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黃浦江邊的這條小馬路,曾是當年上海的「東交民巷」……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大家對黃浦路上的俄羅斯駐上海領事館可能並不陌生。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這條不長的路上,除了俄羅斯領事館,還曾先後有德國駐上海領事館(今黃浦路60號)、美國駐上海領事館(今黃浦路36號)、日本駐上海領事館(今黃浦路106號)等。因此,黃浦路當時被稱之為上海的“東交民巷”。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今日黃浦路上的俄羅斯領事館

最初名叫北揚子江路

黃浦路本來只是蘇州河入黃浦江口北岸灘地的一條纖道。1848年被拓建為馬路。對岸臨江的馬路最初時被命名為“揚子江路”。於是,蘇州河北岸臨江的馬路就被稱之為“北揚子江路”。後來,發現這裡所臨的江並不是揚子江,而是其支流——黃浦江,於是就將揚子江路改為黃浦路,後又稱為黃浦灘路,即今天的外灘。北揚子江路則一直被稱為黃浦路。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黃浦路舊影

根據1911年《字林行號錄》載的各國領事館地址,當時上海有14家外國駐滬領事館,而其中有10家在今天的虹口區域內。除了德國、美國、日本、俄羅斯以外,還有奧匈帝國領事館(現黃浦路42-44號),丹麥領事館(今黃浦路25號),比利時領事館(原兆豐路17號,今高陽路),葡萄牙領事館(黑獅路38號,今中州路),西班牙領事館(老靶子路31號,今武進路),瑞典、挪威領事館(北蘇州路2號)。當時在上海設領事館的還有:法國駐上海領事館(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英國駐上海領事館(外灘33號,現中山東一路)、意大利駐上海領事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荷蘭駐上海領事館(麥根路45號,今石門二路)。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清末民初蘇州河北岸虹口全景

黃浦江畔一條小小的黃浦路,為何在當時能吸引那麼多西方國家的注意力,紛紛在此設立領事館?資料顯示,黃浦江蘇州河邊的黃浦路,具有地理上的優勢。一邊臨江一邊靠河,在當時進出中國主要靠航運的年代,這裡具有天然的港口優勢;加之當年這裡還是一片荒地,是一張白紙,又臨上海老城廂比較近,進出市區方便,在當時的上海很難找到如此有地理優勢的地方。

德國領事館

1852年,漢堡在上海設立漢堡領署。1861年5月,普魯士委任的駐上海領事迂愛倫布伯爵抵達上海,旋在虹口區的黃浦路9號(今60號)建立普魯士領事館,德國統一後該領館升格為德國總領事館。

1884年至1885年德國領事館在原址上建新館,於1886年3月落成。新館建築為德式風格,坐西朝東,面向黃浦江畔,高三層,由一幢住宅樓和一幢辦公樓相連接,在樓的南立面有通風遮陰的券拱外廊。臨江的全部房間都能眺望江面的景色。建築立面上以券拱外廊為主要處理手法,住宅樓和辦公樓風格協調,似一對姐妹樓。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當年外白渡橋、禮查飯店及德國領事館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當年德國領事館(右)

美國領事館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當年美國領事館

1845年,美國政府也就選擇虹口的蘇州河岸邊建立了領事館。1854年2月15日,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在黃浦路(今36號)舉行升旗儀式。由於中國郵政起步較晚,為了保證在華僑民與美國的聯絡,1867年,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內設郵政署,並在多家上海洋行內設立投遞處,這種外國在上海建立的郵政當時被稱之為“客郵”。

俄羅斯領事館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當年俄羅斯領事館

1914年至1916年,俄羅斯在德國領事館東側自建領事館。整幢館舍由德國設計師漢斯·埃米爾·里約伯負責總體設計。整體建築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國復興時期的風格和元素。1916年12月,高四層,面積達3264平方米的總領事館新館舍竣工。翌年1月14日,新館舍正式通過有關方面的驗收並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

這個領館建成後剛使用就遇到俄國“十月革命”,因此而關閉。直到1924年,蘇聯政府和中國政府宣佈建交,黃浦路22號又成為蘇聯駐滬總領事館(今為俄羅斯駐上海總領事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和蘇聯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駐滬總領事館時隔8年後重新於原址開館。

圖文:上海市檔案館官方微信@檔案春秋、虹口區檔案館《虹口:1843—1949》(作者:龍鋼、薛理勇)

「记忆」黄浦江边的这条小马路,曾是当年上海的“东交民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