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八路」爲什麼能打贏?這裡有一個少有人知的歷史細節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被譽為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這本書闡發了諸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一系列在戰爭理論中引發革命的主要思想。克勞塞維茨也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但實際上,早在抗日戰爭期間,我軍高級將領就曾經集中學習這本著作的理論。這是怎樣一段故事呢?

“土八路”為什麼能打贏?這裡有一個少有人知的歷史細節

在當今的軍事報道中,人們偏重於關注軍事裝備的變化。飛機大炮,坦克導彈,軍艦衛星,這些東西看得見摸得著,的確吸引眼球。大家都知道,一支軍隊戰鬥力如何,除了要靠裝備,還要靠智慧,靠精氣神。同時,還有一種十分重要的品格,那就是學習,學習最先進、站在最前沿,這樣的軍隊,有前途,有未來。

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有一個流傳比較廣泛的故事,如今聽起來,依然仍然感慨萬千。經典名著、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在那時的中國,也已經很受追捧。不過,當時國民政府的翻譯版本晦澀難懂。為了拓寬我軍將領的軍事理論視野,毛主席專門組織大家認真研讀。因為翻譯版本讀起來實在拗口,大家想到了一招,請一個外行——在德國研究過哲學的何思敬教授直接翻譯原文講給大家聽。這一招很管用,將領們受益匪淺。不過,由於何教授不懂軍事,在翻譯一些軍事術語時,也鬧了一些笑話。毛主席提醒大家不能因此有絲毫怠慢,應該虛心請教,認真領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土八路”雖然裝備落後,但思想品格上並不落伍,借鑑學習、消化吸收的熱情和能力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障之一。

“土八路”為什麼能打贏?這裡有一個少有人知的歷史細節

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何思敬,他是中國哲學家,法學家,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家。浙江人。1937年到達延安,歷任抗日軍政大學教員,中共中央軍委編譯處譯校,延安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學院院長,延安新哲學會負責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領導成員等職。解放後,歷任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和哲學系教授、系主任、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教授,中央法律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專門委員,政法學會常務理事。

“土八路”為什麼能打贏?這裡有一個少有人知的歷史細節

中國雖然歷經苦難,但也不斷創造輝煌。從灰燼中重新萌芽,於黑暗中能夠趟出光明大道,都源於生生不息的自強之力,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過去的中國很貧窮,但我們在過去的星空中,總能找到熠熠生輝的光彩,也就是那些能夠在國家民族危亡時在各方面挺直脊樑的英雄人物。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就是一個民族的品格,一種文化的力量。在貧苦時期尚且如此,在繁榮昌盛的今天,我們更沒有理由不雄起、不奮進,更沒有理由不自信。什麼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說到底,是整個國家民族求發展、謀未來的決心、意志以及為此付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