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干部安置选岗不能仅仅依靠“应激反应”

又到转业安置的关键时期。

对于,无论是来自陆军、海军,还是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的转业战友来说,如何选择安置岗位,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转业干部安置选岗不能仅仅依靠“应激反应”

Chapter 1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题为《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的文章。

文章对历史上的“长平之战”重新进行了分析。

整个战争分为四个阶段:

韩国献出上党,赵国吞下

廉颇应战,不利

赵国求和,不成

赵括应战,失败

赵括的失败,形成了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成语:“纸上谈兵”。

和大家的说法不同的是,这位作者的观点是:“纸上谈兵”指的并不是赵括,而是“赵王”。

为什么这样说?

作者认识,赵国的整个战略指导思想,是有问题的。

作为赵国的对手,秦国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那就是摧毁赵国的野战军主力。

而且从始至终,秦国就这一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秦国可以榨干国内的粮食潜力,可以放弃上党等土地。

诸国均以为“长平之战”,秦国只是为了争夺上党。

其实不是的。

“长平之战”后,秦国本身的损耗也很严重。秦军甚至完全退出了上党郡。直到二年之后再回来。

因此,秦国发动对赵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土地,其目标就是要消灭“赵国的野战军主力”。

和战略目标清晰的秦国相比,赵国根本就没有战略。

第一阶段:赵国贪图土地

第二阶段:赵国想固守

第三阶段:赵国想议和(固守粮食不足)

第四阶段:赵国想进攻(议和失败)

从头到尾,赵王并没有一个“整体战略”。

赵王是“走一步,看一步”。A计划失败了,试试B计划,B计划执行不下去,再回到A计划。始终都在修修补补之中。

作者用了一句话形容,把这叫做“应激反应”。

作者认为,长平之战,败不在赵括,而在于赵国的智囊团和决策者,比秦国的差了好几个等级。

在面对“外部侵扰”时,它们的表现就像是一个没有什么意识的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膝盖疼了就膝跳一下。

这就叫“应激反应”。

转业干部安置选岗不能仅仅依靠“应激反应”

Chapter2

同样的道理,不少人在面对人生问题时,也是遵循的“应激反应”,没有什么战略规划和长远思考。

就拿转业安置这件事来说,许多年前,企业的待遇比较好,就一窝蜂往企业跑,后来企业不行了,公务员开始吃香,又挤破脑袋要进公务员队伍,再后来,公务员福利削减,待遇还不如自主择业好,于是又纷纷往自主择业这条路上走。

如果我们做事情,老是按照“应激反应”来,只看短期利益,不看长期利弊,那么在长期发展上必然就会受困。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一件事情的长期影响到底是好是坏呢?

要穿透时间的迷雾看清更长远的利弊,可以用到兵法思维。

所谓兵法思维,是指依据《孙子兵法》中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事业。

《孙子兵法》不是一本普通的兵书,而是一本讲述战争之道的书。更本质地说,这是一本关于风险管理的书。

比如,我们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会不会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最终发酵为影响重大、攸关成败的胜负手?

再比如,在漫长的人生战斗中,该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路径,才能在长期看来达到最优效果?

转业干部安置选岗不能仅仅依靠“应激反应”

Chapter3

兵法思维中有几个核心原则,是用来保证实现长期最优结果的。

比如,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叫作:致人而不致于人。

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做事情要追求主动权而避免被动,因为主动权哪怕在当下没有实际的利益,经过漫长时间的转化,它终将变成肉眼可见的优势;而被动局势哪怕眼前并不让你吃亏,经过漫长时间的转化,它也终将变成显而易见的损失。

所以,真正的人生格局较大的高手,不但追求直接的利益,还要追求过程中每一步的主动权。

我们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的袁绍曾有一个把汉献帝纳入囊中的机会,可惜他错过了,因为他想不明白,我要一个没什么权力的废皇帝做什么?把皇帝接过来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财富、兵力和地盘,似乎捞不到任何实际的好处。

但曹操是个明白人,小皇帝虽然不带着钱财也没势力地盘,却可以拿他的虚名来号令天下,处处占先机。

假设曹操掌控着汉献帝,给袁绍发了一道升官的圣旨(没什么实际利益,但是名声很好听),这圣旨袁绍接还是不接?接了,这是明摆着听从了曹操的诏令,低人一等了。

今天接了升官的圣旨,回头曹操再给他发一个对他不利的圣旨怎么办?不接,皇帝给你升官你居然敢不接旨?那你就是明摆着造反,传出去名声非常难听,失去人心。

于是两边还没开战,没有明显的兵力、地盘损失,但是曹操就占据了主动,而袁绍被动。这种被动与主动的虚的差距,很容易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步转化成实在的利益差距。这就是曹操致人而袁绍致于人了。

再来看一个关于工作选择的现实案例

一名大四毕业生想要找一份新媒体的工作。他经过求职搜索发现,不仅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相应机会,而且在三线城市老家的一个国企居然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机会,并且待遇居然差不多!

如果算上差别巨大的生活成本,反而在老家要生活的更好些了。

那么,他该如何选择呢?

这个选择当然要看个人的喜好了。

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从兵法思维,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角度去分析。

你没法预知未来,大城市的公司与老家的大国企的职位,你没法预测哪边会发展的更好——也许都很好呢?

但是如果这名学生毕业去的第一家公司发展不好,他需要换一个新媒体的工作,那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经过这一步推算,你会发现区别就出来了。

如果是在大城市,即便公司不好要跳槽,他也很容易就找到新的机会,职业选择很主动;而如果在老家,一旦这家国企的新媒体职位空间有限,他再想找机会就难了。

因为小城市根本没有多少新媒体的职位!到时候再想搬去大城市发展,成本反而更高,因为失去了应届生这个有利的身份,于是他的二次就业就很被动了。

尽管这种差的结果仅仅是一个可能性,但假设你经常需要去赌这种可能性,最终有一次你就会面临惨败了。

所以每一次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选那些能够让我们处于主动局面的方向(比如失败了也有退路,这就是一种主动)。

转业干部安置选岗不能仅仅依靠“应激反应”

Chapter4

如果,明白了不能仅仅依靠“应激反应”这个道理,然后再掌握一些扩大人生格局的思维方式,

那么,无论是来自陆军、海军、空军还是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当我们面临转业安置这一重大人生选择时,就会有明晰的目标和准确的选择,而不是老是纠结于:

选计划安置好呢,还是选自主择业好;选行政单位好呢,还是选国有企业好;选行政编制好呢,还是选事业编制好,等等,这些问题了。

比如,关于选择计划安置,还是自主择业。

这个当然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喜好来定,比如,有些人喜欢自由自在,那肯定是选自主择业好。但如果要从长远看,就必须运用兵法思维,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角度去分析。

假如,再过个十年、八年,进入到五十多岁的年纪,身体零件开始运行不灵,有的甚至出现一些大的问题。这个时候,自主择业所能享受的就只有普通城镇居民相关医疗、服务保障了,而行政单位的则可以享受公务员医疗保障和单位的相关支持、帮助、保障。

当然,这样的问题谁也没法预料。但我们如果做长远思考和最优化选择分析,就要考虑这些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