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井底小小鱼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在明代历史上,朱祁钰真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咋尴尬呢?听我简单说一说。

本来朱祁钰是蛮幸运的一位皇子。他和哥哥朱祁镇(明英宗)不是亲哥俩儿,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皇家过日子,甭说同父异母,就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往往也会为了权势反目成仇,斗得死去活来(瞧瞧雍正帝给他弟弟们改名猪、狗!)。可朱祁镇不是这样的人,他九岁就登基,青春年少,浪漫多情,不仅孝敬祖母张太后、母亲孙太后,对小他一岁的弟弟朱祁钰,也非常关照爱护。

(左为明英宗御容。英宗朱祁镇和他祖先一样,外形都“胖大多须”,与电视剧里的小生形象大为不同。景帝朱祁钰没有留下御容,但想来外形应与他哥哥近似。下图右应非景帝真容,但其状貌平庸,倒也与本人有几分神似)

如何见得英宗特别关照弟弟呢?

按照明朝制度,皇子封王后,必须离开宫禁,到王府居住,待稍稍长成,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就不准再在京城居住,得奔赴封国了(称之为“就藩”“之国”),而且一旦离开京城,终身不许再回京与亲人相聚。这是一种很无情、无人道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皇子觊觎皇权,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可是朱祁镇心疼弟弟,可能也是为了照顾弟弟生母吴太妃的心情,他一直将朱祁钰留在京邸郕王府里,都22岁了,还没有之国就藩。

虽然没有具体材料做参证,但可以想见,正统年间,皇宫的气氛是相当和谐的,君臣母子夫妇兄弟,一派和气。

正因为住在京城,得地理之便,所以当哥哥在土木之变中被俘后,朱祁钰顺理成章地担起大任,先任“监国”,随后就被推立为皇帝,坐上了他哥哥留下的大位。

尴尬就来了!

(电视剧里的“小生”景帝)

朱祁镇被俘后,他自知皇帝是不可再做了,对于弟弟继承大位,宣布他为太上皇,他可能并无“鸠占鹊巢”的心理。但他在漠北瞎混了一年,天天吃苦,日夜想家,可弟弟就是不派人来接他,他心里的味道就难受了。

最后他回到北京,还是被瓦剌人死乞白赖硬送回来的,最尴尬的时刻就到了:已经一年没见的哥俩儿——皇帝与太上皇——在紫禁城东华门见面了。据记载,两兄弟没说一句话,彼此心照不宣,各自难为情也!

朱祁镇一回来,就被软禁在南宫,从此兄弟二人再未见过一面。

我很好奇的是,朱祁钰念于旧情,有没有那么一刻,动过想将皇位让还给哥哥的心思?在哥哥回来的六年多时间里,兄弟二人直线距离不过在里数之间,他有没有动过一次心,想去见见受苦挨憋的哥哥,说几句知己的话?

我想没有。

哥哥日子过得苦,零花钱都不够,还得受太监奴才的各种白眼!

权势就是这样无情。

过去朱祁镇不会防着弟弟,所以对弟弟多情;如今弟弟忌着哥哥,对哥哥就不能有情了。但几年里,弟弟不杀哥哥,大概除了弟弟为人孱弱外,还有过去兄弟情深的底子在。

可惜了,弟弟身子不好,没有儿子,他统驭臣下又乏“术”,结果在景泰八年正月的一夜之间,皇位“得而复失”。

此刻,哥哥见弟弟,弟弟见哥哥,掉了个位置,两头仍旧尴尬。

很快,这种尴尬就随着弟弟的死消失了。

朱祁钰死的“及时”,不免让人对他的死充满猜测,有说他本来就病重,再受一下打击,顿时呜呼哀哉的;也有说他本来病情好转,看看不死,却被哥哥派一太监将他勒死的。

朱祁钰死时,已被降封为郕王,身份不再是皇帝,而是王了,所以只能以“亲王礼”安葬。

朱祁钰得到的谥,是“戾”,从这个字足见他哥哥对昔日疼爱有加的弟弟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明代没有长大而夭亡的皇子,都葬在西山(十三陵里只葬帝后)。朱祁钰自然也只能在北京西郊的山上择一地而长眠。本来,朱祁钰是提前为自己修建了陵墓的(尽管他死时才30岁),但所营“寿陵”遭到毁弃(因为此陵是天子形制,而天子本人不能入葬,其他皇帝又不可能捡他这个“现成”,只能毁弃)。

西山之坟众多,往往没有事先营建,都非常简单。关于朱祁钰的坟墓形制,没有记载,但想来他身份特殊,是没有什么人愿意替他的身后之地操心的,“郕王坟”应该远远达不到亲王坟园的标准。

作为一个失去大位的皇帝,落得这样下场,并不奇怪。关于朱祁钰的葬地,值得一说的,是成化十一年十二月,他侄子宪宗皇帝朱见深,下制书说,先帝英宗是因为听信奸臣谗言,才削除了景帝帝号,但马上就后悔了,每每欲有所改正,可是为诸奸所格,直到去世都没完成心愿,于是“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恢复了叔叔的皇帝身份,改谥号为“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简称“景帝”。

王陵里的主人第二次做了皇帝,坟墓也沾光,宪宗虽然没有下令给郕王墓升格,加以帝陵之号,但敕令官府对其陵寝加以修缮——“

祭飨视诸陵”,也就是祭祀参照帝陵的标准。

到底景帝是帽子掉了重新戴上的,且“景帝”与某某“宗”还是不同(代宗之庙号是南明时加的),所以景帝只能依旧默默地躺在西山,而没有资格迁葬到北京昌平的帝陵陵区。(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众所周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却只有十三陵,少了的三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

朱元璋去世时明朝的都城还是南京,所以他葬在了明孝陵;朱允炆是死是活都不清,也没陵寝;唯独朱祁钰,是实实在在的皇帝,死得明明白白,在北京,但没进皇家帝陵,而是以亲王礼下葬,他给自己修的寿陵百余年后被一月天子朱常洛入住,也就是现在明十三陵中的庆陵。

朱祁钰的上位,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在大哥朱祁镇活得好好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即位的可能,在朱祁镇登基后,他也很识相地当着自己的郕王。

然而朱祁镇自己作死,在太监王振的劝说下决定御驾亲征,主要是二十几年前的永乐帝朱棣就喜欢打仗,五征漠北,纵横草原。二十出头的朱祁镇血气方刚,被王振一说,瞬间脑袋发热,要亲自出马。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率军出征,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瓦剌长驱直入,直逼北京。

消息传回,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对如此危机,朝堂之上对是"战"还是"迁"开展了纷争。在于谦等人的极力支持下,朝廷决定战。

于谦、王文等人一方面筹划战事,一方面为了防止瓦剌以明英宗做盾牌,上书皇太后,请求立朱祁钰为帝。

因为朱祁镇的儿子实在太小,局势又这么危急,孙太后同意了,于是朱祁钰被群臣拥立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瓦剌很快发兵攻打北京,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下,北京保卫战最终取得胜利,瓦剌退却。

瓦剌还想用明英宗骗点钱,但是明朝边将却一点钱也不给,按照常理,瓦剌一怒之下,应该把明英宗杀了才对,但是明英宗个人魅力超群,竟然跟瓦剌首领太师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成了好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明英宗竟然活了下来,并于一年后回到北京。

对于哥哥的回归,朱祁钰很不爽,毕竟突如其来登上皇位,大权在握的感觉实在舒服,朱祁钰也就不愿意放手。

朱祁钰很快就把朱祁镇软禁了,关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七年里,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还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就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朱祁钰的老婆钱皇后只能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

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朱祁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随着帝位渐渐巩固,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也做皇帝,于是他处心积虑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为了换太子,朱祁钰可谓费尽心机,先是贿赂威逼朝臣,后是废掉了反对的皇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立太子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

独子夭折,朱祁钰的精神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景泰帝病重,已无法上朝。石亨、徐有贞等人看到了朱祁钰的状况,聚在一起秘密策划,准备迎请朱祁镇复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31岁的朱祁镇再次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往彰闻,神人共愤”,将其废为郕王。

失去帝号的朱祁钰虽然重病,但仍然被迁到西内永安宫居住,两天后离世。

由于已经将朱祁钰废为亲王,而且朱祁镇也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所以朱祁钰死后,其生前所建寿陵被毁,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景泰陵,而明十三陵位于天寿山,景泰陵离那里远着呢。

不过朱祁钰在危难之中即位的功绩还是有的,明英宗死后,即位的明宪宗以叔叔“戡乱保邦、奠安宗社”于国有功,追复其皇帝身份,改谥号为“恭定景皇帝”,接着命相关部门缮修陵寝,等级与皇陵相同。

嘉靖时期,景帝陵又有所改建,还把绿瓦统一换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色琉璃瓦。但朱祁钰的遗体始终没有迁入十三陵原建的寿陵中,朱祁钰也成为明朝惟一不在十三陵安葬的皇帝。

百余年后,朱常洛即位29天驾崩,根本没修陵寝,大臣们就把寿陵拿来修修就用了,改名为庆陵。


平沙趣说历史


明朝自南京迁都北京后,从成祖开始,历代皇帝驾崩后绝大多数都葬于昌平天寿山麓,因总共有十三座帝陵,故有“十三陵”之称。之所以选址天寿山,是因为这里山势延绵,“龙脉”旺盛,简直是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出于风水学和遵从祖制的考虑,定都北京的十四位明朝皇帝中,有十三位死后葬于此处。


那么问题来了,那唯一的“特例”是谁?他因何“另类”地没有葬在天寿山?得此“殊荣”的主角虽非明英宗,但一切还要从明英宗失败的“御驾亲征”讲起。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权臣也先率重兵大举内侵,大同前线告急,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意“御驾亲征”。临行前,英宗立年仅2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由异母弟朱祁钰负责留守。一切安排停当后,英宗遂率精锐20余万“亲征”,从军者包括朝中几乎所有的王公重臣,场面声势极大。



此次出征,由于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大军出发不久便自相惊乱,还没到大同时便出现缺粮现象。到达大同后,王振获悉前线惨败的消息后大恐,又劝说英宗撤出大同返京。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以便途经老家蔚县,借此在家乡父老面前风光显摆一番。但中途又担心行军可能会毁坏蔚县的田园庄稼,于是再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以致耽误行程,被瓦剌军追击。英宗一行从宣府南撤,结果在怀来土木堡遭遇瓦剌军包围。


土木堡没有水源,加之军中缺粮,20余万明军陷入饥渴状态中,还没开战心理防线便已崩溃。此次遭遇战,明军死伤者占总数的80%多,几乎全军覆没。“王牌军”三大营主力被消灭殆尽,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而文武重臣死伤者亦有数十人,罪魁祸首王振则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更要命的是,英宗本人被瓦剌俘虏,作为对方进犯京师的“挡箭牌”。



消息传到北京,城中立时炸开了锅,留守的王公大臣如丧考妣,惶惶然不可终日。幸好兵部侍郎于谦头脑清醒,在奏请皇太后立留守朱祁钰为监国的同时,极力反对迁都,力主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勤王”。在于谦的辛苦经营下,明军艰难地击退瓦剌包围军,使得京师化险为夷。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也先贼心不死,把英宗当做割地求财的“筹码”,不断地对明朝进行勒索,期冀获得战场上不能得到的胜利。



于谦等人为打消也先的妄念,率大臣拥立监国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帝,对英宗的安危的听之任之。也先计划落空,手里的“王牌”变成了累赘,于是派人南下求和,愿意释放英宗回朝。可是也先愿意放人,但景帝却不愿接收,但碍于天下舆论汹汹,只好派杨善等人前往瓦剌探望英宗,但绝口不提迎回之事。结果杨善等人到了瓦剌后,自作主张改为迎驾,再次利用舆论的力量迫使景帝就范,无奈只能允许兄长回国。


自古皇权之下无亲情。景帝既然已经登上皇位,那么对他来讲,让英宗死在瓦剌、烂在漠北才最符合心意。但如今杨善自作主张给他带回一个“烫手山芋”,景帝又急又气的心态可想而知,他既不可能让英宗复位,又不能背负弑兄的骂名,思虑再三,将英宗尊为太上皇,并软禁在南宫,派人严加看管。不仅如此,他还废黜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期冀让皇位在自己这一支传承下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只当了一年太子,便于1453年夭折,年仅5岁。景帝哀恸过度,4年后也病倒在床,眼瞅着有进气没出气,离大限不远。此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及大太监曹吉祥等人见江山后继无人,于是便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位。英宗复位后半个月后,才想起兄弟景帝还没死,于是便废黜他为郕王。又过了近一个月,景帝终于咽气。


景帝虽死,但曾饱受囚禁之辱的英宗仍不解气,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仅废除他的帝号,而且还赐恶谥为“戾”,按亲王礼仪葬于西郊金山,而非祖陵万寿山。景帝朱祁钰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景帝的葬所即今景泰陵,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军科院干休所院内,原名郕王墓。等到景帝之侄、英宗之子朱见深(即明宪宗)即位后,才又恢复叔父的帝号,并将郕王墓改扩建为皇陵。到了嘉靖年间,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革文运动中,景泰陵遭到破坏,陵冢被平毁,陵碑被推倒,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1979年后才又重新进行修复。


文史砖家


众所周知,明朝一共有16为皇帝,但最终入葬帝陵的只有13位,朱祁钰就是三位没有葬在帝陵的其中之一。

朱祁钰一共在位8年,按照惯例,只要拥有帝王的头衔,即使一天都没有临朝,死后也得葬入皇家帝陵,那么,朱祁钰死后为何没有享此殊荣呢?

(朱祁钰剧照)

一、朱祁钰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这得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落不满明朝的赏赐,在首领也先的带领下,率四路大军入侵明境,城池不断失守,边关告急。“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随即率领文武官员100多人,军队50万,浩浩荡荡杀向也先。

瓦剌部队只有区区数万人,明军数量十倍于它。但由于王振专权,一切军政大权均由其掌控,在交战的过程中,王振指挥失误,数次改变行军路线,后又组织不当,频出昏招,一场必胜的战斗居然让王振折腾成完败。

明军损失惨重,3万精锐骑兵损失殆尽,数十万大军死者达三分之一,伤者过半。明军只好狼狈后撤,退至土木堡。

由于土木堡地势较高,明军无法获取水源,饥渴难耐的明军只好移营找水,结果遭瓦剌伏击,英宗朱祁镇被俘。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大臣们惊慌失措,人人自危,多数大臣主张“南迁”避祸,少数人提出“力战”据敌。

于谦认为,不可重蹈北宋的亡国之辙,轻易放弃京畿重地,应该迅速稳定局势,调动军队抵御瓦剌的进攻。

在请示了皇太后后,朱祁钰火线即位皇帝,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也率军击退了瓦剌,解了京城之围。

(土木堡之变)

二、朱祁钰是如何对待朱祁镇的呢?

让朱祁钰始料不及的是,一年后,朱祁镇居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朱祁钰表面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兄弟俩“泪涕沾襟”地相互拥抱。但如何安置朱祁镇,成了朱祁钰的一块巨大的心病。

在迎回朱祁镇后,朱祁钰随即将他软禁在了南宫,这期间,朱祁钰还干了几件很不地道的事情。

首先,他切断了朱祁镇和外面的一切联系。

凡是要见朱祁镇的文武大臣、王公贵胄以及皇室家族,都必须征得朱祁钰的同意,还限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他甚至谴人砍光了南宫周围的树木,防止有人翻墙而入。朱祁钰还安插自己的宫女和太监在朱祁镇的身边服侍,充当线人,掌握朱祁镇的一举一动。

其次,朱祁钰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当初“土木堡事变”后,朱祁钰登基为帝时,孙太后就已经立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意思很明确,你朱祁钰的皇位只是暂时的,百年之后,皇位应该还给朱祁镇的后人,这也是被众大臣认可和接受了的。

但朱祁钰却不想轻易丢掉到手的皇权,一直谋划着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祁钰的想法不但招致众大臣的强烈反对,就连他自己的皇后也对其做法嗤之以鼻,数次阻止。最后,朱祁钰将皇后打入了冷宫,废除了皇后之位。

景泰三年,朱祁钰在朝野的一致反对声中,强行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朱见济为太子。不过颇为喜剧的是,朱见济在即位太子不久后就死去了。

(夺门之变)

三、朱祁钰为何死后未入帝陵?

由于朱祁钰在对待朱祁镇父子的事件中倒行逆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民心,众叛亲离。

于是,张太后联合大臣发动了“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朱祁钰在痛失爱子后一病不起,大将石亨在取得张太后的懿旨后,联合徐有贞从南宫迎回了朱祁镇,重新登基为帝。

朱祁钰听闻朱祁镇登基的消息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朱祁镇复位后,当日就将朱祁钰软禁在了永安宫里,废为郕王。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去世。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专门下诏历数朱祁钰的“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等罪行,谥号为“戾”,称“郕戾王”。

朱祁钰的葬礼也按照亲王的规格举办,最后葬在了北京西山。

所以,朱祁钰也就成了没有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明朝十六帝,但是北京只有十三陵。只有三个不在,第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第二个是明惠宗朱允炆,下落不明;第三个就是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做过皇帝,但不被继承者明英宗朱祁镇承认,也就没有被以皇帝礼下葬,而是以亲王之礼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原来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为瓦剌俘虏,弟弟郕王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支持下,监国摄政,在北京保卫战中一举击败瓦剌,力挽狂澜。

之后郕王监国又在于谦拥护下登基,也就是明代宗。但不久瓦剌归还了明英宗,明代宗又不想把皇位归还明英宗,于是局面就非常尴尬了。当然明英宗无法和代宗抗衡,不过好在代宗没有子嗣。等到代宗病重的时候,一干阴谋家立英宗复位,这就是夺门之变。之后明代宗饮恨去世,也有说被杀的。而英宗深恨弟弟夺走了自己的皇位,所以不承认弟弟是皇帝。直到英宗儿子宪宗朱见深即位,才追认了代宗的皇帝名分。当然墓葬已经落成,不可能迁到帝陵了。


林屋公子


土木堡之变的一年后,1550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轻车简从地从蒙古也先的送亲队伍中接回到了北京,兄弟俩分别一年,此时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年前,哥哥朱祁镇是皇帝,弟弟朱祁钰是亲王,哥哥为了打击屡屡南下抢掠杀人的蒙古瓦剌部也先,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命弟弟朱祁钰在北京监国,哥哥朱祁钰不幸全军覆灭,失败被俘。弟弟朱祁钰通过各种手段,以形势危急为理由,在于谦等人拥戴下,登基当了皇帝,哥哥朱祁镇被迫升级为太上皇。但朱祁钰是个当皇帝的好材料,不得不承认。

兄弟俩在迎接仪式上匆匆见面后,朱祁镇就被弟弟朱祁钰安排住进了南宫,从此兄弟俩咫尺天涯,到夺门之变前,再也没有见面。不是哥哥不想见弟弟,是弟弟不见哥哥。朱祁镇也没有再见过任何大臣,不是朱祁镇不想见大臣,也不是大臣不想见朱祁镇,是弟弟朱祁钰不让他们见面,南宫成为交通孤岛,信息孤岛,与外界几乎隔绝。

朱祁镇一家人,被囚禁在一座宫殿,七年,没出门,没有外界任何消息,换成一般人,早就疯了。而且这个弟弟朱祁钰派人把南宫里里外外的大树都砍光了,怕树大招风,躲藏特务。同时,朱祁镇的医保待遇也被打折扣,缺医少药,明英宗实录记载:朱祁镇复辟后,诛司礼监太监廖官保,官保管御药房,上尝索药不得,至是诛之。

朱祁钰是朱祁镇唯一的弟弟,当年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对这个弟弟关爱有加,可以说是视为掌上明珠,信任有加,不然怎么会让弟弟监国?弟弟监国历史罕见。此时,看到弟弟朱祁钰这样对自己,朱祁镇肯定心里拔凉拔凉的,但朱祁镇并没有表现出来,更没有疯,按照朱祁镇复位后自己的说法,朱祁镇在南宫的七年,过得非常平静,非常舒适,非常悠闲惬意。如果说从物质待遇上说,这样的囚徒生活肯定谈不上舒适惬意,但从心态上说,完全可以理解。

朱祁镇毕竟当过十四年皇帝,当过也先的俘虏,见多识广,心态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除了静静地等待,别无他法。朱祁镇没有给自己心爱的弟弟任何借口,没有任何抱怨,而是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但是,这七年,朱祁镇没有忘记生孩子,笔者统计了一下,朱祁镇这段时间至少有五个后妃在南宫陪伴朱祁镇,这七年,朱祁镇生了三个儿子,即朱见泽,朱见浚,秀怀王朱见chu,女儿也有至少两个。朱祁镇果然好兴致,实在是高人,没事做,生孩子总没有问题吧?而贵为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同期没有生出一个儿子。

一心想巩固皇位的朱祁钰最终还是在犹劳与担心中病倒了,这时朱祁钰仍然没有儿子,大臣中有人见风使舵,于景泰八年即公元1557年正月十六,安排了三千多人迎接朱祁镇复行视事,重新当皇帝。第二个月,弟弟朱祁钰病逝,他已没有儿子,死前应该只有悔恨,在悔恨中凄惨地离开了人世,朱祁镇仍承认朱祁钰的亲王身份,并以此礼仪安葬,但不承认朱祁钰当过皇帝。哥哥这样做,其实并无不妥,比朱棣对待建文帝及其家人好多了。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各有所长,当皇帝是弟弟朱祁钰的强项,当家长,是哥哥朱祁镇的强项。






坐看东南了


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这是因为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基于新仇旧恨的私心自用。

朱祁钰死的时候,朱祁镇已经通过夺门之变复位(有说法朱祁钰之死本身就是朱祁镇指使人下的手,但没有确凿证据)。

曾经做过皇帝的弟弟死了,朱祁镇让礼部讨论应该以何种礼仪下葬——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因为朱祁钰当过皇帝所以需要讨论,但谁都明白英宗期待的讨论结果是什么——于是知趣的礼部回奏应依亲王例祭葬之。英宗”欣然“采纳,随后下令,在北京玉泉山北麓安葬朱祁钰。

之前孙太后也十分亏心地将自己亲自批准的朱祁钰即位说成是朱祁钰“遄据帝位”,也就是篡夺,这下自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好兄弟,不客气,英宗还捎带送给他一个“戾”的谥号,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总之就是这家伙是死不改悔的僭越者、贪天之功的假把式,必须踏上一只脚……有点岔了,但这些基本上就说明了朱祁钰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在这里,皇家帝陵特指北京昌平天寿山麓的

十三陵,之前不算,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事实上只有朱祁钰没有葬入十三陵陵区。

不过,在这里谈古论金要提出一个和问题不同角度的概念,那就是朱祁钰实际上葬进了皇家帝陵——

因为,他的陵墓就是皇家帝陵。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后来下诏说:

向者朕叔郕王践祚,戡难保邦,奠安宗社,亦既有年。及寝疾临薨之际,奸臣贪功生事,妄兴谗构,请去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其郕王可仍旧皇帝之号,所有前谥,礼部会议以闻,务合人心,毋乖典礼。会所司修饬陵寝,如敕奉行。

虽然作为英宗之子,朱见深要编一些

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的说法回护朱祁镇,但最终肯定了朱祁钰戡难保邦、奠安宗社的功绩,恢复了他的皇帝身份重颁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虽然比明朝皇帝惯例的16字谥号要缩水很多,但布义行刚曰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图曰景,相比戾,堪称拨乱反正,天差地别。

朱见深曾经被朱祁钰由太子贬为沂王,差点丧失继承人的地位,他能够如此作为,既是代表父亲和自己与朱祁钰和解,也是顺应人心,从化解个人的心结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来看确实不容易,也算是成化朝的一桩美政。

诏书最后提到会所司修饬陵寝,如敕奉行,也得到了执行,原郕王墓被扩修为皇陵,后来的嘉靖年间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不管遭到怎样的诋毁和打压,埋葬我的地方就是皇家帝陵,正如当初六师新丧、九塞气沮的时候,我战斗的地方就是大明朝廷所在。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自从朱棣搬迁北京后,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进入十三陵的皇帝。

主要的原因是:

土木堡事件后,英宗被俘,英宗何许人也,忽悠的瓦刺人都感动了,他们也不甘心,也想杀了英宗,瓦剌可汗也先想用剑砍死朱祁镇,结果剑断了,也先想把朱祁镇扔到水里淹死,结果朱祁镇扶了起来。后来想半夜偷偷杀死朱祁镇,没想到天上打雷,把马给霹死了。一来二去,终于相信朱祁镇是真命天子,从此不敢加害。

于谦(不是那个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啊)通过北京保卫战,把北京给收住了,后来,英宗被接回,大家想想啊,英宗接回来谁最不高兴啊,朱祁钰呗,那是皇权啊,

谁不想当皇上,可这个朱祁钰啊,不顾亲情,直接将英宗软禁起来了,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没待几年,朱祁钰驾崩了,皇位又到了英宗手里。

英宗复辟后,连想都不用想,朱祁钰肯定进步了皇陵,连皇帝谥号都没有,后来的谥号是朱见深给加封的。


揭开历史的面纱2018


有一种痛,叫死了还在痛。

也许这就是朱祁钰的感受吧。


一个关于兄弟反目的故事,起于一场战争。

我不想当皇帝,是别人逼我的!

那时候还是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当皇帝。有一天,明朝的邻居瓦剌不老实了,来攻打明朝边境,明英宗很恼火,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可是王振不会打仗还瞎指挥,结果悲剧发生了,明军大败,明英宗被瓦剌抓走了。明朝大乱,国不可一日无主啊,于是留守京城的大臣于谦力排众议,决定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很惶恐,本无心当皇帝,更何况在此危机时刻,当即表示不干。于是大臣们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朱祁钰无语,无奈登上皇位了。



朱祁钰影视人物图

我想当皇帝了,可是却被我哥哥赶下台了

大权在握之后,朱祁钰感受到了当皇帝的乐趣。可是突然有一天,敌人瓦剌居然把明英宗给还回来了。朱祁钰很害怕,他不愿拱手让出帝位,也不愿杀了自己的哥哥,于是他把自己的哥哥软禁起来了。有时候心慈手软未必是好事。阴谋支持明英宗的人一直存在,就在朱祁钰生了一场大病的时候,支持明英宗复辟的大臣忽然造反,重新将明英宗送上了皇位。朱琪钰就这样丢掉了自己的皇位。



配图

到死都不让我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帝陵吗?

明英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明英宗复辟之后,痛斥自己的弟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把他废为藩王,并软禁起来。本来朱祁钰就有病,不久就郁郁而终。朱祁钰本以为当不成皇帝,起码可以以皇帝的身份葬入祖坟吧。可是它哥哥对他的恨太深,并不愿意让他进入祖坟,而是以亲王的规格把他葬在了北京西山。朱祁钰就这样成为明朝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在明帝陵的皇帝。

故事就这样以朱祁钰丢失帝位和丧失葬入祖坟资格的方式收尾了。

明十三陵


有时候,生在帝王家也未必是好事,伦理纲常被任意揉捻。生为皇帝,到死却不能埋在祖宗身旁,何其悲哉!


围炉煮酒话春秋


明代宗朱祁钰不能葬进皇家帝陵的故事,是一个亲兄弟反目成仇的故事。亲兄弟反目成仇,比普通的仇人更可怕。


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亲政以后,一心想做一个明君,超越父亲明宣宗与祖父明成祖的成就。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明英宗身边就有一个坏太监王振。这位王振太监有一点文化,在内学堂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在宫中算是有学问的人。因此,王振成了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师。坏太监王振也想趁机掌握权力,于是怂恿朱祁镇亲征进犯明朝的蒙古首领也先。


明英宗朱祁镇年轻气盛,不顾朝廷反对,在王振的蛊惑下决定亲征。不过,朱祁镇也算聪明,太子朱见深太小,他封了弟弟朱祁钰监国。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土木堡之变,理想青年的朱祁镇被俘,朝中大臣拥立朱祁钰做皇帝,也就是明代宗。

明英宗在蒙古大草原啃了一年多沙子,兴冲冲的回到了北京。他以为即使皇位没了,也能不再啃沙子,能够锦衣玉食,毕竟与兄弟朱祁钰关系不错。哪曾想到,朱祁钰很不地道,把明英宗囚禁了起来,并且把大门都给封死了,院子内的树木都被砍伐一光,就怕有人与明英宗联系。明英宗朱祁镇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怀念在蒙古啃沙子的岁月。


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坚韧的人,换成任何人恐怕已经绝望。他竟然在被囚禁了七年以后,还能够趁着兄弟朱祁钰病重的时候,联合大臣徐有贞、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夺回皇位,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以后的一个月,朱祁钰死了,死因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弟弟朱祁钰死了以后,哥哥朱祁镇还不解恨,不承认弟弟皇帝的身份葬皇陵,仍然以亲王的规格下葬,并给了一个秦朝以后2000年最差的谥号,戾。还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比较厚道,给了叔叔一个明代宗的名份。

这就是明代宗朱祁钰没有葬进皇陵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皇权能让一个人变得扭曲,能让亲兄弟反目成仇!

评英宗兄弟

本是亲兄弟,

原有真情意。

皆因帝王位,

恨多成仇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