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厲害的特質是什麼?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不光在未登基時連敗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各路大BOSS,甚至還通過玄武門之變打敗了當時天下的終極BOSS,當屆皇帝,同時也是李世民父親的李淵。登基之後,李世民又勵精圖治,不光發表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警世名句,還開創出了千古聞名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最厲害的特質是什麼?


而本文的問題是,李世民為什麼這麼厲害?他最厲害的特質究竟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李世民厲害的地方在於會打仗。還有人可能會說,李世民厲害的地方在於會納諫。但無論是打仗,還是納諫,都只是李世民自身特質所產生的結果,而非特質本身。

那麼,決定李世民厲害的特質又是什麼呢?

在講他厲害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負面事件。唐武德四年,李世民領大軍逼降王世充,進入昔日隋煬帝時的首都洛陽。後方的大唐皇帝李淵在臺面上給李世民發了道指令,說進城後,書籍、地圖等公家物品你要收好;而金銀珠寶土地什麼的,則全權委託你來分配給攻城的將士。但檯面下,李淵又給自己幾個寵妃打下了一些關於洛陽財物許諾的白條,讓她們去找李世民兌現。結果,沒想到李世民嚴格按照臺面上的指令辦事,居然敢不給寵妃們面子,因而招致了李淵極大的不滿。

李世民最厲害的特質是什麼?​​


通過這件事情,你完全可以說李世民性格中缺乏圓滑的成分,或者說一點都不“懂事”。

但有些怪異的是,這個“不懂事”的李世民又幾乎是當時最具有判斷力之人。

下面來看另一件事。當時,唐軍剛從太原出兵不久,因道路連降暴雨,泥濘難行,被困在一個山谷中一個多月動彈不得。這時,糧食已經吃盡,而後方又傳來突厥與劉武周正準備攻打太原的消息。面對種種不利狀況,其他人都準備先撤回去再說,包括李淵在內。

也就在這時候,只有李世民站出來阻止。他的思路很清楚:在水中越緊張的人越會下沉。不利情況雖然很多,但因為害怕不利情況就貿然撤軍,後果將會更加嚴重。因為唐軍中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驗卻又對前途充滿期望的新兵。倘若貿然退兵,人心必然浮動。如果隋軍再趁機追擊,唐軍很快就會崩盤。接著,李世民又分析了不利情況其實並沒想象中那麼難辦:雨遲早會停,糧可以在郊外農田獲取,而劉武周與突厥則有利益上的根本衝突點,聯手進攻的可能性並不大,還需要再確認(不久後果然被驗證為假消息)。

李世民的觀點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

而從他的分析過程看,首先是他思維的廣度要強於眾人。別人都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考慮怎麼應對大雨、缺糧、後院失火的壞情況時,李世民還額外考慮到了唐軍的構成,撤軍對新兵心理的影響,以及隋軍可能的應對動作等眾人完全沒考慮到的因素。

此外,他思維的深度也要強於眾人。眾人對壞情況的本能反應是恐懼。特別是對突厥、劉武周聯手進攻的消息,完全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但李世民不光看到因恐懼感產生的撤軍決定會導致唐軍崩盤的更可怕結果;而且還看出大雨與缺糧都有解決辦法。至於劉武周與突厥的事情,他甚至設身處地對對方心理做了分析,得出消息的真實性並不高的結論。

如果說的直白點,就是他看問題不光比眾人看的全,還比眾人看的透。這說明李世民在當時那個年紀就已經具備了廣度與深度兼備的洞察能力。這便是他第一個厲害特質——洞察力。

在看清問題本質之後,李世民便力排眾議,果斷堅持取消撤軍。而這時,有一半軍隊已經往後方出發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仍然頂著壓力,硬是逼迫主帥李淵收回了成命。這表明他看清事情後,全力以赴,不畏懼一切壓力的行動力。這便是他第二個厲害特質——行動力。

這兩個特質是相互關聯的:李世民之所以在行動中表現得那麼堅決,那麼無所畏懼,正是因為他看清楚了整個事情的本質。也即所謂心中有底氣。

還有一個例子則發生在中原大戰期間。當時,唐軍圍在洛陽,與城內的守方王世充僵持不下。這時候,河北的竇建德決定出兵參戰,援救王世充。考慮到唐軍出師曠日持久,已經疲憊不堪,恐怕難以抵擋竇建德這股生力軍與洛陽的裡應外合。因此,多數人都主張撤軍,甚至後方的皇帝李淵也親自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李世民最厲害的特質是什麼?


重壓之下,李世民再次展現出高人一等的洞察力!他分析,經過前期對戰,王世充的主力已經基本被消滅,他的地盤也只縮小到洛陽一城,他的垮臺指日可待。如果唐軍現在撤軍,不光前期辛勞白費,而且一旦讓窘迫中的王世充喘過氣來,後面將更難對付。考慮到洛陽方面現在已自守有餘,進攻不足,所以不必過分誇大竇、王兩方里應外合的風險,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對付竇建德即可。只要能頂住竇建德幾個月,已窮途末路的王世充必然崩潰。

因此,李世民力排眾議,再次說服了眾人。當然,也說服了後方的大唐皇帝李淵。

在李世民最初的計劃中,只是想要頂住竇建德,並沒有考慮要消滅他。但在與竇建德軍隊實際接觸後,洞察力驚人的李世民看出竇的軍隊不光紀律渙散,職業化程度不高,而且還普遍抱著對唐軍的輕視。

面對如此局勢,李世民很快調整計劃,展現出自己無所畏懼的行動力,領著數量上絕對劣勢的兵力(他從洛陽帶了三千五百騎兵,再加上虎牢關原有駐軍,總規模應不超過兩萬)直接在虎牢關發動了戰略決戰,一舉便擊潰了對方十餘萬規模的大軍,生擒了竇建德。接著,李世民再回師洛陽城,逼降了絕望中的王世充,從而連敗兩大強敵,贏得大唐定鼎天下的最重要一戰。​

中原一戰,可謂是李世民一生得意之作。他的兩大特質,不論是對問題全面深入的洞察力,還是看清問題後義無反顧的行動力,都已發到到巔峰水平。

而他在洛陽拒絕幾個寵妃請求的事情,正好發生在中原大戰結束之後。這時再看此事,是否又會得出與文初不同的結論?(原來我們的結論是他不太“懂事”)

拒絕寵妃就等於得罪皇帝,以李世民的洞察力,這事的後果他不可能看不清。但為什麼仍要頂著得罪李淵的壓力這麼做?李世民一定有自己更大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