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雷震金瓯碎。夜沉沉、烽烟骤起,天河倾坠。千尺城头连角起,横道豺狼啸吠。铁蹄处、枕籍堆垒。满目哀鸿风雨泣,尽萧疏、羸骨成新鬼。江海暗,血和泪。国人奋起长缨佩。遍神州、同仇敌忾,剑寒戈锐。泪洒长河三千里,血溅青山不悔。仰天笑、炎黄谁畏?八载悲歌终缚虎,贺人间、又换清平岁。勤砺剑,戒魑魅。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7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图注:抗战杀敌

绵竹人民积极响应抗日救国的伟大号召,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县里进步人士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立即敦促和协助政府,积极唤起民众,采取各种措施支援抗战。绵竹相继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和“出征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目的是通过这些方式动员各方力量支援抗战。

抗战期间,绵竹人民竭尽所能积极捐款捐物、募集寒衣,出工出力参加建设。同时,绵竹青年主动请缨奔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绵竹向晋东、鲁南、鄂西、缅甸等各个抗日正面战场输送兵员1.73万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干青为抗战奔忙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刘湘为了拒抗蒋介石进一步控制四川,愿联合抗日,经中共四川党组织多方活动和刘湘的高级幕僚绵竹人乔毅夫推荐,由王干青(成都十二桥烈士之一)任四川绥靖公署顾问,代表刘湘前往延安。在延安的4个多月中,王干青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王干青向中共中央、毛主席转达了刘湘和所部川军参加抗战的决心。毛主席对川军决心抗日高度赞赏,并作了不少重要批示让他转达刘湘。与中共中央主席如此近距离商谈国家大事,亲眼目睹毛泽东的领袖威仪,王干青非常激动。回四川前夕,毛主席赠与亲笔题字的全身影照一张,更令王干青钦佩不已,后作七律诗一首,表达了他对毛主席崇敬和仰慕之情:

三秦北户古延安,上将威名学范韩。

自古贤豪不出世,如公英武信才难。

十年叱咤雷霆斗,一鼓和平万兆欢。

沧海横流经此日,更看支手挽狂澜。

在此期间,经王干青的努力,中共中央和四川刘湘军部的电台架设起来,延安代号KR与成都代号KF的电台于1937年9月15日开始互通电报,中共中央与川军联系紧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图注:《壮士出川》剧照

1937年9月1日,刘湘率部出川抗战,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刘湘逝前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2月15日,毛泽东在发给王干青的一份电文中称:“刘公新丧,国家失一栋梁,川军失一主帅。”表示对刘湘的沉痛哀悼。

王干青自延安回川后,还介绍了一批有志青年,如杨鸣皋、易诚、王泽丰等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学习,其中有些人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为工作中的骨干和领导者。同时,受党组织的委托,王干青还招聘了一批机械工人、印刷工人到延安工作。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图注: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地处大后方的四川人民纷纷慷慨解囊,绵竹于当年12月18日成立了“四川省抗敌后援会绵竹分会”,下设总务、组织、宣传、调查4个小组,各乡成立“抗敌后援会支会”。其主要工作是:宣传抗日救国,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募集寒衣支援前线将士,慰问抗日军人家属,协助动员民众参军。

在抗敌后援会的发动下,全县城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绵竹县城各机关、学校组织抗日宣传队,每到逢场期公职人员及学校师生到街头、市场、剧院演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向群众讲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暴行,东北沦陷区同胞们介绍了亡国奴的惨痛状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并吞全中国的野心,要大家觉醒起来一致抗日。前方浴血抗战,后方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战,绵竹工商各界也积极响应参加宣传活动。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图注:绵竹籍抗战将士李本发家书

除街头宣传外,为了进一步激发人民的抗日情绪,绵竹县政府通令各小学将高年级男学生组成“晨呼队”,每天五更前集合,拂晓前到大街小巷边走边呼“同胞们,时间不早了,大家赶快起来!”警醒人们国难当头,每个人都应早早起床,各勤本业,以此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灵宝观小学教师安鸿一,每日早晨带领学生奔走于大北街、小北街、小西街、川主巷、鬼打巷等5条偏僻小巷,高呼“驱逐日寇、清除汉奸”等口号,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抗日热情。

为了支援前方作战,绵竹民众积极响应号召为抗战将士们捐募寒衣。抗战期间,绵竹各界民众积极为前方抗战勇士们捐募寒衣,各学校以组织演出话剧、歌舞、魔术等形式募集钱款,将所有门票收入全部交由绵竹县抗敌后援会,集中电汇给前方战士添置寒衣。

1937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周年,全国人民素食一天,为负伤将士捐助医药费,绵竹捐出3.27万元法币。

1940年5月,为支援抗战,绵竹奉命出动1125名民工赴成都抢修双流机场。

1941年捐资30万元法币,购买飞机支持抗战。

同时,在国民士兵中开展“一元献机活动”,全县国民士兵捐资9585元法币。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图注:抗日义勇军

1945年3月8日,绵竹全县为支援抗战捐鞋2058双,计617,400元法币。绵竹为支持黔桂军抗战捐资10万大洋,为滇缅湘西捐资抗战6万大洋。

1938年7月,在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绵竹县政府专门举行了“七•七”抗战纪念献金活动,凡县城各党政机关社团学校所属职员自动捐款。

同时,在县政府门口、公园门口、东北河坝街、戏院内等11个地方设置献金处,接收民众捐款。全县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出工出力,修建机场

为了适应空军作战的需要,四川省政府遵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于1939年9月26日以密令(建字第002号)文,要求在太平寺、双流、新津、温江、崇庆、邛崃、泰宁、彭山、简阳九地,新建和扩建飞机场。

由国民党航空委员会负责技术,国民党四川省政府直接领导,征调了德阳、简阳、双流、广汉、绵竹等12个县,20余万民工参与修建。机场建成后,根据战事的需要先后进行了扩修。

在修建双流双桂寺机场期间,为了统一安排和协调调度,并按要求完成分派的修建工程,绵竹县成立了航空委员会双桂寺机场扩修民工总队部,李建猷为绵竹县民工总队长,魏子明为绵竹县征工委员会委员兼任双流办事处主任,负责协调征工、修建、督工等一切事宜。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图注:绵竹籍远征军战士刘德三家书

为了便于管理,绵竹民工总队下设4个区队,8个中队,并由总队根据民工表现委任区队长和中队长。绵竹前后累计征募民工1500余人。

修建机场的民工们吃的多为糙米饭杂粗糠,有时甚至用盐水泡菜下饭,卫生条件极差,因此常患痢疾。居住条件也相当恶劣,民工们搭起简陋的工棚,并自带谷草铺连间地铺,又没有换洗衣服,工棚内虮虱成堆。冬天,民工们衣单被薄,只有捡破箢篼、土撮箕生火取暖。在修建机场期间,绵竹民工生病者多达400余人,有的民工还因久病不愈,缺医少药而亡。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图注:修建飞机场

1940年6月25日,绵竹民工总队第一区队第三联队队长陈岐在给总队长的请假报告写道:“李元发久病不愈,不能工作,无人料理,恐其病势发生变故,请求允许李元发放假回家,自行诊治……”;6月27日,第三区队第三中队队长廖作成给总队长的请假报告中称:“本队第一期民工郑时榜因病沉重无法行走,现派本队一期民工黄兴达、张仁先将他抬至观鱼场送回家……”

虽然条件艰苦,生活艰难,疾病缠身,但是在面临民族存亡、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绵竹人民忍饥挨饿,积极参加机场扩修工程。正如绵竹民工征工委员会委员、双流办事处主任魏子明,绵竹县民工总队长李建猷于1940年11月给绵竹县政府的报告中写到:

“我绵竹民工自奉令担任扩修双桂寺机场工程以来,已逾半载,垫款累万,动员盈千,工程浩大,艰苦备尝。值兹抗战建国伟大时代,吾人得能为国家实地效力,自是幸事。每一念及,故虽寒不觉其冷,虽苦似有荣尔者,朔风凛冽,塞上草衰,惟战征人,栉风沐雨,各民工多来自田间,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其报国情绪弥殷,其苦干精神堪佩……”

一寸山河一寸血,绵竹人民为保家卫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图注:欢送川军出川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三天,并确定每年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消息传来,举国欢庆,绵竹人民以各种形式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1945年9月12日至9月14日,举行“绵竹县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盛况空前。从9月12日起,全县各机关、社团、商铺悬旗三天,张贴对联,悬挂彩旗灯笼,举行龙灯和狮子灯游行。(彭忠富/文;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