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日本的经济、政治是如何“搭便车”的

人们看到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严重问题,却很少有人注意日本属于长期稳态社会。从 1991年日本进入衰退的 20年(也有说是“失去的 20年”),却一直是日本最稳定的时期,既没有高失业,也没有社会动乱。我认为应该从日本自身的发展历程看日本在东亚乃至国际社会中的关系演变。

日本跟俄罗斯、中国的军事冲突,乃至二战前后很多的地缘政治问题,背后都是一方英美势力,一方俄德势力。由于一战德国战败后不能搞军重工业,遂转移产业到俄罗斯。因此二战前德俄客观上具有产业联盟关系,不可能就范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由于二战初德国打下了整个西欧都属于产业同构、缺乏能源和矿产,才不得不向东进攻苏联。列强纷争产业资本的内涵性,决定了冲突性质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日本,而日德两国境遇相似。日本 20世纪 30年代本来受美军火支持,先向北去打苏联,却败于诺门坎战役,这才回头向南。打下中国东部沿海但没有得到能源和原材料,却得罪了欧美,遂不得不与欧美为敌进攻东南亚占据能源通道。

从19世纪东亚遭遇殖民主义侵略至今,传统的产业资本阶段的地缘战略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在这块版图上先列强、后大国上演的一幕幕,是不能用中日两国关系变化就可以简单概述的。 东亚近代历史本来就是一个西方大国博弈的历史,无论是从列强纷争,还是到双寡头控制,再到美国单边主义霸权主义。

日本是东亚原住民国家,是单一民族而不是移民国家,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别忘了小日本在尚武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坚硬的内核:日本人自以为是西方推进殖民主义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有色人种打败了白种人的国家!第一个打败的是俄罗斯(当然是在中国战场上)。第二个打败的是欧美,二战初期日本人打败了整个西方在东南亚的势力,一直把他们打到印度边境去。所以,小日本对战争认罪的人远不如保留民族骄傲的人多。

在美国用核武器才造成日本军事失败后的全球经济中,日本作为没有资源和殖民地的外向型工业化国家,长期位居世界经济第二。虽说 GDP赶不上美国,但 1990年制造业主要产品总量曾是世界第一,泡沫化程度远比美国小得多。客观的分析日本政治上的内涵和社会上的超稳结构,才是中国人不可想象的!

研究日本,应该承认它有很多的东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分析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方面,但是,日本还有另一方面,中国人即使研究了也很难借鉴——主权缺失条件下的实用主义对外战略——日本、韩国这种地缘政治冲突客观造成的主权不完整国家,却得到了美国与俄罗斯对抗的地缘政治中“搭便车”转嫁外向型经济巨大代价的历史机遇。大家知道,所有的后发工业化国家只要没条件对外殖民,在其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不仅都有经济危机,而且只能把危机代价转移出去的国家才能幸免于难,否则就跌入了所谓的现代化陷阱!可惜的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跌入了现代化陷阱,没爬出来。

日本19世纪末期明治维新时代师从西方,日本使团虽然遍访西方,但发现西方模式不可照搬,遂做了“师从德国”的选择。并且,主要是靠集权政治、军国主义打败了中国、霸占朝鲜半岛及台湾岛之后,再进兵满蒙,靠军国主义和殖民扩张,这才完成工业化的。

因此,它在早期的军国主义的工业化原始积累阶段不属于以内向型积累为基本特征的东亚模式。日本搞这种外向型工业化就得路径依赖地“脱亚入欧”介入列强纷争。只是命运多舛,后来被欧美打回原形了。在美军占领条件下顺势而为,变成了“仰赖欧美”,在积极地配合美国制衡亚洲、抗俄抑中的战略中,极端实用主义地巩固这种从属关系,从中获取巨额战略利益。看它二战以后的发展路径,因为它不可能挣脱开欧美二战之后对它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控制,于是形成了一个以放弃主权完整为代价的“搭便车”过程——紧跟美国,利用美国以日本作为东北亚的最大军事基地来保护整个地缘战略防御圈,不仅节省了日本如果作为主权独立国家所有必须支付的政治、军事开支,而且,还极大节约了日本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不用按照西方的殖民化模式占有世界资源和产品市场,也就不必遭遇殖民地反抗运动,更没有美俄那种意识形态渗透和斗争、颠覆政权、出兵干涉,甚至局部热战等所有重大外部性问题。所以日本战后的再工业化,乃至于达到和维持着全球第二位,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相对最低成本的。

之所以强调说中国不能借鉴日本经验,是因为:只要在全球老二的地位上就必须向老大支付巨额赎买成本,甚至支付成本也不得不面对金融资本阶段的新法西斯主义强权诉诸军事冲突的“极端形式”;而当中国不仅成为老二而且主权相对完整,那就势必成为“被敌对”国家!这个中日两个先后当老二的国家之间的客观异质性,搞得中国人的精英集团很囧。再怎么一厢情愿地去搞适应老大的“顶层设计”,也无法直接改变中国这种客观具有完整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