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青海讀書會祝廣大文友節日快樂、闔家歡樂@又是一年中秋時
又逢中秋,思念與追憶之情奔湧。朋友圈裡的月餅和螃蟹排山倒海般地刷著屏,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著我:中秋就在眼前,一次又一次地喚醒我關於中秋的記憶:月亮最圓時,葡萄、月餅、雕刻成藝術品的西瓜被裝盤,放在院子的最高處,先讓嫦娥姐姐品嚐後,我們再吃才圓滿。所以,我記憶中的中秋是和家人與嫦娥姐姐一起過的。
我的家鄉是水果之鄉,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有一架大大的葡萄架,那時的葡萄品種單一,只有一個品種:龍眼,到中秋時才成熟,生長期長,日照時間久,成熟時格外甜,甜到不捨得吐皮和籽。後來引進的其他品種,生長期短,成熟早,但怎麼吃都沒有“龍眼”的味道好,所以,“龍眼”成了鐫刻在記憶深處的葡萄味道,是定格在味蕾上的中秋味道。
中秋,用月餅傳遞節日的祝福,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每到中秋來臨時,親友之間互相饋贈自己家烙的月餅,用紅糖、胡麻油、麵粉調製出的月餅烙熟後,外脆裡酥,甜而不膩。家裡的親戚朋友越多,收到和送出的月餅就越多,中秋那天,堪稱嚐遍了百家月餅,雖然經歷不同火候和不同配方比例的月餅外表顏色各異:淡淡的淺黃、深黃、深紅與深黑,但味道如出一轍,香噴噴的紅糖味,淡淡的胡麻油味,還有濃濃的親情味,這種味道就是跳動在舌尖的月餅味道。無論身處何方,心中始終縈繞的是它的模樣和味道,儘管它沒有華麗的外衣,沒有奢華的包餡,在我心中,它就是月餅的代表。
中秋,也是向日葵成熟的季節,向日葵成熟的樣子非常迷人,低調地低著收穫滿滿的頭,默默地等待著收割的季節。中秋時,總要炒點新收割的瓜子嗑嗑。小時候,最愛嗑姥姥家的瓜子,姥姥不瘟不火的性格炒出的瓜子既乾淨又味道香濃。不知不覺養成了愛嗑瓜子的習慣,一直到現在,但再也找不到姥姥的味道了,姥姥數年前已經與世長辭了。
西瓜被雕刻成各種形態的藝術品,只有中秋時才能見到,這也是家鄉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有一位刀法嫻熟的雕刻師,動作流暢,雕刻出的西瓜線條優美,雕刻出的各具形態的花籃賞心悅目,中秋因此而充滿了藝術氣息。
不知何時起,陽澄湖大閘蟹也成了中秋的標配,像月餅一樣不可缺少,這是南北文化相融的結果,同賞一輪圓月,理應共享相同的美食,只是可憐了那不計其數的螃蟹,光榮地犧牲在這個節日,犧牲在人們的餐桌上,橫著走了一輩子,始終逃脫不了自己的宿命,變成美味時呈現的是逃跑時的全力以赴狀,悲壯的最後一拼為它完美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多少年後,螃蟹也必將成為我重要的中秋記憶。
他鄉的中秋,沒有家鄉的龍眼葡萄,沒有家鄉的月餅,沒有姥姥慢火炒熟的瓜子,更沒有雕刻成藝術品的西瓜,心中渴望的中秋不變的是那輪圓月,它承載著家鄉的記憶和味道,縈繞在心頭,跳躍在舌尖。
中秋的假期雖短,但依然阻止不了遊子們回家過節的步伐,阻止不了他們對家鄉味道的追尋,阻止不了他們與家人共度團圓節的渴望,這是世間最濃的鄉情與最真的親情共同奏響的和諧變奏曲。從此,分離不再悲傷,遠行不再淒涼!
又是一年中秋時,美好的記憶與味道伴我度過他鄉的中秋節,心中的渴望,夢裡的期盼,還有跳躍在舌尖的味道,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裡,回味著家鄉的味道,感受著他鄉的氛圍,其實也是別有洞天的意境!
同樣也是一種幸福!
張利萍,女,1974年9月8日出生,內蒙古人,現任青海省內蒙古商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對文字的愛好歸於對生活的熱愛,用文字記錄美好,傳遞愉快人生!
===============================
青海在線文化傳媒出品。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青海讀書》公眾號面向廣大網友徵稿,歡迎廣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說、詩歌、書評、新書推薦均可。文責自負,自己校對。投稿時請發作者簡介和需要配圖的照片。郵箱:[email protected],讀書QQ群:371156841
文化顧問/王文瀘
執行主編/劉志強
法律顧問/王延輝
閱讀更多 劉志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