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大師的讀書治學


季羨林大師的讀書治學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張元濟

讀書治學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關於讀書治學這個問題季羨林大師在《季羨林談讀書治學》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1.讀書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足以見得讀書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可是讀書為什麼是一件好事呢?

關於這個問題,先生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人類千百年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千百年來,人類的文明、智慧因為書籍得以保存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得以傳承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化。

2.博覽群書

季羨林先生是一個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擁有那麼多的學問,跟平時的愛讀書分不開。看的書多了,難免有些是最喜歡的。對於喜歡看什麼書,季羨林先生在這本書中羅列了一些,分別是:《史記》,《世說新語》,陶淵明、李白、杜甫的詩,李煜、納蘭性德的詞,《儒林外史》,《紅樓夢》,陳庚恪的《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

3.對待學問

很多人對待學問,往往是寫了論文就算完事了,研究的問題後續如何並不關心。而季羨林先生則是抓住一個問題,終身不放。

1947年季羨林先生寫了一篇論文《俘虜與佛》,用漢文和英文發表,限於當時條件,有幾個問題勉強得到解決,但並不滿意,先生耿耿於懷40餘年。到1989年得到的新資料,又寫了一篇《再談“俘虜”與“佛”》,之前不滿意的問題這才找到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

季羨林先生認為只覺得自己懸而未決的問題,對待學術氣也是,要終身以之。

4.收集資料

收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收集資料要廣徵博引,鉅細不遺,收集資料越多越好。

關於如何蒐集資料,先生認為有用的資料抄在上面,分門別類加以排比,不能隨便收集到一點資料就動手寫長篇論文,只要與你要寫的文章有關的論文和專著的目錄,必須清楚。

5.如何利用時間

在這個手機氾濫的年代,時間已經被分割得越來越碎片化。如何更好利用時間是現在很多人面臨的問題。而對待時間的問題上,先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用一隻耳朵聽另一隻耳朵關閉,集中到腦海裡構思寫文章,先生煩開會,但有時無可奈何,只能在步行,火車上飛機上汽車上,都是思考不停,漸漸地養成了習慣,只要一坐下,一聞會為,就心花怒放奇思妙想,翩翩飛來,文思如萬斛泉湧,在鼓掌聲中,一篇短文,既可寫成。

6.才、學、識

季羨林先生認為要想從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應在四方面下功夫:

理論,除了馬克思主義以外,古今中外一些所謂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著作,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也要認真學習。

知識面,不管探究的範圍多麼彩霞,多麼專門,只要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眼光才能放遠,研究才能深入。

從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應學一點科學技術知識,最好精通一門自然科學。

對西方當前流行的各種學術流派,加以研究,瞭解其輪廓。

外語,外語是世界語,要達到讀、譯、聽、說、寫的標準。

漢語,寫文章能夠準確、鮮明生動。

7.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一段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

第一境界,一個人登上高樓,看見一條漫長的路,一直引到天邊,不知道有多長。形相說明了一個人立志做一件事情時的情景。志雖然已經立定,但前路漫漫,還看不到什麼具體的東西。

第二境界,在工作進行中一定要努力奮鬥,刻苦鑽研,日夜不停堅持不懈,以致身體消瘦,連衣服帶子都鬆了,但並不後悔,英勇往直前。

第三境界,這點很關鍵關鍵,根據自己的體會,立志做一件事情以後,必須要這樣的精神才能成功。

8.用歷史眼光看待問題

真正瞭解自己,瞭解歷史,瞭解世界大勢,真正瞭解我們的民族的過去和現在,看待一切問題,都要有歷史的眼光。年輕人看待自己要有全面的觀點、歷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