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最近,決策層密集向民企喊話

2018-09-29 23:21 | 俠客島微信公眾號

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

黨中央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保護民營經濟發展。

9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浙江臨時改變考察路線,前往一民營企業投資項目時說,“我們還會出臺更多政策,給民營企業更加良好穩定的市場預期。”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民營企業已經支撐起中國經濟的大半壁江山之後,最高層為何還要頻頻喊話民營企業,給民營企業派發定心丸?

迷霧

民營企業有多重要?

一個通俗的說法是“五六七八九”,即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

“高層的表態就像是一場及時雨。這一段時間,一些媒體或個人激進的言論確實讓我們緊張,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一家民營上市公司董事長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比如,不知道從哪個角落裡冒出來的某“小平”,拋出民營經濟退場論,被裹挾以陰謀論而過度解讀。

退場論是今年以來“國進民退論”的升級版,其他各種奇談怪論也頻頻在自媒體出現,引來不少人的圍觀與附和,更讓眾多民營企業家心神不定。

在中國,指責民營企業彷彿具有天然的正義性。數千年來,“士農工商”序列中,商人哪怕事業做得再大,其社會地位始終卑微。司馬光的一句話頗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裡對商人的認識:“彼商賈者,志於利而已矣。”

既然被視為一心求利,在重視“義利之辨”的傳統中國,商人自然也釘在為富不仁的恥辱柱上,任人唾罵而不得反駁。

回望歷史,各朝代每逢經濟困難或財政困難,首先被犧牲的總是商人。漢武帝之桑弘羊,宋神宗之王安石,或李鴻章之盛宣懷,無不是朝廷與商人爭利。

毋庸諱言,數十年前,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時,我國一度大規模改造、消滅民營經濟,即便如今,每想起其帶來的陰影仍不免讓人心有餘悸。就在兩三天前,某部門領導關於企業民主管理的說法被冠以公私合營論再次刷屏。一位企業家說,很多人認為這就代表主管部門的意見,確實嚇了一跳。

然而,這樣的時代早已翻篇,曾經的悲劇不應再上演。從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學就已明確指出,正是人人追求私利,才能實現最大的公共利益,由此指導近現代經濟數百年的發展。

這已被歷史無數次證明,也被全球奉為圭臬。四十年前,我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逐步確定由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才有了中國經濟今天輝煌的成就。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錯綜複雜,經濟發展承受巨大壓力,不少民營企業陷入經營困境,正處於轉型爬坡的攻堅之時,“退場論”卻甚囂塵上。這無疑會給民營企業帶來一大團疑雲,讓大家看不清前行的路。如果任其肆意蔓延,甚至會干擾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方向。

索性,敏感時間,最高層領導快速響應民間呼聲,一錘定音,給大家派下定心丸,也是一顆定風丹。這也是再次確認,我國改革開放的方向不會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態度不會變。

侠客岛:最近,决策层密集向民企喊话

脆弱

不過,正所謂空穴來風,近段時間不少現象的確讓人有些困惑。換言之,民營企業揹負著巨大的壓力,但是否真的存在“國進民退”呢?

不如用數據來說話。

最近被熱議的民營上市公司賣身國企現象,被視為“國進民退”最直接的證據。

真實情況如何?先說面上的數據,截至8月10日,A股共有331家上市公司發生股權交易,其中具有國資背景的公司或機構的佔比35.34%。

數字冰冷,卻會說話。國資佔比35.34%,也就是說,個案中單獨被拎出來亮相、看起來兇猛的國資,依然不是主力,頂多也就算援軍。

湊近一看,援軍到底是跟在主力後面撿了便宜還是接了燙手山芋,還不太好說。以總價一塊錢轉讓控股權的金一文化(002721)為例,負債128.53億元,連續四年經營性現金為負,2017年經營性現金流為-16.65億元。

怎麼堵塞這樣的失血黑洞?想必接盤俠還有得折騰。如果像白衣騎士孫宏斌接盤樂視一樣,一把劃掉100多億元的壞賬,國資系統的操盤人恐怕還面臨被問責的風險。

時間再拉長一點,視線再放寬一點,有些事能看得更清楚一點。

“如果政策很難推進,今年將是民企的賣身年——不是給國企當‘小妾’,就是給外企當‘二奶’。”這句話一度很火爆,不過,它出自12年前一位民企老闆之口。

有學者說:“2005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體會到的民營經濟最為艱難的一年。”那段時間裡,有德隆之死,也有郎顧之爭,且以顧雛軍鋃鐺入獄,正是“國進民退”論肇始之時。

12年過去,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的地位有何變化?2005年,民營經濟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在GDP中的比重是49.7%,現在佔比超過60%,提升10個點。既然從上一波“國進民退”論高潮至今,民營經濟始終高歌猛進,那民營企業家們真正焦慮的是什麼呢?問題出在哪裡?

市場對公平的渴望,對所有制歧視的牴觸,最是觸動人心。

去產能,如鋼鐵行業,可觀察的是民營鋼鐵企業受傷頗深,而全行業漲價後賺得盆滿缽滿的多是國有企業。產業鏈上,上游行業去產能後漲價的多是大型國企,下游承受漲價壓力的卻以民企居多;

去汙染,《中國經濟記者》在某中部縣發現,合法合規的民營造紙企業被強行關閉,環保局長說,“排放達標也要關,總還是有汙染嘛”。

去槓桿,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爆倉不得不賣身求存,除了企業自身過度加槓桿帶來的風險失控,也反映出普遍存在的民企融資難困境。民營上市公司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中小企業。

一家金屬加工製造行業上市公司的董秘認為,“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企業的敏感性就強了。如果大家都一樣,那也沒事,但民營企業受到的影響明顯更大。”

高層已清醒地把脈癥結所在。在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指出,不論何種所有制企業,也不論是中企還是外企,只要在中國註冊,都將在減稅降費、公正公平等方面獲得一視同仁待遇。

侠客岛:最近,决策层密集向民企喊话

穩預期

“你們的建設項目給市場一劑‘穩定劑’。”9月28日,李克強在浙江一民營投資項目基地說,“我們還會出臺更多政策,給民營企業更加良好穩定的市場預期。”

穩定的預期,一語中的。有企業家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國家大方向往哪邊走,這比什麼都重要。

另有企業家覺得,良好穩定的預期,來自落到實處的深化改革,已經達成共識的改革要儘快推進。今年,呼聲最高的無疑是減稅降費,國務院規定2018年要降1.5萬億稅費,可上半年稅收增速超過GDP,表明整體稅負還在提高,市場就有些迷茫。記者接觸的多位企業人士均期盼,減稅的措施快一點,力度大一點,一些亂七八糟的費能少一點。

社保名義上是費,實際上是稅,常州工廠被追繳十年社保的消息一出,舉國震動。有民營企業高管說,如果這麼搞,國企可能沒事,但民營企業要死一大片,“很多企業的淨利潤率都在5%以下,追繳的話,還不如讓他們直接倒閉”。

所幸,國務院常務會議及時回應,原則上不允許追繳。

儘管如此,是否能管得住全國各地那隨時可能伸出去的手,市場依然瀰漫著疑慮情緒。上述人士直言,“我們期待更加明確的法規和制度來約束,讓市場放心。”

人心思變,人心亦求穩。人心穩了,該花的錢敢花,消費就升級,內需就穩定,就無懼外部的異常波動;預期定了,該投的錢敢投,投資就動力澎湃,創新轉型自然就會加速。可以說,民營經濟穩了,中國經濟也就穩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的很多改革舉措都是圍繞怎麼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對這一點民營企業要進一步增強信心。我們要為民營企業營造好的法治環境,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有益於、有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

市場充滿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