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你們有沒有參與到一些應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當中呢?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賞月,猜燈謎,還有什麼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今天,直播君就跟大家科普一項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的中秋節傳統民俗活動——

舞火龍

「话题」喜舞火龙 传承文化

白雲區均禾街,每年中秋的晚上,團圓飯過後,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會跑出來湊熱鬧。因為用舞火龍來慶祝中秋慶祝豐收,對於他們來說,意義和過年有得一比。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舞火龍其實有四個指定動作,分別是起龍,採水,游龍引福和放龍歸海。中秋當天午飯前後,村民會用綠色植物來扎龍身,然後又會將火龍抬到祠堂稱之為起龍。隨後他們就舉著火龍到水邊舞動,讓龍尾到水裡擺三下,稱之為採水。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除了清湖村,在白雲區夏茅村江高鎮等地方,在中秋當晚也會一起舞火龍。有資料就說,要追溯這項民俗活動的源頭,至少去到元明清時期。一個說法是舞火龍是為了驅趕入侵國家的敵人,另一個說法舞火龍是為了驅趕蝗蟲,雖然兩個版本的傳說各有不同,但是都說明了舞火龍在白雲區有著很悠久歷史。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舞火龍從中秋當晚七點左右開始,一直會持續到十一二點。雖然舞龍的過程不過四五小時,但是背後的功夫一點也不少。火龍製作有龍身和龍頭兩個部分,龍身舞龍當天扎,而龍頭因為工藝複雜,每年中秋前一個月左右就要開工,村民會在各自的祠堂裡做龍頭。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以前的傳統龍頭,是用竹子和乾草來做龍頭,用榕樹須做龍鬚,而龍身就用野生蔓藤和榕樹葉紮成,主要是靠裝有煤油的竹筒和點燃的香來讓火龍舞起來更加生動。這樣的傳統龍,舞動的時候有安全隱患,煤油灑在身上衣服上難清洗,萬一不小心還會著火,只能靠自己舞的時候多留心眼。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現在龍頭要用鐵條焊成支架,用鋁片做皮膚和裝飾,至於其他材料怎麼用怎麼裝飾,就各村發揮創意。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扎火龍的記憶在不斷變化,從原生態的創作原料,發展到今天的LED燈,環保材料等,說到這些技術的個性,就一定要說到他,今年68歲的黃鑑豪,中秋前扎火龍這個工作,他已經做了二十多年年。2012年,他憑藉著在白雲首屆火龍文化節上,一條99米的火龍,打響了自己的名堂。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近幾年,鑑叔會受邀參與到一些宣傳舞火龍民俗文化的活動當中,這些活動的對象是普通市民又或者是當地的學生。鑑叔希望,自己可以為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盡一分力。今年中秋前夕鑑叔又去了哪裡教扎火龍呢?大家又學得怎麼樣呢?

這一天,鑑叔來到白雲區清湖小學,教小朋友怎麼扎火龍。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其實這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是白雲區方面為了宣傳舞火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精心準備的系列活動。恰逢中秋節,學校方面除了安排鑑叔教學生扎火龍,扎完火龍後,又讓學生體驗了一次舞火龍,捏火龍創作、還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做火龍燈籠,全部都是圍繞宣傳“火龍文化”的主題。大家都希望可以為宣傳火龍文化出力。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其實非遺進校園是今年第七屆白雲區火龍民俗文化節的系列活動的一部分,今年的主題是“喜舞火龍,祥聚白雲”,中秋前開始一連六天開展了多場精彩的活動。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據瞭解,白雲區方面,從2012年開始,將舞火龍這個一年一度的村民慶祝活動,升級為“火龍民俗文化節”,同時配套舉辦多場活動,讓更多的市民有機會接觸瞭解這項民俗傳統。據瞭解,2015年,白雲區的舞火龍成功列入廣州市非遺項目,到了今年,更加升級為省級非遺項目。

「話題」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無論是舞火龍,還是其他的非遺項目,在以前想要傳承,都是靠傳承人自己的努力,還有其他一些知道了解的人,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下去。但是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年輕人對舊事物的接受程度還需要提高;看回這幾年白雲區火龍民俗文化節,將這些有能力的個人集合起來,再加以系統的組織策劃宣傳,融入時下適應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加上新手段新技術的應用,讓一項簡單的民俗活動,成為大家瞭解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契機,會不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呢?

想觀看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每週一至週五晚上20點05分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的《城市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