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人才培養與管理祕籍,實用!

小米人才培養與管理秘籍,實用!

2018年9月,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通過內部郵件,宣佈了小米集團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這是小米上市之後的首次重大調整,也是小米成立以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變革。

雷軍在公開信中說,“經過8年奮鬥,小米已經成為了營收過千億、員工近兩萬人的公眾公司。為保障公司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必須把組織管理、戰略規劃放到頭等位置,建立更具前瞻的戰略領航與更堅實有力的組織保障能力。”

在組織架構調整方面,新設集團組織部和集團參謀部,進一步增強總部管理職能;另外在人事任命方面也有了重大的變化。

雷軍在內部信中指出,“本次調整我們全面強化集團總部職能,加強公司價值觀傳承和組織建設,提升組織效率和活力,強化公司人才梯隊建設,發掘更多年輕人才並給予更多提升的機會。”

小米人才培養與管理秘籍,實用!

他表示,沒有老兵,沒有傳承。沒有新軍,沒有未來。所以,我們要著手培養、提拔一大批年輕的管理幹部,構建更具活力、更有進取心的各級前線指揮團隊。讓每一個有能力、有抱負、有衝勁、敢擔當的年輕人,都能在戰爭中學習戰鬥,在戰鬥中快速成長。

雷軍同時介紹,本次任命的十多位總經理中,80後佔據大多數。在分支團隊中,還有更多年輕管理人才、專業人才已經脫穎而出。一大批80後年輕幹部走上前臺。

專家透過雷軍在組織結構上的調兵遣將分析認為,小米此次組織機構變革,也可稱為一場大規模的人才戰。預示未來其將進一步強化互聯網屬性,並且在智能硬件領域重點發展電視、筆記本電腦和大家電。

從這次調整我們也可以看出,小米對於人才培養及打造人才梯隊非常重視,且效果顯著,各級人才梯隊在支撐公司戰略落地和組織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那麼,在人才培養和管理上,小米是如何修煉的呢?讓我們通過以下這篇文章,揭開小米人才培養的神秘面紗,略窺一二。

  • 如何找到人(找到合適的人才,要學會一些獨門武功秘籍)
  • 如何留住人(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讓員工成為“粉絲”)
  • 如何塑造人(人才的塑造和培養,雷軍有些方法可以推薦給大家)

01

如何找到人


2010年4月6日,在銀谷大廈807室,14個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小米就此踏上旅程。雷軍在手機行業門外觀察了很久,等真正踏入這條河流的時候,才知道這和過去自己所取得的榮光不能完全融入,還要經歷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會經歷的痛苦。

首要的就是找人。現在來看,無論什麼樣的企業,要想找到優秀的人都很困難,而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種辦法:

  • 其一,創始人每天要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找人;
  • 其二,要把現有的產品和業務做好,展示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以達到築巢引鳳的效果。


具體來講,有以下幾方面的武功秘籍可以偷偷學來。

1. “葵花寶典”

“欲練神功,揮刀自宮”,要練成“葵花寶典”,必須有不瘋魔不成活的定力。以“葵花寶典”來形容雷軍選擇人才時的決心和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一點都不過分。

小米創立初期,規模小,甚至連產品都沒有,如何組建極強的團隊,如何獲得對方的信任?在最開始的半年,雷軍每天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去找人。

他的做法其實挺“笨”的,就是用

韌勁。他還在金山的時候,就是這麼幹了。有一次他面臨發不出工資的困境,但公司還要去找人,大家都極度沒有信心,而他卻很自信,和大家說,我們只要找五十個人,而全北京有一千多萬人,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找到!

於是,他用了一個很笨的方法,到處去找信得過的人請教,問他在這個工作上誰最棒?問了一圈下來,有了二十個人的名單,然後請名單上每一個人去吃飯,差不多每個人吃了三頓飯,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終於說服了兩個人。

他有個觀點,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這些優秀的人大多有所成,你要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答案,為何要捨去目前的一切和你來做一件看似“瘋狂的事情”?

在剛創辦小米的時候,雷軍每天要見很多人,向他們介紹自己做了什麼事,想找什麼人,能不能給他一個機會見面聊聊。

結果失敗的比例很高,那時他每天恨不得從早上談到晚上一兩點,但還是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不過他相信事在人為,創業者招不到人才,只是因為自己投入的精力還不夠多。

作為一個科技企業,其實最難搞定的就是優秀的硬件工程師。為了找到一個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師,雷軍曾連續打了90多個電話。當時,這位工程師沒有創業的決心,始終不相信小米模式能盈利,後來雷軍開玩笑問他:“你覺得你錢多還是我錢多?”他說“當然是您錢多”,雷軍就對他說:“那就說明我比你會掙錢,不如我們倆分工,你就負責產品,我來負責掙錢。”最後他終於答應了。

為了找到硬件的負責人,小米的幾個合夥人和候選人談了有好幾個月,進展非常慢,有的候選人還找了“經紀人”來和雷軍談條件,不僅要高期權,而且還要比現在的大公司更好的福利待遇。有一次談至凌晨,雙方一度接近崩潰。

在這幾個月當中,雷軍見了超過100位做硬件的人選,最後終於找到了負責硬件的聯合創始人周光平(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雷軍本來打算談兩個小時,從中午12點到下午2點,但一見如故,一直談到了晚上12點。

後來,周光平告訴雷軍,願意加入小米的最後一錘子推力是雷軍和他說,必要的時候,他自己可以去站櫃檯賣手機。所以,創始人到底有多想做成一件事情,在聊的過程中對方也在判斷。

2. “吸星大法”

小米招聘人才的魔力如同“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將各路英雄精英豪傑納於麾下。

在小米創辦的頭2年時間,小米團隊從14個人擴張到約400人時,整個團隊平均年齡為33歲,幾乎所有的員工來自於前Google、微軟、摩托羅拉、比亞迪、百度、金山、聯想、阿里巴巴等公司精英員工,擁有5~7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洪鋒是Google高級工程師,目前是MIUI負責人;黃江吉是微軟工程院首席工程師,擔任小米工程副總裁;黎萬強是金山軟件人機交互設計總監,金山詞霸總經理,擔任MIUI手機操作系統項目和小米手機營銷;周光平是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總工程師,負責小米硬件團隊及BSP;而劉德是從世界上頂級設計院校ArtCenter畢業的工業設計師,目前負責小米手機項目的硬件工業設計業務。

你必須得承認,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公司和公司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公司出生的時候,嘴裡是含著金鑰匙的,試問有幾個公司能在起步階段有這個實力,能夠達到平均年齡在33歲,這說明,你準備的人力資源成本要是別人的三到四倍以上。


3. “黯然銷魂掌”

雷軍,是面試界的武林高手,慣於情景代入、黯然銷魂面試法,KK(黃江吉)就是這樣被“忽悠”上了小米的戰船。

在北京知春路上的翠宮飯店,豹王咖啡,雷軍和林斌兩個人一起拉著KK聊天。雷軍絲毫沒提創業的事兒,就是和KK一起聊各種電子產品,從手機到電腦,從iPod到電紙書。三個人一聊就是幾個小時,雷軍毫無保留地展示了自己作為一個超級產品發燒友的素質。KK當時就震驚了:“當時我以為我是 Kindle的粉絲,但是沒想到雷軍比我更瞭解Kindle。當時為了用Kindle,我還自己寫一些小工具去改進它,結果沒想到雷軍也是這樣的瘋狂,他甚至把一個Kindle拆開,看裡面的構造是怎麼的。”

那天,他們一共聊了4個半小時。KK已經能夠判斷出,對面坐的兩個人是要做點什麼事情的,雖然KK還不知道他們具體要做什麼,但是在臨走之時,KK說道:“我先走了,反正你們要做的事情,算上我一份!”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大業,選人為先。雷軍在創業初期找人主要看兩點:

  • 一要最專業。小米的合夥人都是各管一塊,這樣能夠保證整個決策非常快。這樣,可以放心把業務交給對方,對方也能實打實做出成績來。
  • 二要最合適。主要指要有創業心態,對所做的事要極度喜歡,有共同的願景,這樣就會有很強的驅動力。


找人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是不順的。但不能因為怕浪費時間,就不竭盡所能去找。小企業,尤其是在逆境時,找人確實非常煩惱,但如果找不到人,首先應該反思一下找人在自己的時間表裡佔了多大的比重。

02

如何留住人


雷軍在公開信中說:“我們是一家少見的擁有‘

粉絲文化’的高科技公司。被稱為‘米粉’的熱情用戶遍及全球、數量巨大。”談到小米的“粉絲文化”,其實,除了用戶之外,小米的員工也是自己企業的“忠實粉絲”。那如何讓自己的員工成為粉絲,雷軍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 讓員工成為粉絲,讓粉絲成為員工

粉絲文化首先讓員工成為產品品牌的粉絲。每一位小米員工入職時,都可以領到一臺工程機,要當作日常主機使用;其次,讓員工的朋友也成為用戶,每位小米員工每月可以申領幾個F碼(F碼,Friend Code,朋友邀請碼,在小米網上的優先購買資格)送給親朋好友,讓他們也使用起來;最後,要和用戶做朋友。對於使用自己的產品,很多傳統企業是兔子不吃窩邊草。在小米甚至開玩笑說“讓丈母孃也要用自己的產品”。

小米內部不僅要求讓員工成為粉絲,甚至還嘗試讓粉絲成為員工。小米新媒體運營團隊,很多都是從粉絲中招聘過來的。不少用戶在現場體驗過小米之家的服務後,會選擇申請來小米工作。

他們說小米的服務和別人不一樣,像對待朋友一樣,用心而且氛圍輕鬆。小米之家杭州站的店長本來就是一名資深米粉,論壇ID是著名的“白板嘯西風”,後來加入小米,並做到了店長的崗位。

2. 打造利益共同體

有競爭力的報酬並不等於重金、高薪,雷軍當時定了一套組合方案,邀請人才加入的時候會給三個選擇條件,他們可以隨便選擇:

  • 第一,你可以選擇和跨國公司一樣的報酬;
  • 第二,你可以選擇2/3的報酬,然後拿一部分期權;
  • 第三,你可以選擇1/3的報酬,然後拿更多的期權。


實際情況是:少部分人選擇了第一種和第三種工資形式,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二種,小米工資“2/3的報酬”也是不低的數字,足夠員工照顧生活,因為他們持有期權,也非常樂意與公司一起奮鬥,共同成長,戰鬥力也會很足。

另外,小米初期的員工,每個都投了錢,大家是真正破釜沉舟地願意去參與創業。所以當時雷軍每天都戰戰兢兢,因為每個員工都可以到他辦公室來問公司辦得怎麼樣了?但也因為這樣,大家花自己錢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不願意看到自己的錢打水漂。

3. 給足團隊利益,讓員工“爽”

團隊的激勵,就是一個“爽”字。讓員工爽就好,不要追求什麼條條框框,也不要生搬硬套。比如說小米的方法也許適合你,也許不適合你。其實從根本來講,做企業的管理者,能不能真的把姿態放得更低一點,去跟你的員工打成一片,聽聽他們到底想怎麼爽,怎麼給予他們參與感、成就感,怎麼給予他們足夠的激勵。無外乎就是爽,員工爽,他就會自我燃燒。

雷軍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王陽明的“天理即人慾”。雷總創辦小米的時候,心態很平和、很開放。他已經做了20年企業,早已功成名就,有名有錢。在做小米之前,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不缺錢不缺名。他做小米是夢想驅動的,就是他想做一個足夠偉大的公司,一件足夠偉大的事情。所以在這個時候,從合夥人到小米的核心員工,都給了足夠的利益上的保證、授權和尊重。

4. 用人要懂得包容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追求的目標比你現在的能力總是要高一些,很多崗位的人都不合適,同時又付不起很高的價錢來請人,只好呈現“小馬拉大車”的狀態。

雷軍最開始是做技術的,轉換成管理者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學會寬容。在你的眼光看來,這個人一看上去就是不合適的,但你要容忍他現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東西,然後告訴他應該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再通過學習和培訓幫助他提升能力。

對於一家初創公司而言,暴露出來的問題會特別多,團隊內部也容易不夠自信,這時候管理者應該要拿著放大鏡去尋找優點才行,這樣才能讓他們逐步建立起信心。但不是說要容忍缺點,而是說在初期的時候要放大優點,不能讓公司散發出太多的悲觀情緒。

5. 要能取信於團隊

在創業初期,很多創始人會將公司當成自己的財產。比如員工想去海南玩一趟,是否屬於休假?是否應該從公司報銷?這樣的事情,很多創業者都會碰到。

在這點上,雷軍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只要分不清楚,就一定算自己的。雷軍舉例說,比如你請朋友吃飯,和這個朋友未來可能有合作,因為往往中國的合作都是從朋友最先開始的,這時候這筆費用算個人的還是算公司的?雷軍當時給自己定的原則是,算個人的。

如果你總是想佔公司的便宜,長此以往,這將得不到團隊、合作伙伴和股東的信任,雙方也很難會再有合作。

03

如何塑造人

現階段,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已經成為企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方面。如何塑造人才,讓他們為已所用,並甘願成為公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米,或者說雷軍有很多塑造人,鍛鍊人的方法可以推薦給大家。

1. 將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小米努力去營造一箇中高端人才的環境,將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創業公司都清楚人才的重要性,所以都很重視內部培訓和提升,但又往往做不好。

雷軍覺得,主要問題是沒有設置專項的培訓經費。沒有費用預算,人力資源部不會當成專門的事情來做,也沒有辦法引進好的講師和好的課程。落實培訓工作,必須有專門的預算和專人負責。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企業有出色的執行力、創造力。

2. 忘掉KPI,組織結構扁平化

小米內部沒有KPI,這個背後是以用戶反饋來驅動開發,響應快速。比如小米MIUI的開發,MIUI的設計師、工程師內部全部泡論壇,看用戶的反饋意見,然後根據他們的意見快速迭代新的產品。甚至內部獎勵,也不是依據員工自己做得有多好,而是全部依靠用戶票選出來,大家公認的好才是真的好。

這種力量是循環互動的,當你很認真地對待用戶的時候,用戶也會用心地對待你。有玩者之心的團隊,才會真正愛自己的產品,愛自己的用戶,這才是解放團隊真正的核心。

3. 用環境影響人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在荒郊野外隨地吐痰,但是當我們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到鋪著紅地毯的酒店裡去的時候,就沒人會這麼做了,這是環境給人的暗示。當服務人員在小米之家工作的時候,他們每天統一換上充滿青春氣息的小米T恤或者外衣,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在面對用戶時展現出積極青春的笑容。

一般售後維修中心的面無表情走流程,客戶著急,工作人員卻無所謂的場景,在小米之家基本看不到。這和制度無關,用制度規範出來的“服務”,是假的,用環境塑造出來的服務,才是真的。

小米之家的內庫要求不但乾淨利落,還要美觀大方。小米之家的內庫雖然不對外人開放,但那裡是小米之家的員工每天都要去工作的地方。漂亮的櫃子、漂亮的盒子,還有綠色植物、咖啡機和一些精緻的擺件……這樣的內庫,讓每個在小米之家工作的員工都能感覺到身心愉悅。

當員工在一個工作環境非常舒適漂亮的地方工作的時候,他有他自己漂亮的換衣間,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咖啡壺,整潔明亮的內庫,員工會從內心為他所從事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時,為了持續地在這樣的好環境中工作下去,他們會自然而然地養成好的習慣,來維護這個環境。

因此,當小米之家的員工工作的時候,他們會自覺地把內庫收拾得乾淨和整潔;當小米的客服員工在交接班的時候,都會把辦公卡位收拾整齊,把椅子擺放好了再離去。

小米模式的成就,不單單是商業模式的成功,更是人才管理的成功。所有這一切,值得移動互聯時代每一位創業者學習和借鑑。

-end-

小編有話說:關注【HRBar人力資源學院】頭條號,瞭解企業如何通過人力資源變革實現組織業績倍增,如果你喜歡此篇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