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是誰的詩,出自哪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

小坎說影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出自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原詩為: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劈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詩的開頭點出:春天的山中有許許多多的美好事物,以致於自己只顧玩賞品味,天都黑了沉醉不知歸路。這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

接著,詩人舉重若輕,自然而然地寫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描寫恰到好處,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第一,結構承上啟下,“掬水”句緊承上句的“夜”,“弄花”句緊承首句的“春”,自然圓潤,無斧鑿子痕。第二,這兩句寫山中勝事 ,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面面俱到。藝術形象虛實結合,讓人倍感意境鮮明,妙趣橫生,尤其是“掬”、“弄”二字 ,寫景寫人,形象傳神,確實是神來之筆,妙不可言。

詩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興之所至,哪裡還顧得上計算路程的遠近,真要離開時,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怎能不讓人依依不捨呢?

正當詩人慾去未去之時,夜風飄來遠寺的鐘聲,他不由自主地眺望南方,只見遠方的樓臺隱現在青翠山色的深處,妙若仙境。

可見,三四句是全詩的精髓,既精雕細琢,又語出天成,令人玩味不已。


秀雲涵天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是誰的詩,出自哪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

(原創)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是一首《五律》。描寫的是春山月夜郊遊,樂而忘歸的逸興。

於良史的生卒年代不詳,其籍貫和身世也難以查考。大約在唐玄宗天寶末年入仕,曾作過侍御史。追隨“大曆十才子”,他的詩清雅,工於形似,也有不少描寫風景的好句子,《全唐詩》中收集了他七首詩。《春山花月夜》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原詩如下:

春山多勝事, 賞玩夜忘歸。

椈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 樓臺深翠微。

詞語賞析:

“勝事”,美事。

“深”,指深深掩隱。

三、試譯如下:

春天夜裡在山林遊玩,

有很多美麗的景和物,

欣賞這些美麗的景物,

一直玩到了深深夜晚,

連回家這事都忘記了。

在這時候用你的雙手,

捧一捧清澈的山泉水,

那輪晶瑩剔透的月影,

便在你手中輕柔依偎,

撫摸一簇鮮豔的山花,

衣衫沾滿濃郁的芳菲。

春遊的雅興十分濃烈,

哪管它路途是遠是近,

已經到該回家的時候,

可憐惜這芳菲的花草,

她卻讓我百般地沉醉,

懵然間從遠處夜風中,

傳來一陣悠盪的鐘聲,

放眼遠處的樓臺瓊閣,

深深地掩入在山林裡,

一片朦朦朧朧的黛翠。

四、賞析

這首詩題目本來就富於強烈的詩意,詩人用淡雅的筆觸,意境幽深地描寫出春天山上的美景,在這美景中,不失春夜的月光。讀者含情地在吟詠中,濃濃的芳菲香氣四溢,這時用手捧起一捧清冽的泉水,月兒的倩影便映照在手中。這時只覺得春夜山中的芳菲沁人心脾。向南望去,突然聽到暮鍾悠悠地傳來,遠處的樓臺瓊閣依稀,這是多麼美妙的春夜景色,讓人陶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是本詩的警句。將月“捧在手中”,是視角的虛幻,“弄花”而“香滿衣”則是嗅覺之感,實實在在的。這樣一幻一真,人情物態兩相交融,讓人讀來妙趣橫生。

第二聯的“掬”、“弄”二字在詩中特別傳神,是此詩的精妙錘鍊的精華。可見作者功底十分深厚。

文學作品源於生活,作者從親身感受春山夜景,創作出這篇《五律》詩,是從實踐中而得來,不是坐在象牙塔裡的創作,因此給人一種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嚮往這春山的夜景。

作者從郊遊春山夜晚表達出祖國山河的多彩和壯麗。


高樓避愁


問題:“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是誰的詩句?這首詩表達了什麼?

回答問題

大唐,無疑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無疑是華夏民族的一張名片。在那個時代,群星輩出,將中國詩歌推向了一個巔峰;在那個時代詩人云集,湧現出多少名垂千古,耳熟能詳的詩歌大家。

然而,就在這個時代的萬丈光芒之下,難免淹沒了很多傑出英才,耀眼的光芒固然光彩奪目,但只要是星辰總會發出光芒。我們絕不能漠視他們的存在。

時至今日,就如同當今的“娛樂圈”,盛世紛爭。有很多戲紅人不紅的藝人一樣,同樣唐代詩壇也有類似“詩紅人不紅”的例子:

  • 寫下“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林升;
  • 寫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松;
  • 寫出“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趙嘏;
  • 寫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許渾;
  • 寫過“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的劉方平。……

今天我們提到的這位詩人,同樣屬於此類,他名不見經傳,幾乎可以說被歷史遺忘,但所謂雁過留鳴,我們可以不聞其名,但他的詩句不可不為後人共鳴。

唐代詩人——於良史。

於良史何許人也?大家很陌生。

對於這位詩人,史冊上只有極為有限的一點記載。他的籍貫與生卒已無法考見,後人只知道他生活於公元756年至761年,大約在唐隸宗前後,曾任過徐州、泗州、濠州節度使張建封的文秘從事,以後為張建封所推薦,於公元756年——758年,最高擔任過侍御史的官職。

儘管如此,他的五言詩卻清麗超逸,對仗工整,甚為清雅,其詩作多寫景物,且構思巧妙,形象逼真,主題大多寄寓“思鄉”和“隱逸”之情。

其詩風與唐末“大曆十才子”十分相近,在《全唐詩》中,雖然於良史存有詩篇僅僅只有七首,但每一首都出手不凡,均為上乘佳作。

尤其以 《春山夜月》、《宿藍田山口奉寄沈員外》兩首為最為經典,為後世文人墨客所稱道。

題主所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便出自《春山夜月》,是很有名的千古流傳之佳句。

明代胡應麟曾在《詩藪》稱:《冬日野望寄李贊府》中“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二句“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是盛中晚唐詩歌界限的標誌。

如此看來,這位詩人又是一顆淹沒在萬丈光芒中的一顆星辰。

《春山夜月》鑑賞閱讀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釋義

春回大地,便有很多賞心悅目的事值得體會。詩人滿懷遊春興致來到山中,賞心悅目,欣慰無比,當夜幕降臨後,仍留戀不已,竟而忘返。

用手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月影,一輪明月便在手中。擺弄春夜裡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馨香縈懷。

遊興正濃真是不忍離去,哪管它規程迢迢;幾番下定決心離開,卻又依戀山中一草一木。

懷著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這時一陣幽遠的鐘聲傳來,抬頭望那鐘鳴之處,原來是隱於翠綠叢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樓臺。

如是說(結束語)

  • 詩意於此

試想清風朗月,欲觸摸那輪懸掛夜空的月亮,只需掬一捧眼前清水,月亮的瑩瑩華光就會於掌心蕩漾,不覺間花瓣拂過,沾落衣襟。這淡定寧靜的意境,豁達平和的心態,竊人情思,香薰欲醉。

不由人捺不住漫漫逸緻,一捧清水遙遙的月兒就在手中,生命如神妙的花開,流動著花香的神韻。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 禪意於斯

那是怎樣一種自在和諧的意境——天人合一,想必應是最理想的境界。水花現實之境,月香來自心中,水月和花香的垂憫,恰如臨水照影,花前問露,這更是一種心禪。心安然了,景緻就深了。

  • 禪意詩意合二為一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掬“水”才能月在手,弄“花”方可香滿衣。這是一種因果的自然。若無水可掬無花可弄,那月照何處香灑哪裡呢?一切在心,在心的平衡點,只要心中有水心中有花。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讀書本難,行文不易;既然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贊轉分享,雅評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