思與我們》《馬克思與世界》《馬克思與信仰》《馬克思與當代中國》為小叢書的第一批書目,後續又確定了《馬克思與〈資本論〉》《馬克思與青年》等選題。在選擇作者時,主要從“大家寫小書”的角度尋找在相關研究領域的權威大家,以保證圖書權威性和理論性,並將策劃意圖與這些大家進行充分溝通,交換意見,以確定他們能夠關注普通讀者對於馬克思主義學習的需求,有意願進行寫作。最終確定了小叢書第一批的四位作者。四位作者在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不僅在相關領域著作等身,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傳播具有強烈的擔當意識和深厚的理論情懷,能夠充分體現策劃團隊的意圖,準確解讀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滿足讀者感悟馬克思思想真理力量的需求。

用“小叢書大理論”角度撰書稿

“我曾經寫過幾本面向大眾讀者的讀物,這比理論論著更難寫。”孫正聿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要防止學院化,又要防止庸俗化。做到這點並不容易,需要做到“文獻積累得道於心、思想積累發明於心、生活積累活化於心”。在創作《馬克思與我們》時,孫正聿首先要求自己思考清楚“為什麼寫、寫什麼、怎麼寫”這三個問題。經過反覆思考後,他從頂天立地的偉人、震古爍今的思想和繼往開來的使命三部分,從人生觀、歷史觀、時代觀等與讀者息息相關的話題入手撰稿。“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枯燥的條文,不是現成的理論,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是關於‘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對於人類來說,最為重大和最為艱難的問題,莫過於求索和揭示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對於個人來說,最為重大和最為艱難的問題,莫過於求索和確立值得為之奮鬥終生的理想信念。”在孫正聿看來,真正值得追隨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值得效仿的人生是馬克思為全人類工作的人生,要從我們所面對的時代性問題和人生困惑出發,去感受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和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不是尋找精神安慰而是尋找人類和社會解放,馬克思主義應該和馬克思主義者的言行作風、生活工作結合在一起。怎樣將馬克思主義與生活結合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教育今天的年輕人把信仰安放在社會基礎上,有感情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觀點明確、立場鮮明,將仰之彌高的情感深入實踐。”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陳先達認為,對於馬克思主義,不僅要有“信”,更要有“仰”,仰之彌高,“馬克思主義是永存的。”

“‘馬克思與當代中國’這個題目太大了,必須找到一個好的角度切入。”在《馬克思與當代中國》一書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陳學明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強起來”的內在聯繫進行論述。陳學明認為,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什麼是“強起來”做出正確的理解,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究竟如何“強起來”做出正確的指導,能否通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來實現中國的“強起來”,直接涉及中國能否實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中國人民所繪製的宏偉藍圖。目前中國面臨“強起來”的歷史任務,馬克思將如何提供思想支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在當今中國具有怎樣的力量需要關注和探討。

“馬克思主義對改變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它具有理論的魅力(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和思想的力量(時代性)。”在《馬克思與世界》一書中,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顧海良在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脈相承的關係時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來看待和解決新時代中國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所以與馬克思主義有一脈相承的關係。”顧海良特別強調,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我們不能“躺在”馬克思身邊,而要“站在”馬克思身邊。我們不能當“啃老族”,馬克思說過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沒說過的好像就不能做,而應該“站在”馬克思身邊,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研究當代世界,改變當代世界,與時俱進。

統觀這套“走近馬克思”小叢書,《馬克思與我們》呈現了孫正聿教授對我們面對的時代性課題和人生困惑的思考;《馬克思與信仰》是陳先達教授對馬克思主義中“信”之深深感悟;在《馬克思與當代中國》中,陳學明教授回答了為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實現“強起來”的思想支撐和真理之源;顧海良教授則在《馬克思與世界》中,力圖闡釋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理論力量和思想魅力。

以“小叢書重細節”態度出精品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這套小叢書的打造,背後有作者與編輯團隊在多個出版環節的共同努力。

牛晉芳是《馬克思與信仰》一書的執行策劃編輯,在與陳先達就全書結構溝通時,陳先達很快就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見,並把原來的“馬克思與日常生活”“馬克思與文化自信”“馬克思與理論工作者”“馬克思與信仰”四個主題修改為“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論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信仰”,使整本書的主題更為簡練突出,可讀性更強。陳先達還對各個主題下面的二級標題一一做了修改,使全書更符合他一貫的生動通俗、平實幽默、娓娓道來的語言風格。

《馬克思與世界》一書的責任編輯馬海英告訴記者:“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儘量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比如《科倫日報》和《科隆日報》,《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和《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根據經典文獻,都是正確的翻譯,但考慮到作者在引用文獻時選擇了較新的版本,我們也相應採納了新版中的翻譯。”

“走近馬克思”小叢書在力求整齊、統一風格的同時,也遵照了不同作者的要求和建議。比如,本套叢書專門請到漫畫家李新慧,為四本書統一配上了插畫,形象地詮釋了馬克思學說中的一些經典話語,為書的閱讀體驗增添了趣味性;而在《馬克思與世界》一書中,應作者要求,在體例上又稍稍區別於其他三本,在每章之前加入了一段題記,作為對馬克思與“世界”關係的一種說明。

“走近馬克思”小叢書不僅體現了幾位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傳播強烈的擔當意識、宏闊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論情懷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有力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在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之際,能夠將“走近馬克思”小叢書呈獻給廣大讀者,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積極響應和學習,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的出版盡一份綿薄之力!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介紹,走近馬克思的腳步還在繼續向前。“走近馬克思”小叢書明年還將繼續推出包括衛興華所著的《馬克思與〈資本論〉》等在內的第二批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