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第一个交卷,却被主考官赶了出去,难道写得快就好么

科举制度自隋唐初创,到明清鼎盛其中各项制度进步也是逐渐完善的过程。宋太祖执行以文治国的战略,开科取士大量收罗人才,开始科考完全由礼部主持,皇帝最后只知道结果是谁高中而已。

考试第一个交卷,却被主考官赶了出去,难道写得快就好么

宋太祖

开宝六年,新录取的进士进宫谢恩,虽然赵匡胤略输文采,但新科进士有几斤几两他还是掂量得出。通过交流,皇帝发现其中有的进士水平明显有问题,了解下来这几个和主考官还是同乡,赵匡胤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过了几天,大理寺又有人击鼓上诉,状告这次科考不公,宋太祖索性将本次科考所有举子不管录不录取全部招到宫里,重新出题,重新考试录取,从此殿试成为科考的最终门槛和项目。

宋太祖行伍出身一介武夫,早年还在少林寺学过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个标准居然也被他用在判定殿试选手水平高低上。出三道题,谁才思敏捷一挥而就,谁就是头名状元。开宝八年,殿试时同时两个考生交卷,太祖有点懵,结果他急中生智还是武夫的作法,让两人相扑打一架,谁赢谁状元,结果那个赢家夺冠后被人称“手搏状元”。

考试第一个交卷,却被主考官赶了出去,难道写得快就好么

宋太宗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殿试以快论长短高低确实遴选了一批人才,比如太宗年间的吕蒙正,胡旦,陈尧叟个个都是才思敏捷又好又快的作文快手,文思泉涌强先交卷夺得状元。可事情慢慢变了味道,学子们只知道唯快是好,又好又快变成了只有快,对策论断章取义,论述浅尝辄止。太宗初年到淳化年间只拼凑文字,唯快是准,这种治学风气越来越盛。

宋太宗觉得如此下去不成体统,决定杀杀这股歪风,引导一下主流学风。淳化三年,太宗打听到本次即将殿试的举子里有个叫李庶几的人,是快手的典型。此人还在汴京城里高调显摆,招集本科举人模拟考试比谁写诗快,这还了得,弄得科举是你家开的。

考试第一个交卷,却被主考官赶了出去,难道写得快就好么

殿试

到了殿试那天,太宗先是从《庄子寓言》里出了个冷门题,考题果然够冷,众考生们都紧锁眉头,搜肠刮肚。正在大伙埋头作文时,那个李庶几刷刷写就,一气呵成,抢先交卷。

这次殿试第一个交卷的没有受到皇帝的嘉许,宋太宗反而怒斥李庶几草率,没有认真作答,并且把他赶出了考场。这此殿试作文不快,文采倒还不错的孙何中了状元,从此科考不再以快为选才重要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