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讲述|“老黄”下岗记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亲历·讲述|“老黄”下岗记

“老黄”下岗记

■讲述人:武警吉林总队政治工作部 梁永刚

亲历·讲述|“老黄”下岗记

牛耕时代已经成为永恒的记忆

我的老家是素有“中国粮仓”美誉的吉林省长春市。作为80后,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镜头:每年开春时节,春寒料峭,父亲一手扶着铁犁,一手拿着鞭子,口中吆喝着耕牛。母亲则戴顶草帽,跟在后面施肥、播种,一干就是一整天。如今,现代机械取代了牛耕技术,但是儿时那份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亲历·讲述|“老黄”下岗记

用牛耕作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小的时候,家里养着一头大黄牛,大家都叫它“老黄”,它可是家里的宝贝。从记事起,房东头就有一个用茅草搭的牛棚,专门为它遮风挡雨。作为家里干活的“主力”,父母一日三餐好生伺候,每逢阴雨天还要在草棚顶加上塑料布,生怕漏雨把牛淋病了。一天傍晚,老爸牵着牛回家,“老黄”突然发起疯来,挣脱缰绳向我狂奔而来,我猝不及防被它撞倒。所幸牛只是从我身上越过,有惊无险。有了这次恐怖的经历,我幼小的心灵中蒙上了“牛魔王”的阴影。但即使是我受了欺负,爸妈也舍不得教训“老黄”,只是象征性地在它屁股上拍两下了事。又能把它怎么样呢?播种、秋收、打垄、施肥,干这些农活可全都指望着它呢。

亲历·讲述|“老黄”下岗记

拖拉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

“老黄”的地位也并非一成不变。2000年以后,农用拖拉机在我的家乡开始普及。那拖拉机很有劲,后面还安装了4个犁。拖拉机耕一天,比20头牛耕的地还多还好。赶牛的人变成开车的人,称呼也从“田把式”改成了“拖拉机手”。但那个时候,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拖拉机,所以谁家有一台拖拉机一定是村里的富裕户。那时候,父母也和其他村民一样,希望大姐嫁给一个“拖拉机手”。大姐和姐夫结婚后,家里就不怎么用“老黄”耕地了。每年春天,姐夫开着拖拉机,两天工夫家里的20几亩地就全都犁好了。父亲很高兴,有了拖拉机之后,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在地里劳作了。为了节约饲养成本,他便考虑着把“老黄”卖掉。母亲却舍不得,“老黄”因此就待在家里“退居二线”了,偶尔机器忙不过来的时候也能打个替补。

亲历·讲述|“老黄”下岗记

大型玉米收割机作业很快

家里有了拖拉机手,“老黄”早晚都得下岗。去年收秋回家,又见姐夫神气地开着一辆“大块头”。这家伙车身比一层楼还高,光轮胎就有2米多高,前面6张“巨嘴”一张开,一溜烟儿就把6垄地玉米整整齐齐地收割到“肚子”中。我记得,以前这可是父母两个人一天的工作量啊,没想到被这个“大块头”分分钟就搞定了!看着我张大的嘴巴,姐夫告诉我,这是大型收割机,已经在农村普及好几年了。我离开家乡这些年,耕作手段日新月异,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我记得,2012年回家乡时,牛棚就已被姐夫的各种机械占领,灭茬机、播种机、收割机,应有尽有。今年,一种新的粉垄耕作技术在农村热起来,这种技术实现了不用灭茬打垄,在原垄基础上进行播种,能有效保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实现了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能够增产10%至30%,深受农民青睐。这不,姐夫正在琢磨着再买一台新机器呢!

亲历·讲述|“老黄”下岗记

各种耕种机械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几千年的牛耕技术已经成为历史,农业现代化越来越成熟,乡村越来越美,农民幸福感越来越强……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长春市不断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社、行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黑土地上,农业开始向商品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跨越。听说,长春很多地区已经开始试点土地流转了,农民把土地承包出去,由专业合作社统一耕种,农民坐等分红。零散的土地将被整合到一起,更有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工作效率将继续成倍增长。真盼望着这种模式早日全面铺开,那时,辛劳一辈子的父母再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了,可以在家多享几天清福了!

亲历·讲述|“老黄”下岗记

大型机械规模作业

照片提供: 梁永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