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鐵軍國民革命軍74軍的興亡錄

八年抗戰中,有一支著名的抗日鐵軍,以其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和輝煌戰績,被譽為“鐵軍”,曾獲得過兩面軍界最高榮譽飛虎旗。這就是美軍顧問團曾感嘆道“中國只有74軍最能打的國民革命軍74軍”。由於74軍在抗戰中基本戰無不勝,抗戰勝利後成為首批進入南京的軍隊,被譽為“御林軍”。然而,就是這樣一支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軍隊,卻在解放戰爭中成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先鋒軍。結果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打敗,以至於最後走向了滅亡。

抗日鐵軍國民革命軍74軍的興亡錄

國民革命軍第74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第51師和58師組成,全軍共八個團,2.1萬人。其中58師是主力。第一任軍長是蔣介石的外甥,黃埔一期畢業的俞濟時。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都知道,國民黨內部自古就是派系林立,當然軍隊中也不例外。蔣介石一向以中央軍和浙系軍為自己的嫡系部隊,別的都為雜牌軍。而74軍首位軍長俞濟時既是蔣介石的外甥加同鄉,同時還是黃埔畢業的,自然受到蔣介石的格外器重。74軍不但武器彈藥充足,而且各種補給也是比別的軍隊優先。正因為如此74軍被譽為“蔣介石軍隊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74軍組建後,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多次打敗日本軍隊,有“抗日鐵軍”的稱號。74軍也先後經歷了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的領導。74軍抗戰中雖被譽為抗日鐵軍,但是先後經歷的德安戰役、上高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常德保衛戰則讓74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抗日鐵軍國民革命軍74軍的興亡錄

1938年7月德安戰役(也稱為萬家嶺戰役)爆發,日本第11軍軍長岡村寧次中將命令所屬106師團全力突破五臺嶺一線,然後向德安西南迂迴穿插,協同正面進攻部隊圍殲德安一線約20個師的國軍。9月106師團突破五臺嶺一線後,10月1日縱深突入國軍的陣地。當時身為第九戰區的司令官薛嶽決定決定抓住這個機會消滅孤軍深入的106師團。他用12個師對106師團進行圍攻。同時電令74軍極速進行行軍,預期到達指定的區域。接著在萬家嶺國軍對106師團進行了攻擊。戰鬥中,雙方都竭力拼殺,尤其74軍更是損失慘重。經過激戰後,106師團長松浦純六郎意識到自己將深陷國軍的包圍之中,於是果斷放棄原定計劃,迅速突圍。突圍口選擇了74軍58師防禦的區域。日軍106師團憑藉空中優勢,拼死突圍,但是58師在師長馮聖法的指揮下以其頑強的英勇氣概擋住了日軍的突圍,為國軍各路大軍圍殲106師團贏得了時間。但58師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全師損失慘重。10月7日國軍對106師團進行全面的攻擊。74軍作為主攻部隊進攻106師團在萬家嶺的核心陣地張古山。經過激戰並付出慘痛的代價後最終佔領了張古山。這時的日軍106師團猶如困獸決定拼死一搏,連師團長松浦純六郎也拿起手槍準備最後時刻自殺。但是由於當時處於夜間,國軍沒有發現隱藏在附近的松浦純六郎,以至於留下了沒有全殲106師團的遺憾。此役國軍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九江以南地區,可謂戰果累累。其中74軍在此役中所表現的英勇,贏得了國軍各部隊的尊重。萬家嶺這個地方也因為中國軍隊的勝利而載入史冊。新四軍軍長葉挺得知萬家嶺大捷後給予高度評價說:“萬家嶺大捷挽洪都與垂危,可與平型關、臺兒莊向媲美。”

1941年3月74軍參加上高會戰,上高位於江西錦江上游,俯瞰贛東平原。日軍佔領上高既可對長沙造成威脅,又能進攻贛南,可謂一箭雙鵰。日軍33師團和34師團奉命進攻上高。74軍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激戰,74軍在面臨日本飛機的狂轟亂炸之下毅然守住了雲頭上和白茅山陣地,經過多次的拼殺74軍為友軍贏得了寶貝的時間。最終,在各部隊的共同努力努力之下,先後殲滅了日本33師團大部和34師團的巖永少將,整個戰果累累。上高會戰一舉收復官橋,打破了日軍的計劃。戰後被國名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譽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而74軍在整個上高會戰的表現是非常可圈可點的,整個戰役74軍傷亡慘重,但依然拼死力敵。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則評價74軍為戰鬥力量堅強。由於在上高會戰中74軍戰功顯赫,榮獲國民政府最高榮譽飛虎旗。軍長王耀武受到表彰。

1945年,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一改往日的書寫風格,別開新面的寫了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虎賁萬歲》,該書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名黨正面抗日戰場的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書中主人翁在他的筆下描寫的非常成功,以至於當時的一個蘇州女子讀了他的《虎賁萬歲》後,竟然找到書中的主人翁並嫁給了他。成就了“淑女甘同將軍夢,英雄贏得美人心”的佳話。而張恨水筆下的主人翁就是抗戰中赫赫有名的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將軍。而1943年,他領導的常德保衛戰在張恨水的《虎賁萬歲》一書中則體現的淋淋盡致,餘程萬將軍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文學作品中描寫的8000虎賁守衛常德城的故事情節與真實的常德保衛戰比起來不可相提並論。因為真實的常德保衛戰遠比小說中描寫的要慘烈的多。那麼真實的常德保衛戰又是在怎樣的呢?

抗日鐵軍國民革命軍74軍的興亡錄

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上被美軍打得節節敗退,在中國又陷入進退不得的境地。在這個時候,國民政府和盟軍為了打通中印公路,先後抽調了7個軍準備反攻緬甸。而日本為了牽制國軍從雲南對緬甸的反攻,同時也為了打擊中國軍隊的氣焰和掠奪戰略物資,發動了對中國國軍隊的戰爭。1943年11月日軍糾集了約10萬人進攻常德,而中國軍隊組織約21萬人進行迎戰。一場載入史冊的常德保衛戰就此爆發。1943年11月1日,日軍五個師團兵分三路,全線出擊。中國軍隊在孫連仲將軍的指揮下頑強抵抗。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中國軍隊傷亡慘重。各個軍紛紛後退,這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1943年11月18日,日軍逼近常德城。這時中日兩方都意識到此役的成敗都系在常德這個地方。此時守衛常德的正是在上高會戰中立下赫赫的餘程萬將軍。大敵壓境,餘師長率領他的8000名虎賁之師構築防禦。11月22日,日軍集結完畢後,開始了對常德城的總攻,意圖以壓倒式的兵力一舉拿下常德城。守衛常德城的74軍57師在師長餘程萬的指揮下,拼死抵抗。戰鬥異常的激烈,中日雙方的死傷慘重。而蔣介石得知常德被日軍包圍後,下令29軍和王耀武全力解常德之圍,但是援軍都在外圍被日軍所阻擊,真所謂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這個時候的常德城儼然成為一座孤城。餘程萬將軍則要率領他的57師進行可歌可泣的抵抗。戰鬥持續到12月1日後,日軍佔領了常德城的大部分地區。此時,常德城內屍體遍地,房屋悉成焦土,57師堅守的最後陣地寬不及三百公尺。在面對死無可守,外無援軍的情況下。12月3日夜,餘程萬決定率領剩餘的官兵突圍,這時57師有開始的8000餘名戰士到此時還剩300多人。餘程萬點名讓柴意新團長留下掩護,自己率領200多人突圍。柴意新團長明知留下是死,卻也義不容辭的留在陣地上。最終,餘程萬師長突圍成功後,手下人員不足100人,而柴意新團長陣亡。常德最終陷落。常德失守後,蔣介石令不惜一切代價收回常德城。最終在國軍的各部隊的配合下,常德被收回。然而,對於57師師長餘程萬來說則是不堪回首,自己率軍守衛常德,與己16倍的的日軍奮戰16晝夜,傷亡殆盡。而常德淪陷後蔣委員長卻要槍斃自己,的確痛心疾首啊。常德會戰中國74軍57師苦戰16晝夜,幾乎以全軍覆沒的代價為中國軍隊形成對敵的反包圍贏得了主動,並最終收復了常德。74軍57師官兵們的可歌可泣的氣概,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遠在重慶的蔣介石國民政府決定遷回舊都重慶。由於國民黨軍隊這時候都在大後方,為了防止中共勢力過大,蔣介石令日偽軍只能向國民黨軍隊投降,共產黨軍隊原地駐守不能接受日偽軍的投降。同時,依靠美軍的運輸機大力從後方運其軍隊到受降區。這其中就包括74軍。74軍被美軍運輸機運到南京後,成為南京警備隊,號稱“御林軍”,成為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的部隊之一。

1946年,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向中共領導的解放區大舉進攻,內戰爆發。這時的74軍,已經整編為74師。師長就是在抗戰中多次出生入死、多次負傷的“跛腿將軍”張靈甫。張靈甫的整編74師全部為美式機械化裝備,號稱“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而張靈甫本人既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的高材生,又是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的軍官。他亦文亦武,有“儒將”之稱。他師從於右任寫的一手好毛筆字,而在軍事上依然出色。抗日戰爭中張靈甫多次受傷,對敵多次以險取勝,被人譽為常勝將軍。他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抗戰勝利後張靈甫升為中將師長,領導整編74師。然而就是這位為抗戰勝利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卻在蔣介石發動內戰後,充當蔣介石的馬前卒、急先鋒。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張靈甫的整編74師被陳毅和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殲滅。張靈甫本人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有關他的死因後人有諸多猜測,有的說是自殺殉國,也有的說被中共的軍隊所擊斃。但是不管怎樣,一代抗日名將因為走向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折戟孟良崮。張靈甫死後,國民黨從新組建74軍,但是與以前的比起來已經不堪一擊了。

抗日74軍從輝煌走向沒落也正是國民黨在大陸的真實寫照。1949年74軍劃歸雲南省主席盧漢管轄。隨著國民黨軍隊在大陸被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打敗,蔣介石的統治也日落西山。1949年12月12日盧漢宣佈雲南起義,74軍也隨著盧漢的起義投入到人民軍隊的懷抱。起義後,74軍歸入暫編雲南人民解放區第12軍,編入雲南軍區部隊。至此,在抗戰中名揚天下的抗日鐵軍74軍走完了它不平凡的歲月。74軍的興衰史也正是反映了國共兩黨的興衰史。

74軍歷任軍長

抗日鐵軍國民革命軍74軍的興亡錄

首任軍長俞濟時

在國民黨軍界中,俞濟時是一位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出生於浙江奉化,與蔣介石是同鄉,又是黃埔一期畢業生。憑著這兩條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加上他為人機警、精明幹練,深受蔣介石的青睞。從1925年東征時期起,蔣介石就一直把他帶在身邊擔任貼身侍衛。短短几年中,俞濟時就從侍衛大隊的排長躍升為警衛第一師師長,並一度擔任南京警備司令。其晉升速度之快,令人歎為觀止。抗戰爆發後,俞濟時又指揮七十四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等戰役,轉戰大江南北,期間,隨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抗戰勝利後,歷任國民政府參軍處軍務局長、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幹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總統府第三局局長。1949年去臺灣,歷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總務主任、侍衛長。逝於臺北。

二任軍長王耀武

王耀武1904年出生于山東泰安上王莊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只上過幾年私塾。1924年11月,王耀武南下廣州,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三期。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團長。

1932年6月,蔣介石向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王耀武所在的三十二旅在宜黃陷入了紅軍的重圍。旅長柏天民十分恐慌,準備棄城突圍,王耀武勸阻說:“紅軍善於攻點打援,我若突圍,必遭全殲,如若死守,或可倖存。”結果,王耀武與楊天民率全旅堅守宜黃24天,始終未被紅軍攻破,創造了出乎蔣介石意料的“奇蹟”。戰後,蔣介石親自召見了王耀武,對其慰勉有加,當即提升王耀武為補充第一旅少將旅長。王耀武對蔣介石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由於王耀武在內戰中“戰功”卓著,1936年8月,他又晉升為五十一師師長。

抗戰爆發後,王耀武總算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他率領五十一師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中打得十分出色。1939年6月,蔣介石在重慶召見了王耀武,對他任五十一師師長期間的戰績大加讚許。這樣,王耀武這普通的農家子弟,終於登上了七十四軍軍長寶座。

三任軍長施中誠

施中誠,字樸如,安徽桐城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畢業。

施中誠童年喪父,稍長到山東投靠伯父施從濱,1920年入保定將弁學堂,1923年畢業後,在施從濱部下任見習排長。1926年春,施中誠由排長被提升為團長,三年後,再升煙臺警備司令。1931年,施中誠任旅長,1937年升任師長。七七事變後,駐防廣西。1941年升任第一百軍少將副軍長、軍長。1943年春,調任陸軍第七十四軍軍長,駐防湘西常德、武岡、洪江一線。

1945年5月湘西大會戰,施中誠親臨前線指揮,配合王耀武所屬5個師,同日軍3個師團,血戰雪峰山下,斃敵數千,繳獲大批槍炮、彈藥。湘西大捷,重創日軍先頭部隊,使之不敢冒然西進。七十四軍一時軍威大振。1945年12月,七十四軍接受衡陽一線日軍投降。次年春,駐防南京。施中誠任南京警備司令。

1946年秋至1948年冬,施中誠任國軍第十八集團軍副司令,第十一綏靖區副司令。其間捐資在家鄉桐城砂子崗創辦述德小學。1948年9月22日晉升陸軍中將。南京解放前夕,攜古稀老母、妻侄家小由香港轉赴臺灣。後任國民政府臺灣中部防守司令部中將副司令。1959年離開臺灣,偕妻長住美國洛杉磯,1983年逝世。

四任軍長張靈甫

張靈甫,陝西省長安縣人(現西安市長安區)。張靈甫是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原名張鍾麟,字靈甫,後因殺妻案發,為避時議改名張靈甫,字鍾麟。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王耀武向蔣介石進言,張靈甫方得以返回部隊。第七十四軍組建時任第三〇五團團長。與第三一二團團長陳偉(四川省蓬溪縣人)、三三六團團長李林森(江西省九江市人)同視為第七十四軍戰鬥力最強的三大加強團之一。

1946年4月20日,任第七十四軍軍長兼首都警備司令。1946年5月至6月,第七十四軍整編番號更為陸軍整編七十四師,遂改任陸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內戰爆發後,他率領整編七十四師瘋狂進攻新四軍和蘇北、蘇中解放區,先後佔領了淮南、淮北、蘇中、蘇北等地,一直攻到山東,氣焰囂張,不可一世。最終在1947年5月因孤軍冒進,被華東野戰軍擊斃於孟良崮,落了個身死軍覆的下場。

五任軍長邱維達

1947年夏,國民黨以在戰前劃撥給整編七十四師,但在後方臨沂未及參戰的3個新兵團和榴彈炮營為基礎,重建了整編七十四師。下轄整編第五十一旅和整編第五十八旅,邱維達任師長。1948年9月整編七十四師改稱第七十四軍(轄第五十一師、第五十八師),改任軍長。淮海戰役中,該軍劃歸邱清泉第二兵團戰鬥序列,在陳官莊地區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邱維達被俘虜,入華東軍區解放軍官團學習。1950年初分配到華東軍政大學任教。後任江蘇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江蘇省政協委員、常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