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襲 「圍獵」百億市場藍海

隨著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潮臨近,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政策也在逐步完善。

在經過三年多的高速發展期後,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最大的應用市場。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已經超過234萬輛,累計裝配動力電池超過106GWh。

進入2018年,最早批量使用的動力電池開始進入報廢期。GGII預計,2018年全國將有7萬噸動力電池退役,到2020年將達到24.3萬噸退役,到2022年將超過86GWh。業內人士表示,其中70%可梯次利用,30%需要報廢回收利用。

在退役電池即將來臨之際,為了加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規範行業發展,國家近幾年陸續出臺多項政策、辦法。

2016年2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發佈,對企業佈局與項目建設條件,規模、裝備和工藝、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等方面提出規範要求,第一批符合條件企業名單也已於近期發佈。進入的企業分別是華友鈷業、豪鵬科技、格林美、邦普循環、光華科技共5家。

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將生產者責任延伸的範圍界定為開展生態設計、使用再生原料、規範回收利用和加強信息公開等四個方面,並專門提出了加快建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2018年1月26日,工信部、科技部、環境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於8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該暫行辦法規定對行業影響較大,強調落實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了汽車生產企業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

為了貫徹落實暫行辦法,隨後又發佈了兩項政策。一是,7月3日,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明確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全生命週期溯源管理思路及實施程序,建立“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對動力蓄電池生產、銷售、使用、報廢、回收、利用等全過程進行信息採集,對各環節主體履行回收利用責任情況實施監測。避免非正規渠道的報廢和回收拆解。

二是,7月25日,工信部、科技部、環境部等多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做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區域等選擇部分地區,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以試點地區為中心,向周邊區域輻射。構建回收利用體系、探索多樣化商業模式,推動創新應用,建立政策完善激勵機制。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政策的加碼強化,倒逼相關企業對於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將愈加重視,隨著技術突破與規模化製造的逐漸展開,梯次利用與回收拆解在部分領域有望率先實現商業化。

百億規模市場即將開啟

隨著動力電池報廢期限的到來,回收領域的百億規模市場也將隨之開啟。相關數據顯示,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市場規模預計2018年將超過52億元,2020年將超過100億元,2022年將超過300億元。

高工鋰電瞭解到,目前包括車企、動力電池企業、材料企業及跨界上市公司等多股勢力開始在動力電池回收領域開始深入佈局。

例如,2016年6月,北汽新能源與新鄉電池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北京匠芯,充分整合行業內市場、技術、材料、電芯、退役電池、分解資源,開展新體系電池開發及梯次利用研究創新;2017年12月,天奇股份通過收購+增資方式,實現對從事報廢動力電池後市場的循環綜合應用企業乾泰技術的51%控股。

2018年3月,上汽集團與寧德時代合作,卡位動力電池回收;8月,天賜材料擬出資8000萬元參股中天鴻鋰,該公司目標形成年回收和處理約2萬噸廢舊動力電池的綜合利用處理能力。

在此背景下,2018年10月18—19日,2018國際鋰電池關鍵材料技術創新峰會將在深圳舉辦,此次峰會指導單位為廣東省商務廳 、江門市人民政府,由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主辦,高工鋰電、江門市商務局 、江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承辦,將邀請鋰電材料各個環節及動力電池企業超80位行業專家、技術領袖及超400位業內人士就現階段動力電池核心材料的技術研發創新、產業化升級等進行共同探討。

屆時,在循環回收專場中,包括格林美、邦普、華友循環等領先企業將與與會嘉賓一起分享、探討現階段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化現狀、未來趨勢等行業熱點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