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密令駙馬輔助建文,可他卻在關鍵時刻領三十萬大軍按兵不動

要說朱元璋在指定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之後可真是為其操碎了心,雷厲風行的清除;處心積慮的安排,只為江山永固、開創盛世。當料理了一切之後,朱元璋曾對在身邊服侍的朱允炆說‘內有朕為你挑選的文武大臣,外有諸位叔叔替你守衛邊界,到時候你只管端坐大位,開創大明盛世’。聞言朱允炆反問朱元璋‘外患有叔叔們抵擋,若叔叔們有心作亂,又當如何’?這下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朱元璋密令駙馬輔助建文,可他卻在關鍵時刻領三十萬大軍按兵不動

朱元璋反覆的思考‘文有方孝孺、齊泰我並不擔心,他們必會忠於建文;武有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皆身經百戰。朝廷富有天下,雖燕王善戰、寧王善謀,但以其一地對抗整個朝廷,應該不會成功吧’!應該?朱元璋以一布衣起於亂世,討滅群雄、殘元遠遁、改朝換代,立不世之功、開萬世之基,哪曾有半點僥倖?可現在怎麼會有應該的念頭,真的是老了?想及於此,朱元璋冷汗直流,不行,還得再安排一人作為奇兵,以在關鍵時刻救朱允炆於危難。一番思索,一個人出現在了朱元璋的腦海中。‘若用此人,必能保孫兒無恙’,這一次朱元璋非常的確定、肯定以及一定。這個人是誰?說來跟朱元璋還很親,他是朱元璋的愛女,朱棣的妹妹寧國公主的駙馬——梅殷。論起來他還是朱允炆的姑父,用姑父對付叔父,這安排也是沒誰了!史載梅殷‘恭謹有謀,能騎射’,朱元璋評價他‘精通經史,堪為儒宗。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在朱元璋的十六個駙馬中,梅殷最得朱元璋喜愛和信任,於是就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臨駕崩前秘密召見駙馬梅殷,‘臨崩時,梅殷侍側,太祖因囑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復出遺詔授之道:敢有違大者,汝討之。’就這樣朱元璋安心的離開,認為自己萬無一失的安排必能保朱允炆無虞!

朱元璋密令駙馬輔助建文,可他卻在關鍵時刻領三十萬大軍按兵不動

果然越是擔心什麼就越是會發生什麼,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駕崩,一年之後的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就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的名義起兵。太祖朱元璋對此的看法還是非常正確的,儘管起兵之後,朱棣連連戰勝朝廷大軍,但其所有不過三府數縣。雖然朱棣屢戰屢勝,但長時間的消耗下來,他的兵力、財力、物力都敢難以支撐。雖然朱允炆的大軍連連戰敗,但源源不斷的平叛大軍和充足的後勤物資還是讓其對朱棣形成全面壓制,只待朱棣窮途末路。歷史要就這麼發展下去,也就沒有什麼《永樂大典》;七下西洋;五徵大漠,但歷史沒有如果。在姚廣孝的及時提醒下,朱棣充分發揮自己騎兵多、機動性強的優點,繞過朱允炆精兵猛將雲集的山東防線直取京師。這一下朱允炆慌了,急令鐵鉉、平安等回援;又令徐達的兒子,襲封魏國公徐輝祖率軍前去增援。做完了這些,朱允炆想起了皇爺爺相當重視的駙馬梅殷,於是就令梅殷統帥三十萬大軍鎮守淮安以穩固河防阻止朱棣過江。梅殷到任後也確實‘悉心防禦,號令嚴明’。梅殷所部是朱允炆手中最後一支重兵集團,可以說他們關乎著朱允炆的身家性命。這支部隊的存在,給朱棣的靖難之路加上了一道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因為以梅殷的實力,可以同時完成增援京師與切斷朱棣後路。朱棣此次的行動雖是壯舉,但相比於登基為帝,朱棣兵敗被俘的幾率要高的多。勞師遠征,雖至京師,已是強弩之末,如果梅殷以逸待勞,朱棣的命運就堪憂了!

但詭異的事就在朱棣將要渡河攻取京師的時候發生了,梅殷坐擁三十萬大軍,即不援救京師、也不出兵與朱棣交戰。就連朱棣詭詞‘想要借道進京為父皇進香’,梅殷的反應卻是割去送信使者的耳、鼻後,將其放歸朱棣,並對他說:“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對朱棣說什麼叫做君臣大義”。搞得朱棣雖氣,奈何忌憚梅殷的兵馬眾多,不敢與之交戰,只得繞道攻取京師。就這樣朱元璋看似萬全的安排,就因為梅殷在關鍵時刻的詭異舉動而前功盡棄。

朱元璋密令駙馬輔助建文,可他卻在關鍵時刻領三十萬大軍按兵不動

​關於梅殷的舉動,現在的我們沒法再去得知到底為何!因為從後來的舉動上看,他也並不甘心臣服朱棣,難道是覺得兩邊都是親戚不好動手?難道是覺得自己一下擁有了決定未來天下誰屬的實力,想要待價而沽,然後沒有料到因為李景隆和谷王當了叛徒京師陷落的那麼快?又或者不管誰勝誰負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他想為大明保存這支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