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到八歲了,還不知道藥爲何物?

我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到八歲了,還不知道藥為何物?

用我那兩個在國內三甲醫院做了四十幾年醫生的老爸老媽的話說 “你們美國這個兒醫,簡直就是派寬心丸的!”

兒子從小到大,發燒感冒小兒溼疹啥的還是得了幾次的,可是沒有一次醫生給開過什麼處方藥。我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加上兩個醫生的孩子,開始內心還是頗為忐忑的,但是時間長了,發現自己更認同這種“預防為主,適度治療”的醫療理念。

除了常規體檢,第一次帶孩子看病是因為溼疹,當時小寶臉上紅撲撲的兩大團,細看是細密的丘疹,還微微有些許滲出物。急吼吼地去看兒醫,他老人家(真是個白頭髮老頭兒)慈眉善目地看著我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注意給孩子保溼就好啦。我懷疑說“這就夠啦?我有給寶寶擦潤膚霜啊?!”他說現在天氣乾燥,我用的那一款Aveeno兒童潤膚霜不夠保溼,建議我換給大人用的那種body lotion。看我半信半疑地賴著不走,他換了嚴肅的口氣說“相信我吧,我做了三十年兒醫啦,我知道怎麼對待溼疹。”

回家和老爸老媽一講,兩個老醫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尋思這美國的兒醫是不一樣,一肚子問題加看法先按下不表,看結果再說。結果呢,證明醫生是對的。

再後來幾年,兒子難免有個發燒感冒什麼的,去看醫生,也是告訴一些家庭護理方法,從來沒有給開過抗生素,只是讓我們密切觀察,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7.8度)就吃那種櫃檯可買的退燒藥,超過103度(攝氏39.4度)就來急診室,注意有無脫水跡象等等。

有一次因為高燒去了急診室,他們趕緊給做了化驗,確定不是感染,就不著急了,也沒有給開藥什麼的。

可是如果你覺得他們會耽誤孩子,那就錯了。他們還是分輕重緩急的。

有一次小寶拉肚子,我先致電醫生辦公室,他們都有那種資深護士可以先電話諮詢,分流一些不嚴重的病人。護士照例詢問了各種細節,然後告訴我注意事項和需要觀察的脫水跡象等等,我也沒有太過擔憂。一夜平安,我以為已經好了,掐指一算腹瀉停了差不多6個小時,大著膽子給寶寶喝了牛奶,沒想到過一會兒小寶就吐了。我想就是自己大意了,腸胃剛剛平靜,還不應喝牛奶這種不好消化的液體。保險起見還是給護士打了個電話問問,沒想到素來也是大派寬心丸的護士此刻卻如臨大敵一般,她急切地問我離急診室有多遠,說如果是超過30分鐘的距離她就派救護車過來接孩子,因為腹瀉加上嘔吐很容易導致脫水,必須到急診室觀察。嚇得我腳不沾地穿著睡衣直接飛馳到急診室,一報名字,門口的助理馬上就把孩子接進去了,一個醫生馬上開始給孩子檢查。小寶看著一群大人都神情嚴肅圍著他,直接就嚇尿了,一泡尿不偏不倚全澆到醫生身上,但是一群醫生護士卻馬上開心起來“還有尿,沒有脫水!”這下我們就被安置到那個不緊急的觀察室,醫生換了衣服馬上去看其他的緊急病人了,留下助理定期看看孩子。

黃帝內經上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最好的醫療是預防。所以評估一個地方的醫療服務,先要看看預防醫療的服務體系。我們的切身體驗來自加州,但據我觀察在美國各州,基本大同小異。

我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到八歲了,還不知道藥為何物?

新家長可以免費領取First 5 California(加州第一個“五年計劃”)提供的多種語言育兒資料。(圖片來自加州First 5網站截屏)

加州除了你自己投保的醫療服務外,針對幼童還有個First 5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旨在為0-5歲幼童提供高質量的健保服務——“Building a Quality Early Childhood System Together”。這個計劃的財政來源是菸草稅,具體執行起來的合作伙伴主要有醫院,學區和社區中心等。計劃主要在四個方面展開:

- 促進家庭功能(教育父母);

- 促進兒童發展;

- 提高兒童健康水平;

- 改善健保系統 。

在孩子的醫療保健系統裡,最重要的一環不是醫院,而是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護理者,從日常飲食起居到生病時的護理,父母是第一線的執行人。所以教育父母,是確保孩子直接受益最有效的途徑。

從孕期檢查起,對父母的教育就開始了。從第一次孕檢起,就收到一份圖文並茂的自檢手冊,列出自己要注意觀察的身體情況,記錄孕檢結果等等,一個小冊子既有教育和記錄的功能,更可以保留作為一個孕期紀念冊。我曾給小寶看過,他看到自己的B超圖興奮得要命,還有點百思不得其解,小眼睛裡閃閃發光全是小問號,看來我已經把一個哲學命題給他了—— “我從哪裡來?”


我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到八歲了,還不知道藥為何物?

《孩子生病時怎麼辦?》封面。(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到八歲了,還不知道藥為何物?

我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到八歲了,還不知道藥為何物?

《孩子生病時怎麼辦?》按小孩身體部位分類的目錄。(圖片由作者提供)

從孩子出生起,跟孩子一起被帶回家的還有一本護理手冊《孩子生病時怎麼辦?》,裡面介紹了從感冒發燒,各種感染,外傷,到蟲叮蚊咬等常見情況,文字通俗易懂,條理清晰,圖文並茂,既有按照身體部位按圖查找的目錄,也有按照字母順序根據病名查找的目錄,方便時間緊急時迅速查找。對家長來說,它不僅提供了護理指南,更重要的是讓家長了解一些醫療常識,比如發燒是怎麼回事,過程是怎樣的。瞭解了這些,就不至於急著讓醫生用重藥馬上把燒退下去。國內經常說兒醫普遍存在過度醫療,小孩子早早就被濫用抗生素激素等等,可是有幾個家長接受得了讓孩子自然退燒呢?很多兒醫都說開藥是不得已,因為家長太著急,恨不得下一秒就好。醫生診斷是小問題,可是家長不放心,不斷要求打針或開速效藥,理由是讓孩子少受罪。老醫生的話有時還能聽進去點,年輕醫生的建議根本就聽不進去。發燒感染等都有一個過程,可是有的家長真就能一天跑3趟醫院,恨不得幾個小時之內就得見效退熱,否則不是打人就是投訴,大鬧醫院,這種情況下醫生能怎麼辦!

幾年前看到過一則國內的社會新聞,說一個不到兩個月大的嬰兒乘坐飛機,下機後不治身亡。細看內容,原來是孩子上飛機前就已經開始腹瀉。但是飛行途中媽媽一直在給孩子餵奶,結果孩子就一直洩。媽媽就不斷重複換尿不溼和餵奶。下飛機的時候孩子極其虛弱,已經不行了,很快不治身亡。沒有孩子具體的病情報告,我也不是醫生,但至少看出一點問題,孩子已經在腹瀉了,就絕對不可以餵奶的,只能喝清澈的液體,比如:水,蘋果汁,白葡萄汁等。否則持續腹瀉導致脫水是有生命危險的。看到孩子父母在電視上悲痛欲絕地和航空公司“討說法”,我真希望他們早一點知道這個醫學常識。

除了這本書,孩子的每次常規體檢醫生都會給父母提供一些護理常識,最後總是有一頁紙的知識要點(有點敲黑板劃重點的意思哈),印刷在精美的硬質紙上,適合貼在冰箱上天天提醒自己。上面有合理飲食建議,運動,情緒管理,親子關係等等,幾句話涵蓋要點,不同年齡段的各不相同。對於沒有時間或興趣學習育兒知識的父母,至少可以瞭解基本知識點。右下角更提供知識網站,參考書目等,給那種學霸型家長做延伸閱讀。

我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到八歲了,還不知道藥為何物?

《如何培養情緒健康的孩子》封面。(圖片由作者提供)

兩歲以後,又發了一本書《如何培養情緒健康的孩子》,我看這本書的副標題應該是“如何培養情緒健康的父母”,內容涵蓋了情緒健康的主要因素,諸如瞭解孩子在心理層面的五個核心需求(安全感,被尊重,被肯定,被接受,被包容),從而理解從terrible two(恐怖的兩歲)的小鬧寶到青春期的叛逆小大人。還有父母的哪些行為有幫助,哪些行為有壞處等等。短短100多頁的一個小冊子, 通俗易懂,很有實用價值,對於日理萬機的父母來說又不至於有什麼閱讀負擔。

儘管過來人都笑談“第一個孩子看書養,第二個孩子當豬養”,但是真正在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看書,或者說受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每個父母都有學習的習慣,或者有接觸正確知識的渠道(看看網上有多少誤導父母的信息!),通過定期常規體檢就有效確保知識送達到孩子最直接的護理者,而且都是保證質量的正確知識。

閒篇扯到這裡,也該剎車了。最初寫的動機是因為和一個新移民媽媽聊天,她聽說我兒子八歲還沒有用過任何處方藥很不理解,所以想要分享一些自己對美國兒童醫療健保方面的體會和想法。總結一下就是:

- 最重要的一環是父母,而不是醫院。

- 最好的醫療是預防。

一家之言,跟各位辛苦奮鬥在養娃第一線的父母分享,祝願天下的孩子(及父母)都健康快樂!

(撰文:楚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