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殺後是如何收屍的?

文|陳卿美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血灑京城菜市口。

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以最悲壯、最蒼涼的方式宣告了戊戌變法的失敗。由此,譚嗣同等人的壯烈犧牲成為了一曲慷慨悲歌。

2018年,適值戊戌變法120週年。我們在緬懷這次偉大變法的同時,還應該關注一下英雄們的身後事。他們被斬首後,是如何收屍的呢?

9月28日,清廷未經審訊便下達處決令:“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大逆不道,著即處斬,派剛毅監視,步兵統領衙門派兵彈壓。”


譚嗣同被殺後是如何收屍的?

譚嗣同故居


下午四時許,譚嗣同等六人分別從南北兩個監牢押赴刑場。在北京市民的集體圍觀與唾罵聲中,譚嗣同等人被斬首,英勇就義。

“戊戌六君子”被砍頭而死,身首異處。按規定,清廷是管殺不管埋的,何況在清廷看來這六人還是“罪大惡極”之徒。也就是說,六人被殺後,或在菜市口露天曝屍,或曝屍多天再等著家人來收屍。

譚嗣同等人可能絕不會想到,他們死後將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他們的家人不敢當天去收屍。六人作為亂黨被處死,他們的家人、親戚等親屬,包括朋友、同僚都恐被株連被殺,不是劃清界限、就是逃匿而走。跑還來不及,哪還敢當天去收屍。即使要收屍,也要等數天以後。

特別重情義的也有,比如林旭的妻子沈鵲,她是沈葆楨的孫女,也是林則徐的重外孫女,面對丈夫的犧牲,年僅24歲的沈鵲難掩悲痛,毅然要去刑場為丈夫收屍。她的舉動遭到了家人的激烈反對而沒能成行。最後,還是福建的叔父進京收屍,將林旭的遺體運回福州老家安葬。如果是從福州進京,無論走水路還是陸路,最快也要半個月。由此可以推斷,林旭很可能是六人中曝屍時間最長的。收屍時,遺體估計已經嚴重腐爛,全身遍生蛆蟲。

有史料稱,康有為曾委託英國人李提摩太幫助收屍,但那時李提摩太並不在北京。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被曝屍兩天後,才由廣仁善堂的人員收屍、裝殮,並葬於郊外。廣仁善堂,是當時有名的慈善公益事業機構。由他們出面收屍,或許麻煩小很多。

給楊深秀收屍的則是一位山西老鄉。楊深秀死後當晚,一位在京的山西商人劉篤敬深夜派人去刑場收屍,並連夜將遺體運往其山西老家安葬。當時的劉篤敬還是一位加員外郎銜的刑部主事,也是“後黨”嚴重懷疑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劉篤敬冒著殺頭的危險去為老鄉收屍,不能不說是英雄之舉。

楊銳、劉光第兩位也是被老鄉收屍的。他們的四川老鄉、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的父親李徵庸從天津家裡趕至北京,現場目睹了六人被殺,悲痛不止。李徵庸買好棺材,趁著月色,將二人遺體收殮後,資助他們的親屬將靈柩運回四川老家安葬。

或許其他人的收屍都沒有疑問,唯獨譚嗣同的收屍有些不同。有說法是,大刀王五為朋友兩肋插刀,深夜為譚嗣同收屍。但此說法並不準確。

大刀王五,是武林高手,乃江湖俠義之士,喜歡行俠仗義。大刀王五與譚嗣同並非素不相識,譚嗣同生前與大刀王五就是好友。二人相識於1875年,大刀王五已是源順鏢局的老闆,他不僅教授譚嗣同刀劍之法,還安排武師免費給譚嗣同當保鏢。其實,在北京期間,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全靠大刀王五接濟。

在得知譚嗣同要被處斬時,大刀王五與弟兄們曾埋伏在宣武門,試圖劫囚車,解救譚嗣同。但因囚車路線臨時更改,大刀王五的營救計劃落空。有說法是,當大刀王五趕到菜市口時,譚嗣同等人已經人頭落地。於是,他強忍悲痛,在深夜赴刑場為好友收屍。貌似他成了為譚嗣同收屍的唯一仗義之人。

其實,卿美兄發現,收屍的並不只是大刀王五一個人,加上他至少四五個人。首先,與大刀王五劫囚車的還有一個武林高手,此人名叫胡七,擅長通臂拳,號稱通臂猿。此人曾寫有《胡七回憶錄》,不僅記載了他與大刀王五密謀劫囚車的計劃,還以現場目擊者的身份回憶了譚嗣同的就義經過。

根據《胡七回憶錄》記載,他們站是在王麻子(卿美兄注:估計是王麻子剪刀店)屋頂上目睹了“戊戌六君子”處斬的全過程。這說明,大刀王五與胡七雖然劫囚車沒有成功,但還是看到了譚嗣同被殺。但此回憶錄並沒有記載為譚嗣同收屍一事。不過,卿美兄由此推斷,作為大刀王五與譚嗣同的好友,胡七應該參與了收屍。

晚間為譚嗣同收屍的也不止是大刀王五與胡七。卿美兄查詢、彙總各種資料,大致還原一下經過。在譚嗣同被殺後,大刀王五與胡七等人又回到曾經勸說譚嗣同逃跑的瀏陽會館,將刑場見聞告知譚嗣同的老鄉與好友。然後大家商議,如何為譚嗣同收屍。待到深夜,應該是在瀏陽會館老長班劉鳳池的帶領下,與大刀王五、胡七,譚嗣同生前的兩位隨從羅升、胡理臣等人一起,用草蓆將譚嗣同的遺體裹好,運回瀏陽會館,裝棺入殮。當然,在入殮前,要將譚嗣同的腦袋與身子縫合到一起,這是個技術活,估計要請專門的從業人員才可。等一切弄完,估計天也亮了。

大刀王五回到自己家裡,為譚嗣同設置靈堂,秘密接待譚嗣同的生前好友弔唁。頭七過後,大刀王五親自護送譚嗣同的靈柩回湖南瀏陽老家安葬。

縱觀為譚嗣同處理後事的全過程,瀏陽會館的老長班劉鳳池應是起到了決策作用,因為他身為會館負責人,德高望重,有定海神針的作用。而大刀王五很可能是具體執行者,出力又出錢,因為他還是鏢局的老闆,出錢應該是最多的。其他人員,包括大刀王五的朋友、鏢局武師、譚嗣同生前隨從,基本就是幫忙打下手的。

對於“戊戌六君子”的死,有人認為是因為康黨而殺。但譚嗣同的死恐怕最沒有疑問。“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譚嗣同生前留下的最豪邁詩句,表明了他為革命向死而生的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