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究竟念「hé」還是「hàn」?

臺灣地區跟連詞、介詞“和”相當的詞讀hàn(與“漢”同音),如“我和你”,臺灣同胞寫的是“我和你”,可說的卻是“我hàn你”。一般人不明其來歷,還以為這個“和hàn”音跟臺灣的方言有關係。其實這個音是地道的北京音,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為規範讀音推行於全國。

“和”讀hàn音首見於1932年的《國音常用字彙》,《國語詞典》(1937年—1943年出齊,共8卷)第三冊收錄“和”han的去聲音,並註明“(北平語音)。連詞,用同及、與”。1949年以後這個讀音在大陸地區逐漸淡出,被讀書音hé所替代,而臺灣地區卻延續下來了。1945年臺灣光復後開展了國語運動,1947年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印《國音標準彙編》,其中第四部分主要內容就是《國音常用字彙》,可見臺灣地區“和”讀hàn音遵循的是20世紀30年代曾在全國推行的語音規範。

“和”讀hàn(漢)音的依據其實是老北京話,一些記錄北京方言的詞典收錄了這個讀音。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侯精一先生調查了北京南城50歲以上土生土長的北京人20人(滿族4人,漢族16人),發現這些人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上述用法。例如:

(1)並列連詞用法(40%用hàn,60%用“跟”):

去去去!什麼什麼呀,一邊兒去!

這是哪兒hàn哪兒啊!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

咱倆誰hàn誰呀,甭說那個!

(2)介詞(引出關係者)(20%用hàn,其餘用hé)

他hàn這事兒沒關係。

我hàn你一塊兒去。

弟弟hàn我一邊兒高。

(3)介詞(引出處所)(30%用hàn,其中兩人兼讀hài,其餘用“在”)

他hàn哪兒住?

車就hàn門口擱著呢。

臺灣地區“和(hàn)”的用法與(1)(2)相同,但沒有(3)的用法。

據調查,除了北京話,還有一些北方地區的方言裡連詞“和”的讀音與老北京話的“和(hàn)”相當,如甘肅張掖市民樂縣,山西霍州東區,山東沂蒙山區的平邑方言(相當於北京hàn的和hài)等。

那麼“和”的hàn音是怎麼得來的呢?換句話說“和(hàn)”的本字是什麼呢?

俞敏先生1988年曾對“和(hàn)”的語源做了簡約的說明,認為源自“喚”:

1988年春,一位王老師,東北人,說話裡就有“甲huàn乙,桌子huàn板凳”。我問他:“你的東北話怎麼跟別人不一樣呢?”他說:“我原籍唐山。”這下子我可找著那個“喚”了:“我”先“喚你”,隨後咱倆人一塊兒“去”,多麼順理成章啊!huàn不過是異化掉了個介音罷了!

俞先生的推測得到了天津吳橋、河北無極、哈爾濱等多地方言的佐證。這些地區的並列連詞、關係介詞都讀huàn,本字就是“喚”。2008年我在電視中聽見畫面中一男子說“這事兒你怎麼不喚我商量?”這是一個歧義句,既可理解為“你怎麼不叫我來一起商量”,又可以理解為“你怎麼不跟我商量”,顯然,“喚”正是在這種典型語境中演變為介詞、連詞的。

從“喚huàn”變為hàn或hài,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比如動詞“還”huán當副詞用時(他還沒回來),北京話、東北話口語音讀hái,也有讀hán的,這跟“喚”連詞、介詞讀hàn、hài完全平行。此類語音異化是語義虛化引起的,語音與語義的關聯在於區別性,脫落[u]介音,使動詞(常用詞)與副詞或連介詞等虛詞在語音上有了區別。

至此,我們可以斷定:用作連詞、介詞的“和(hàn)”是個訓讀字,因為其本字“喚”虛化為連詞、介詞後發生了音變,無論從語音還是語義上人們已看不出,也感覺不到hàn跟“喚”的聯繫,所以從意義出發,選用了“和hé”這個字代表口語中讀作hàn音的連詞、介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